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兒傷腦筋,養得好以後是個伴兒,養得不好以後是冤家,大家都是怎麼養的?

熱愛那片竹林


關於養兒育兒,其實現在的年輕的爸爸媽媽應該或多或少都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了

但是反而有可能越學越亂吧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 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在他面前就應該是什麼樣的人。

因為孩子在家裡的時間是最多的,

而且3-6歲這個時間段特別愛模仿,那父母肯定就是孩子的最佳模仿對象。

如果你發現孩子怎麼會罵人了?怎麼脾氣這麼暴躁?怎麼不愛學習?那先來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在孩子面前急躁過,有沒有天天陪著孩子一起養成學習的習慣。

這裡注意一下陪著孩子學習不是他在學你在看,而是你在學習,他也在學習,只有這樣你才能真的感染到他,成為他的榜樣。

因為家庭教育這裡涉及的點很多,感興趣可以買一些相關書籍來學習一下

建議大家可以看一看《愛彌兒》感受一下自然教育的魅力,對育兒會有很大幫助

還有《捕捉兒童的敏感期》,能讓你知道孩子每一個階段在發展什麼技能,去順應他的發展

2.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大人應該蹲下來和孩子溝通交流,因為孩子比較矮,他正常的視角只能看見大人的腿,一直仰頭又很累。

而且你蹲下來和他說話,他會覺得,原來我們是平等的。

雖然孩子小,但是從他開始有了意識他就是獨立的完整的個體

只是他的思維、言語以及其他的一些功能還沒發育完全,這個時候作為大人應該學會去探索、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去聽聽他的想法,尊重他,信任他,然後再慢慢的教給他正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3.多誇獎、多讚美,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性格。

我們能夠發現社會上的人,有的人自信陽光,處處散發著魅力;而有的人總是畏畏縮縮,甚至透漏著自卑。

其實這都和個人幼時的成長經歷有關。

所以和孩子溝通一定要多誇獎多完美,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讚美不是“棒棒你真棒”這樣空泛的話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誇孩子今天飯都吃光了,那你應該說“ 寶貝今天好棒呀,把媽媽給你準備的飯全都吃光了,這樣就能很快長的高高的啦 ”

簡單說就是你要把他受到誇獎的事情陳述清楚,要說完整的話,要讓他感受到你的愛。

成年人有了那麼多經歷之後,自信都可以在誇獎中產生,何況小孩子呢?

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讓他在誇獎中不斷獨立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還需要注意的是,多說正向的話,比如“寶貝今天如果自己穿外套就更好了”

而不是“你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穿外套!”

多多注意自己平時的話語,就能明顯的感覺到效果的。

以上簡單分享了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觀點,有機會再詳細分享,個人的學習和經驗,供大家參考✨


是大囍呀


養兒育兒是現在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有時候被孩子氣的那是恨不得打幾下解解渴,但是打完了呢,還是不解決問題,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轉變觀念,靜下心來思考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如果你是孩子,你是否能接受你對孩子的這種教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同理心,我們不要以“我是為你著想”這樣的口頭禪跟孩子對話,要把孩子當成朋友,同事對待,讓他參與家裡大小的事情,尊重他的想法,這樣你們的親子關係還會有問題嗎,自然一切就會迎刃而解了,所以如果養孩子頭疼,那就是你的方法用錯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c2cd2031c2c40e28fbf1efb4ec1d076

小兔子媽媽


以下都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望海涵!

養兒和育兒,都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為什麼要傷腦筋?

孩子養的好,以後僅僅只是個伴兒?不認同。孩子養得不好,以後會是冤家?同樣不認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個老師,是終身制的。

從胎兒教育到孩子降生,從孩子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幼兒園到小初高,從大學畢業到進入社會,從戀愛到結婚,再到養育孩子自己的下一代,父母都應該是孩子的良師,是孩子的益友。

我認為的良師益友,應該是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樹人,才是父母的第一要務,追求孩子所謂的成功,才是父母傷腦筋的根源!

對於孩子的學習和工作,也不要刻意的去逼迫孩子勤奮努力,適度的勤奮即可。成功者的成功,勤奮當然是必須的,但他們的成功,靠的更多的,應該是天賦!

對於孩子的消費要求,也應該適度的去滿足。艱苦樸素,如果不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就當它只是一句書面語就好!

對於孩子的戀愛和結婚,父母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但決不能橫加干涉。橫加干涉的結果,只能是大家都傷腦筋!

對於孩子的工作,對於孩子對自己下一代的教育,父母都可以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議,但也僅僅只是建議而已!

父母這麼養孩子,應該不大會傷腦筋。父母這麼教育出來的孩子,以後成為好伴兒的可能性很大。以後成為冤家,那怎麼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