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黑陶丨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一直以來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黑陶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中國文化的淵源龍脈。


黑陶製作工藝在我國代代相傳,從古至今從未間斷。從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裝飾等工藝品,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黑陶技藝漸臻完善,被譽為“ 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 。黑陶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黑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匚 盆窯村的探尋之路

盆窯村,顧名思義,就是以世代燒製陶盆而得名,位於河南省的西北部,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久經歲月洗禮,素有“黑陶之鄉”的美譽。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19年的冬季,我們一行人從鄭州一路驅車前往,臨近村子的時候,道路顛簸難行,當看到“盆窯村”三個大字的時候,終於鬆了一口氣。直行穿過村子,一排排古樸的窯洞映入眼簾,原來這就是“黑陶小鎮”。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這些依山而建的一排排土窯洞,這裡就是村民燒製陶器的地方。久經歲月洗禮,許多古窯爐已經坍塌,但從那些殘留廢墟中依舊能夠讓人感受到這裡曾經的輝煌。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這些古窯洞裡面,窯洞套窯洞,洞洞相通,冬暖夏涼,可以一年四季燒製黑陶。在這裡,一個窯洞就是一個生產車間,從拉坯、成型、雕刻、陰乾、燒窯、到成品黑陶是一個完整的生產鏈。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匚 昔日的苦與甜

王正成今年已經66歲了,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窯洞裡指導年輕的製陶人。“要說我學這個,十五歲開始學的,先學的時候,學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蹬輪、搬泥,你看的多了,才開始教你做”,王老師對我們說。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王正成自小跟著父親學手藝,吃了不少的苦。挖泥、拉土、曬乾、搗泥,全是重體力活。“有一陣子,確實覺得累,我也後悔了。”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他後悔原先沒有跟隨一位長輩去學中醫,“學中醫的話,穿得乾乾淨淨,輕輕巧巧掙幾個錢。”可是事情已然到這個地步了,“再說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說一直幹下去。”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後來,苦累的勞作和不俗的手藝,換來了王正成的好日子。“我們弟兄三個都是蓋三棟房,那時候蓋三棟房可不得了”,對比周圍的很多人,他也在感嘆:“我想是學父親的手藝對了。”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匚 黑陶的復興

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黑陶工藝,每一件器物上的紋路,都是從製陶人的指紋摩挲出來的。由於製陶又苦又累,現在的年輕人很少願意學習這一行當。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近些年來,隨著黑陶製品銷量的日益攀升,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又回到了家鄉,和父輩們一起繼續從事這千年傳承的技藝。王正成老師的兒子、侄子等都加入了這個行業,成為了新一代黑陶藝人,同時在雕刻技藝上創新,這也是讓王正成老師引以為豪的事情。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黑陶經過匠人們的精雕細琢,一件件黑陶藝術品,猶如一個個黑色的精靈,傾訴著千古傳奇。

年近古稀,一生痴心付黑陶

這無疑是土與火,力與美的愛情結晶。泥土與火焰纏綿悱惻,孕育出細膩潤澤、高雅精緻的黑陶製品,滲透著濃郁的東方文化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