小麥葉後期軟是什麼原因?

用戶7464839954550


很高興邀請我來回答。小麥作為我國北方最主要的糧食經濟作物之一,在北方有著大量的種植範圍,種植小麥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規模種植小麥的農戶經過一年辛苦的勞作,就靠著產量來獲取自身的經濟利益。但是很多時候產量卻不盡如人意,小麥發現有大量小麥葉後期軟或幹尖枯葉現象,耷拉下垂,部分幹尖,發生面積非常大,是低溫惹的禍,小麥受凍了。早春凍害是指小麥在過了“立春”季節進入返青拔節這段時期,因寒潮到來降溫,地表溫度降到0℃以下,發生的霜凍危害。因為此時氣候已逐漸轉暖,又突然來寒潮,故也稱“倒春寒”。

一般在3、4月份出現較多。發生早春凍害的麥田,葉片似開水浸泡過,經太陽光照射後便逐漸葉軟乾枯。【預防和補救措施】1、冬前鎮壓,早春噴藥。2、注意天氣,提早灌水。3、及時施肥澆水。對受到早春凍害的小麥應立即澆水。4、對已經出現凍害的地塊,要及時噴施生長調節劑“芸天力”或者“天豐素”進行解救,儘量不要噴施氨基酸、大量元素等葉面肥。

品種選項。選擇無病無害,抗病能力強及產量高的品種。根據天氣的變化情況確定播種時間,注意播種用量,不可種植過密。對小麥要定期定量的進行藥劑噴灑消毒,發現病害及時處理,防止病害進一步惡化。不論是施進土壤裡的肥料,或者是土壤裡已經含有的養分,都必須溶解於水中以後,才能被各種作物吸收利用,特別是硫酸銨、尿素等,這些肥料經常稱為速效肥料,它們施進大田以後見效很快。

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但每次施下去的肥料,不可能一下都被作物吸收,在它們所剩餘的營養成分,可保留在土壤中,為下茬作物吸收利用,總之,要平衡施肥。平衡施肥是促進小麥前期早發、中期穩長、後期不早衰的重要措施。施肥要堅持“粗肥與精肥相結合,遲效與速效相結合,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的施肥原則,施肥要根據目標產量,結合地力水平,以產定肥,做到氮磷鉀相配合,平衡施肥。肥料一定要深施,杜絕地表撒肥,施耕打地的粗放施肥。以上是江浙鄉村為你提供。希望能幫助到您。


江浙鄉村


問題詳情

圈帖

取消

大家都在搜

搜索歷史

冬小麥的後期管理.請阿里巴巴生意經朋友幫忙

瀏覽次數:500

ddkaitian

+1

有同感0

分享

首頁

最佳答案

mlrq1535的答覆: 剛剛

          冬小麥從開花到成熟,進人生育後期。一般從5月上旬至6月15日前後,約30多天。這一階段,冬小麥經歷了開花、授粉受精、籽粒形成、灌漿和成熟等生育過程,轉入了以穗粒生長為中心的生殖生長階段。這是爭取粒多、粒重,特別是提高粒重的關鍵時期。冬小麥在生育後期,要求充足的光照、水分和適宜的溫度、養分。天氣陰溼、溫度較低、水分較少、養分不足均不利於小麥的開花、受精和子粒的形成。後期管理的中心任務是養根護葉,延長上部葉片的綠色時間,防止早衰或貪青,保花增粒,促進灌漿,爭取粒飽粒重。管理措施有如下幾項:一、澆好灌漿水:小麥在生育後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期每畝麥田每天消耗水分約4立方米以上。而北京市此期正值旱季,降雨少,乾熱風多。為保證小麥正常結實灌漿,在抽穗後有條件的地區應本著“地皮見溼不見幹”的原則,連續澆好抽穗、揚花水,灌漿水和麥黃水,以滿足小麥對水分的需要。其中灌漿水的增產效果最顯著,因為小麥開花後7~10天,籽粒形成期已結束(群眾叫“多半仁”),進入灌漿高峰期,千粒重每天可增1~2克。所以此時澆好一次灌漿水,(1)滿足土壤蒸發及小麥強大蒸騰量德需要,維持根系生理活性,防乾旱、植株脫水。(2)可以達到“以水調肥”德效果,防治後期小麥脫肥早衰,促進籽粒灌漿。(3)維持後期足夠的綠葉面積,促進光合、吸收、物質合成、運輸等一系列德生理過程,從而保證正常德籽粒灌漿。(4)改善農田小氣候,防止乾熱風危害。大量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小麥灌漿期應維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間含水量德70%~80%,當低於60%時必須進行灌溉。關於灌漿水的效果,取決於灌水的時間及灌水技術,一般地宜早不宜晚,應澆足澆好。在澆足孕穗水地基礎上,於開花後10~15天左右,即灌漿高峰出現之前澆灌漿水,提高粒重地效果最好。後期澆水不能大水漫灌。因小麥灌漿期根系生活力已減弱,若水過大,氧氣不足,會使根系窒息腐爛,植株很快死亡,千粒重顯著下降。此外,對於灌漿期葉色黑綠的麥田。為了防止貪青晚熟,應適當提早停水。後期澆水還要注意防倒。二、小麥倒伏及防止:“麥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小麥倒伏後,葉片重迭,光合作用受到嚴重影響,養分運輸也受阻,成熟延遲,對產量影響很大。一般倒伏減產20%左右,嚴重者可達40%~50%,這是高產麥田持續高產穩產的最大障礙之一。倒伏一般發生在抽穗以後,倒伏愈早,減產愈重。倒伏有兩種類型:(一)根倒伏,主要由於耕層過淺,整地、播種質量差等原因,導致根系發育不良,入土較淺,或因前期未澆水,後期澆水量過大,土層溼軟,又遇風雨引起地倒伏。(二)莖倒伏,是指莖基部彎曲或折斷,通常是因為播量過大,肥水充足,特別是氮肥過多,管理不當,造成分櫱過多,群體過大,兩極分化慢,田間鬱蔽,光照不足,基部節間過長,稈壁薄而不實,幹物質積累少而引起的,所以,高肥水晚播麥田更易發生莖倒伏。預防小麥倒伏地根本措施:(1)選用抗倒伏品種:特別是在高肥水麥田,應選用矮稈或半矮稈、莖稈粗壯韌性強,株型緊湊,葉片上舉,根系發達的高產抗倒品種。如京411等。(2)深耕細作,加深耕層,機耕機耙配套,提高整地質量,達到上虛下實,以利根系發育下扎。(3)適量下種,合理密植,實行寬窄行播種,特別是中高產麥田,要普遍推廣精量、半精量勻播技術,確保合理的基本苗數。(4)培育壯苗,控制旺長,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改善麥田通風透光條件。(5)科學運用肥水,合理促控管理,特別是對越冬群體偏大,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和底肥充足的晚播麥田,冬季和返青期均應控制肥水,以免春櫱大量孳生。預防小麥倒伏的補救措施:(1)深中耕:對於群體偏大、有倒伏可能的麥田採用深中耕(7~10釐米),可有效控制分櫱增長,加速無效分櫱消亡,抑制高位分櫱萌生,促進主莖和大分櫱生長,起到控上促下,加速兩極分化和控旺轉壯等作用,能有效防止小麥倒伏。(2)鎮壓:對於群體較大、種植植株較高品種的麥田,除深中耕控制群體過大外,還應在起身後期、拔節前期進行鎮壓,以促進地下根發育,蹲實基部節間,控制旺長。鎮壓時應掌握“地溼、早晨、陰天”三不壓地原則。(3)噴施化學藥劑:在小麥三葉期和起身期,每畝葉面噴施萬分之二濃度(即用15%的多效唑13克加水10公斤)的多效唑溶液50~75公斤,或在小麥拔節後1~3節伸長時,噴撒有效成分為0.2%~0.3%的矮壯素1~2次,也有抑制株高,防止倒伏的作用。三、根外追肥:根外噴磷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一般開花後噴二次磷肥,千粒重可增加2~3克,增產10%左右。因為後期噴磷有利於增加小麥莖葉中有效磷和糖分的含量,可促進灌漿,使千粒重增加,且成熟期提前。但噴磷不宜過晚(蠟熟期噴無效),並可和防治病蟲同時進行。一般要求噴磷酸二氫鉀。每畝地用0.1千克磷酸二氫鉀加50千克水,待肥料溶解後就可以噴施。時間最好在下午4點以後,以利葉面吸收。開花後若麥葉黃綠,有早衰徵兆,則可以結合噴磷加噴尿素,濃度為1%~2%(切忌過濃)。因為尿素最容易被葉子吸收,並有刺激生長的作用,對防早衰、增粒重有較好的效果。四、早衰的預防:早衰是指植株不能正常成熟、提早衰亡的現象。早衰會使小麥的灌漿期縮短,粒重下降,從而造成產量大大降低。早衰的原因有:(1)乾旱脅迫。土壤乾旱或大氣乾旱易造成植株根系吸收難或體內失水過多,使水分平衡遭到破壞,正常的生理代謝受抑制。尤其是小麥生育後期,氣溫高,土壤蒸發及植株蒸騰量很大,若土壤嚴重乾旱,根系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造成植株萎蔫,籽粒灌漿不能正常進行,灌漿速度下降,千粒重降低,嚴重時小麥死亡,灌漿期大大縮短,產量大幅下降。(2)營養缺乏。在旱薄地,因土壤營養缺乏,小麥光合等生理過程收到影響,尤其是小麥地生育後期,營養更加匱乏,造成植株因供應養分不足而早衰,灌漿期縮短,粒重下降。(3)鹽鹼地的特點就是旱、鹼、薄、板,使小麥發育晚、長勢弱。到小麥生育後期,鹽鹼地小麥往往受旱、鹼脅迫,綠葉面積急劇下降,一般到花後25天,莖生葉片大部分枯黃,導致不正常成熟,灌漿驟然停止。籽粒灌漿期壁一般麥田約縮短5~7天。(4)土壤漬水。漬水導致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吸收功能衰退,地上部分葉綠素降解,光合能力下降,物質合成與積累減少。不僅如此,不同時期小麥對漬水的反應差異很大,隨生育進程的推進,小麥耐漬能力逐漸下降,故農諺有“寸麥不怕尺水、尺麥怕寸水”之說,後期漬水極易造成根系早衰,葉片失綠早死。(5)管理不當。如肥水運籌不當,造成前期群體過大,個體發育不良,後期土壤養分耗竭,上部葉片功能期縮短,植株早衰。(6)病蟲危害。當麥田發生病蟲害時,如果不能及時進行防治或防治不力,就會造成小麥病、蟲大發生、大流行,也往往導致小麥早衰,使粒重下降。預防小麥早衰的措施:(1)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搞好田間水利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做到早能澆、晚能排,是預防乾旱、雨澇、鹽鹼等導致小麥早衰的根本途徑。(2)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不斷培肥地力,同時結合深耕細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並做到氮磷鉀合理配比,是保證小麥穩健生長、防止早衰的物質基礎。(3)合理運籌肥水,促苗早發,培育小麥冬前壯苗,同時控制春季無效分櫱,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使小麥生長壯而不旺,也是預防後期脫肥早衰的重要措施。如高產麥田實施“前氮後移”,可有效防止早衰,促進後期灌漿,達到顯著增產的目的。(4)建立健全麥田病蟲害防禦體系,搞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工作。五、防治病蟲害:小麥生育後期除需繼續注意防治白粉病、鏽病的危害以外,還要注意防治蚜蟲和粘蟲的危害。(一)麥蚜,俗名小麥膩蟲。小麥苗期多集中在葉背、葉鞘和心葉處危害。成蟲和若蟲都用刺吸式口器刺進小麥葉、莖、嫩穗內吮吸養分,受害組織被破壞,生長受阻,出現黃白色斑點,嚴重時葉片捲縮,子粒不飽滿。試驗證明:一個麥穗上若有20頭蚜蟲危害,千粒重約下降1克左右。一般年份因蚜蟲危害,千粒重約降2~3克。大發生的年份,危害更嚴重,據試驗,用1000倍樂果溶液在抽穗後治蚜二次的千粒重為36.5克,而不治蚜的千粒重只有28.5克,二者差8克。因蚜蟲危害畝產約減少1/3。防治方法:當田間有蚜株率達到30%左右,平均每莖蚜量達20頭左右時,應及時防治。可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每畝噴50千克溶液;一般需噴二次,效果很好。(二)粘蟲,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害蟲。喜潮溼、怕乾旱,在雨水多、植株茂密、生長旺盛的小麥地裡發生嚴重。一般危害盛期在抽穗前後,如發現蟲情,應及時用藥劑防治。防治方法:可用1.5%或2.5%敵百蟲粉,每畝噴1.5~2.5千克。也可用5%辛硫磷乳油1500液或5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每畝噴50千克,均有良好效果。六、預防乾熱風:在小麥生長後期,經常受西南乾熱風的危害,造成小麥早衰,嚴重降低粒重。預防乾熱風的措施,主要是在中期鋤地促根,有條件的應在灌漿水後,增澆麥黃水。七、應用新技術增加千粒重:據各地實驗證明,採用下列新技術均有增粒重的效果:用亞硫酸氫鈉60~100ppm的溶液,每畝噴30千克藥液,開花前後噴2次。也可與農藥混噴,兼治蟲害。亞硫酸氫鈉有間接抑制光呼吸的作用,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浪費,一般可增加千粒重2~3克。其他還可選用噴施寶、氯化鈣、石油助長劑,噴鉬、硼、錳等微量無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粒作用。各地可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八、適時收穫:適時收穫是豐產豐收的重要保證。據實驗證明:小麥千粒重在蠟熟末期為最高,所以此期收穫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此期穗子變黃,葉片已枯黃,莖稈金黃色骨節帶綠,大多數籽粒腹溝已成淡黃色,少部分是綠色,籽粒內部是蠟質狀態(用手指甲一碾成餅,但沒有乳汁),麥粒大小,顏色接近正常和大部變硬,含水量25%左右。收穫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減產。由於“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收穫過早,籽粒成熟度差,呈麵筋狀,幹後種子失水乾癟或皺縮,光澤飽滿度差、粒重低。同時,莖稈及籽實含水量高,翻曬及脫粒困難,堆放時易生熱發黴造成損失;反之,收穫過晚,幹物質不再增加,而莖稈呼吸作用仍然很旺,易消耗養分。如遇陰雨,會淋走一部分積累的幹物質或造成粒發芽黴變,造成千粒重降低,容易掉粒,麥粒有白色斑點,磨出的面勁頭要小,從而造成損失和降低品質。收穫後,有條件的地方應晾曬1~2天后再脫粒,這樣,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2克左右。        





鄉村村牛牛


小麥葉後期軟主要是因為後期的管理沒到位

一、小麥後期管理的主攻方向

保護葉片功能

小麥抽穗以後,主要是旗葉、倒二葉和穗下節間進行光合作用,生產碳水化合物供給籽粒灌漿。

因此,保護好旗葉和倒二葉,延長它們的綠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強度,對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延緩根系衰老

小麥拔節期後,次生根的增加率顯著下降,根系生長一般持續至抽穗時為止,根系功能可延續到成熟期。

在花後,根系的活力就開始衰退,對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通過葉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緩根系衰老,使小麥根系具有較長時間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同時對提高葉片光合作用強度和持續時間也有直接的影響。

防治病蟲害

小麥生長後期的病害主要有赤黴病、鏽病、白粉病等,蟲害主要是吸漿蟲、麥蜘蛛、蚜蟲等,若未及時防治,對產量影響極大。

二、小麥後期管理技術

早澆灌漿水

俗話說:“灌漿有墒,籽飽穗方”,充分說明充足的水分對提高小麥千粒重的必要性。

充足的水分以保證小麥生理用水,利於貯存在莖葉中營養物質向籽粒運轉。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減少乾熱風的危害。灌漿水可提高籽粒灌漿強度,提高飽滿度,增加粒重。

澆灌漿水的的注意事項

灌漿水一般應在孕穗期至灌漿初期選擇晴天無風時進行。

● 早澆灌漿水,籽粒尚未灌漿,不易倒伏,小麥揚花後一週左右應及時澆灌漿水。小麥成熟前15天要停止澆水,不宜澆麥黃水。

● 做到無風快澆,有風停澆,密切注意天氣變化,不在溫度過高的天氣狀況下澆水;切忌在風雨天氣來臨前澆水,以防倒伏。

● 澆水不宜過大,但要使底墒得到補充,保護深層根系不早衰。

三、及時防治病蟲害

(一)主要蟲害: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等

小麥蚜蟲

蚜蟲是影響小麥灌漿的最主要的害蟲,繁殖很快,多雨時易爆發。

穗期田間百株蚜量達1000頭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於1∶150時,可選用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參鹼、耳黴菌等藥劑噴霧防治。

小麥吸漿蟲

吸漿蟲是小麥的毀滅性害蟲,以幼蟲為害小麥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漿液,造成癟粒而減產。一般情況下,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常引起該蟲大發生。

5月上中旬小麥揚花期,吸漿蟲進入羽化、產卵,是成蟲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期小麥上部有吸漿蟲成蟲產卵,中下部葉片有麥蚜繁殖,可選用吡蟲啉和辛硫磷復配製劑噴霧。

小麥紅蜘蛛

小麥紅蜘蛛以成、若蟲吸食麥葉汁液,受害葉上出現細小白點,後麥葉變黃,麥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嚴重的全株乾枯。氣候乾旱時發生較重。

一般來說防治時可與其他病蟲害同時進行,打藥時復配阿維菌素、達蟎靈等殺蟎藥。

(二)主要病害:赤黴病、白粉病、鏽病、葉枯病等

近日在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的《2019年小麥重大病蟲害全程綜合防控技術方案》中提到預計2019年全國小麥病蟲害發生概況中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麥區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高。

小麥赤黴病因為危害嚴重,又被稱為小麥癌症。赤黴病一旦發生,小麥就必定會減產,而且還會產生毒素,食用達到一定量,對人的身體會產生影響。嚴重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未及時防治的地塊,赤黴病發生率可達90%以上。所以做好前期防控至關重要。

1、認識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又叫爛麥頭、枯白穗,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所謂赤黴,也就是說黴層是紅色的。

赤黴病發生的症狀表現為發病植株在乾燥環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穗部腐爛,氣候潮溼時,病穗穎片合縫處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黴層。

小麥赤黴病的病原菌,單個孢子近乎無色,聚到一起呈現粉色粘稠狀。這個時候小麥的赤黴病已經很嚴重了。

病菌都是哪裡來的?

一是種子傳播,爆發過赤黴病的地塊不可留種,病菌會在種子中生存,當帶病的種子再次播種後,就會繼續出現赤黴病。所以選種的時候儘量選擇抗病性強的種子,自己留種需避開發生赤黴病的地塊。

二是田間患病的殘株,一些病殘體掉落在田間,上面攜帶病菌,威脅到下一茬小麥生長。所以收穫時病株一定要清理乾淨。

三是路邊的雜草,雜草也是赤黴病病菌藏匿的場所,在雜草中越冬、越夏,等到來年小麥播種後,隨著風雨進行傳播,危害小麥。這就是為什麼田間雜草不能留的原因。

爆發條件

小麥的抽穗揚花期是赤黴病最易爆發的時候,那時正值4月,氣溫回升並且多陰雨天。空氣越溼潤,小麥赤黴病越容易傳播。所以這時排水不暢的麥田、種植過密透光性差的地塊,成為了病菌主要的攻擊對象。

注意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時,水肥千萬不要過多,適量即可。

最佳防控時間

赤黴病屬於花期侵染病害,而且靠風雨傳播,齊穗-揚花初期預防性用藥十分關鍵,所謂初期是小麥齊穗到5%揚花時。

因為在小麥開花授粉過程中,花葯除了可以讓小麥受精外,同時也為小麥赤黴病的病原孢子萌發提供溫床(小麥赤黴病孢子一般只能在凋落的花葯上萌發)。

開始噴藥最好這個時期只要有效的阻隔小麥赤黴病孢子侵染到花葯上就可以了,此時用藥可以有效的抑制病原菌侵染到花葯上,赤黴病也就得以防治住了。

小麥抽穗後如果天氣晴好2-4天就可以揚花,一般麥穗中部先開花,然後是上部,最後是下部,花先是黃色(第1天),而後變成白色(第2-3天),當小麥花變成白色後說明授粉已經完成,隨後白花掉落。

過早或過晚用藥,防治效果會不理想。抓最佳防治時期不要太死板,還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抽穗期溫度高,小麥邊抽穗邊揚花,齊穗期就可以噴藥。

抽穗期溫度低,日照少,小麥先抽穗後揚花,宜在小麥始花期噴藥。

如果天氣預報小麥揚花期有2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結露或多霧天氣,首次施藥時間應適當提早到齊穗期,第一次防治後隔5-7天再噴藥1-2次,確保控制效果。

若噴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

當然並不是揚花初期噴一次就完事了,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用藥。

如何用藥

在病菌對多菌靈已產生抗藥性的長江中下游、江淮等麥區,停止使用多菌靈,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單劑及其復配製劑,以及耐雨水沖刷劑型,並注重輪換用藥和混合用藥。

提倡使用自走式寬幅噴杆噴霧機械、機動彌霧機以及自主飛行的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

同時,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

在小麥赤黴病的防治上,應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根據病害流行趨勢及時開展藥劑預防。

在小麥揚花初期,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丙硫唑·戊唑醇等對路藥劑,應用高效植保機械開展統防統治,做到見花打藥,主動預防。

一般發生區防治一次;嚴重發生區,堅持二次防治不動搖,控制病害大面積暴發流行。

2、小麥白粉病

對密度大、溼度大的麥田,要注意查治白粉病,在底部葉片看到紅膜時,就要注意防治。

可選用吡唑醚菌酯、醚菌酯、戊唑醇、烯唑醇、丙環唑、三唑酮、腈菌唑、氟環唑等藥。要求用足藥量和水量,提高病害控制效果,注意交替用藥,延緩病菌抗藥性產生。

小麥紋枯很常見,主要表現雲紋斑。

返青之後才明顯,下部葉鞘症早現。

氮多溼密向上傳,嚴重為害到莖稈,

溼時鞘莖菌絲產,後結菌核後代傳,

出現枯孕枯白穗,減產定型無法挽。

小麥白粉子囊菌,主害葉鞘和葉片,

發病初期白黴點,後漸擴大白黴斑。

重時穎芒白黴現,溫暖高溼氣流傳。

葉片功能喪失完,粒重下降產量減。

紋枯白粉兩種病,防治方法基本同。

首先選擇抗病種,再選藥劑來拌種,

配方施肥提抗性,科學管理病少生。

藥劑防治要趕早,拔節期間噴藥中。

常用藥劑多菌•酮,唑類殺菌更管用。

苯甲嘧菌氟硅唑,烯唑(醇)戊唑(酯)可輪用

最好防治兩三次,拔節抽穗灌漿中(過程中),

結合防治它病蟲,一噴三防效果中!

3、小麥葉鏽

小麥鏽病共分為三種,分別是葉鏽病、條鏽病、杆鏽病。有一句話描述這個就是條鏽成行葉鏽亂,杆鏽是個大紅斑。屬於流行性病害,如果氣候合適會大面積發生,並且隨著氣流逐漸傳播擴散。

防治小麥鏽病的藥劑可以選用嘧菌酯、百菌清、福美雙+三唑類藥劑,注意打勻打透。

4、小麥葉枯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多雨年份和潮溼地區發生尤其嚴重,以抽穗後灌漿期發生較重。

防治藥劑可選擇烯唑醇、異菌脲、甲基硫菌靈、氟硅唑等。

四、噴灑葉面肥

葉面追肥,不僅可以彌補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滿足小麥生長髮育所需的養分,而且可以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乾熱風的危害,增強葉片功能,延緩衰老,提高灌漿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

一般在抽穗期和灌漿期各噴施一次,脫肥田可10天噴一次,可用磷鉀源庫800倍液+1~2%尿素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為了簡化操作,可與其他田管措施結合進行,如殺菌劑、殺蟲劑混合,即採用“一噴三防”綜合控制措施。

注意事項

● 注意各用各量,現噴現配,並採用二次稀釋法配置。

● 噴灑時間最好在晴天無風上午9~11時,下午4時以後噴灑,每畝噴水量不得少於30千克,要注意噴灑均勻。

● 小麥揚花期噴藥時,應避開授粉時間,一般在上午10時以後進行噴灑。在噴施前應留意氣象預報,避免在噴施後24小時內下雨,導致小麥“一噴三防”效果降低。

● 高產麥田要力爭噴施2~3遍,間隔時間7~10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