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山海經證真》(總第17期)

字耕農 2020-02-08 12:34

《山海經證真》(總第17期)東次三 原文解析

(神秘的濰坊安丘青雲山“海眼井”,《山海經》裡竟然清清楚楚——古之人不餘欺也!)

又東次三經之首,曰屍胡之山,北望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

有獸焉,其狀如麋而魚目,名曰妴胡,其鳴自詨。

【按,東次三在“山經”所有山系中是最特別的,就是山與山之間都是水行。共九山,六千多里,距離也是“東山系列”中最長的,東次四1720裡,東山經3600裡,東次二6640裡。與已經發布的南次二7200裡、南次三6530裡及東次二等系列長度接近,範圍都是跨了數個省。因而筆者推測,“東次三”所言之山為黃海西北濱今遼寧省的長山群島,連同渤海海峽中的廟島列島,最後到達山東青島,與“東山經”所言之山相接。其實,島為海中山,山為陸上島。海中的島其實就是山,因而常被稱作“山島”。最後的跂踵、踇隅二山在此前的“海外北經”部分已經確認,都在山東大陸部分與古膠東半島之間的交界處。前後關聯對比,筆者確信這樣的判斷是合理的。

故而推斷,屍胡之山即遼寧大連莊河石城島,山應即莊河市西南郊之觀駕山。雖然更遠有更高更大的山,然而不在視力所及範圍內,是“望”不見的。】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石城島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莊河觀駕山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按,水行緩慢,古人其實難以計量里程,故里程數都偏大。此山應即相距很近的大長山島、小長山島。】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大長山島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魚。

【按,應為廣鹿島。】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廣鹿島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

【按,應為獐子島。】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獐子島


又東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無草木,多沙石。

【按,應為海洋島。】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海洋島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浦,其獸多麋鹿。

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鮪。

【按,此處“七百里”應為“千七百里”,因為文末小結言“六千九百里”,然而九山實際間距累加只有五千九百里,差一千里應即此處脫漏一個“千”字所致。

此孟子之山應為廟島群島中的山東長島。】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山東長島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

廣員二百里,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

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湧,其名曰深澤,其中多蠵龜。

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其名自詨。

【按,跂踵之山即濰坊安丘青雲山。此處當時是古膠萊灣的淺灘,深澤即海水退後遺留的通海的洞穴,當然深不見底,蠵龜是海龜。青雲山山上至今仍有“旱不涸、澇不溢的海眼井”。可參本系列第7期“海外北經”專文。】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跂踵之山:安丘青雲山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深澤:青雲山海眼井。以前真是海眼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

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詨。

【按,此“踇隅之山”即《海外北經》務隅之山、《海內東經》鮒魚之山、《大荒北經》附禺之山,一山四名,亦足見《山經》、《海外四經》、《海內四經》、《荒經》非一人一時之作,或同一作者所本之原圖非一人一時之作。

向南水行,即在古膠州灣從北向南行舟,此山當今位置應在古膠州灣近岸,此前推斷為平度大澤山西側天柱山較為可能,參考此處方位可知並不準確。結合上文跂踵之山及下文少海之準確位置,界定其當在安丘青雲山東、南方向,青島膠州少海西、北方向,應為今高密柴溝鎮梁尹嶺張林北側海拔109.4米的小山或者青島膠州艾山之間一帶地區,具體有待實地考察確認。】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踇隅之山:是艾山嗎?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於無皋之山。

南望幼海,東望榑木,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里。

【按,此無皋之山的位置在微觀層面可以確認,即今青島市少海北岸一帶。因為此“幼海”即為《韓非子》、《晏子春秋》等先秦文獻中的“少海”,《淮南子 墜形訓》所云“東方大渚曰少海”。當今青島少海溼地公園的前身,當時水域面積應該更加廣闊。則此山即在今少海北,“無皋”就是沒有明顯的山崗的意思,就是極其低矮,除非親臨考察尋找,地圖上是沒有標註的,亦極易消失於歷代城市建設之土功。榑木即青島膠州少海以東,桃源河匯入大沽河一帶,河套鎮以西,整個二三十公里範圍內。此“榑木”即《史記 五帝本紀》所言顓頊政權的東境即“蟠木”,應指當時海灣的紅樹林。《海外北經》部分專文已指出,《大荒東經》所言“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即分別指古膠萊海灣及當今考古發現的膠州三里河文化遺址,其“少昊孺顓頊於此”的內容與《史記》所言正合。司馬遷對於《山海經》基本上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他不知道他依據的正史文獻每每恰合《山海經》。】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幼海:少海


凡東次三經之首,自屍胡之山至於無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

山東濰坊安丘青雲山有個“海眼井”,證據就在《山海經》裡

東次三經 示意圖

(作者聲明原創,所有權利保留。圖片多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