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一一一一徐州人的驕傲

周梅森一一一一徐州人的驕傲


周梅森,徐州人的驕傲

張小笨

周梅森,1956年出生,徐州人,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八、九屆主席團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周梅森從一名礦工成為專業作家,以其獨特的天賦,卓然的膽識,秉天地道義,揮如椽之筆,書寫歷史煙雲和時代風潮。在40年的文學創作實踐中,為我國廣大讀者和影視觀眾奉獻了大量堪稱經典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著有中長篇小說《人民的名義》《中國製造》《國殤》《軍歌》《大捷》《國家公訴》《絕對權力》《夢想與瘋狂》等,出版有《周梅森文集》《周梅森政治小說讀本》《周梅森反腐小說精品》等,改編制作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人間正道》《忠誠》《我主沉浮》《我本英雄》等十餘種,二百五十餘集。其文學和影視作品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曾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國家圖書獎、中國電視飛天獎、金鷹獎、澳門國際影視最佳編劇獎、互聯網時代最具影響力影視作品獎、工匠中國2017年度影視最佳編劇大獎、金數據影視大獎、華語原創小說2017年最受歡迎作品大獎、中國數字閱讀大獎、新浪微博最具影響力作品獎等獎項數十種。《人民的名義》《絕對權力》《中國製造》等長篇小說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23種語言在海外出版發行。

周梅森一一一一徐州人的驕傲


1978年,開始做起文學夢

1978年,22歲的周梅森正在徐州韓橋煤礦當工人。1971年初中一年級就以半工半讀的名義進入了礦工行列。17歲高中沒畢業就繼續留在煤礦,做了機械工,這期間聽著皮帶運輸機的噪音,耳朵失聰,加上藥物反應,耳朵留下了後遺症。

那時,周梅森全家6口都生活在煤礦,固定資產不足人民幣三百元,其中最大的一筆資產是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價值人民幣156元。家中的傢俱全是向礦上租用的,大床8分錢,小床4分錢。那時的他雖然喜歡寫作,卻連一張最基本的書桌都沒有。

文學夢也是在深深的礦井裡萌發的。一次,周梅森從廢品收購站得到了一本殘缺的《巴爾扎克傳》。巴爾扎克在拿破崙像下寫了一句話:“你用劍征服世界,我將用筆征服世界!”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激勵著他。於是就利用工餘時間寫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習作《煤鄉怒火》,被大夥兒爭著傳閱。

改革開放剛起步,工人們開始學技術了,而周梅森卻鬼使神差地一心想當作家。文學創作對他的家鄉來說,簡直是個笑話。創作之初,發表作品絕不是個簡單的事情,稿子一篇篇被退了回來。

1978年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周梅森說。

“我的第一篇用鉛字發表的作品就刊登在1978年的《新華日報》上,記得題目叫《家庭新話》,現在來看慘不忍睹,還不如現在中學生寫得好。我記得稿費是7元左右,拿到手高興了一個多月,我感到無比的振奮。”

礦區留下的樓成了周梅森文學館

當年赫赫有名的煤礦,現在荒廢了,誰也沒想到,留下了一座辦公大樓,現在成了周梅森文學館。

離開煤礦的時刻,他也記得非常清楚,是1979年的11月,《青春》雜誌剛剛創刊,黃蓓佳他們都去上大學了,那時編輯人才十分缺乏,周梅森被臨時抽調到雜誌社當了一名文學編輯,因此,《青春》成了他的大學。

1983年,27歲,在《花城》發表了成名作《沉淪的土地》。五年後,調入江蘇省作協,做了專業作家,從此實現了他的文學夢。他的作品也一直以反映這個時代的巨大變化和深刻的矛盾為重要內容。

周梅森一一一一徐州人的驕傲


創作初期,周梅森的興趣是寫歷史小說,比如《黑墳》《軍歌》《英雄出世》。1992年,回家鄉,家鄉正熱火朝天地集資建三環路。當時家鄉還比較閉塞,老百姓對修路的意義不大瞭解,還有人告主要領導的狀。一個偶然的機會,那位領導和周談了話。這次談話使他認識到改革的艱難,不僅改變了他對官員的看法。周梅森說也是從那時改變了他的文學道路。不久,接到邀請,到徐州市人民政府掛職當副秘書長。

1995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政治小說《人間正道》。其後彷彿是掘開了一口富產的油井,不可遏止地噴發出直面現實問題的作品,《人民的名義》等一大批長篇小說問世。

《人民的名義》後再寫《人民的財產》

《人民的名義》之後周梅森又用一年的時間創作了《人民的財產》,準備拍成60集的電視劇。這部作品描寫的是國企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故事。

“《人民的財產》在我心中醞釀了多年,一直想動筆寫,只是考慮從什麼地方入手。故事還是發生在漢東,拍攝地點依然選在南京。《人民的名義》在南京拍攝,給南京旅遊帶來了很大提升,東郊國賓館掛起了牌子,吸引許多遊客前去參觀,甚至有的觀眾尋找劇中所有的拍攝地點,前去拍照留念。”周梅森說。

有人說周梅森不寫歷史寫政治,可惜了,也有人說這樣寫下去,每年寫一部,是不是批量生產?是時代賦予了他各種可能。每天都在創造,一生從事這個工作,使他感到非常的幸運。周梅森不會重複自己,眼下社會生活如此豐富,如果僅僅寫自己的感受,寫生命的哀嘆,那早就枯竭了。

讀者要問,作為作家怎樣看待政治小說的概念?周梅森認為,政治小說首先應該力求寫一個“大中國”的故事,這個大中國正處於一個千古未有的大變局之中,我們應當寫成就,也寫問題。

現在的周梅森仍和40年前一樣忙碌,

“我對改革開放充滿真實的感情。40年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神話,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每一個個體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發展空間。

我的人生道路,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可以說,我是改革開放堅定的擁護者。”周梅森說。

回望40年前,煤礦生活一直紮根在他的心裡,無法忘卻,那時貧寒和飢餓一直伴隨著周梅森。“這並非我們一家,家家戶戶都這樣。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我的家鄉如今不是江南也勝似江南。早先的煤礦所在地,一條像樣的道路都沒有,到處是塌陷的廢坑,經過多年的建設,現在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潘安湖景區,成為舊工業改造的生態示範區。前後對比,就像是一個神話”。

2018年,周梅森已62歲,已經從事文學創作40年,著有中長篇小說、影視文學劇本60餘種,約1500萬字,因具有二級教授職稱,仍在崗工作。但仍和40年前一樣忙碌,《人民的名義》小說、電視劇完成後,《人民的財產》在緊張創作中。

周梅森一一一一徐州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