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時節:告別最後的春天

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大不一樣!用Kindle,拒絕打擾,感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春季的末班車,是柳絮紛飛,杜鵑啼叫,是穀雨的悄然將至。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關於穀雨的由來,還有這樣一傳說:

黃帝時代倉頡為史官,最初使用結繩記事。而後來隨著歷史的推進事件逐漸繁雜起來,這種記事方法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於是倉頡經過苦思終於想到了以世間萬物的形跡來記述事情,他將這些記事的符號取名為字。

玉帝為了獎勵倉頡的貢獻,派天神賜予他一個金人。倉頡感到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並不配接受這樣的獎勵,於是將金人上交給黃帝。當黃帝正跟群臣觀賞金人時,金人卻忽然消失了。

夜晚天神再度降臨,問倉頡:“既然你不想要金人,那你想要什麼呢?”因當時正鬧災荒,倉頡說自己最大的心願是老百姓都有飯吃。

第二日倉頡醒來果真看見漫天降下穀粒,百姓們有了這些穀物也渡過了這次劫難。黃帝知道此事原委後大為讚賞,於是下令此後每年降下穀雨這一天為“穀雨”之節。

穀雨時節:告別最後的春天

(圖片來源《光陰》)

《群芳譜》中說:“穀雨,谷得雨而生也。”是指這個時節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正是耕種勞作的最佳時節,即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在古代穀雨還被分為三候:

一候萍始生,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

二候鳴鳩拂其羽,民間一般認為,鳴鳩即布穀鳥。穀雨時節,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

三候戴任降於桑,戴任又名戴勝,是一種小鳥,棲息於農家常種植的桑樹與麻樹之中。每年穀雨時,人們可見戴勝鳥飛臨桑樹的枝頭。

穀雨時節:告別最後的春天

(圖片來源《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穀雨不僅敲醒了沉睡的土地,還流傳著很多民間習俗!

  • 禁殺五毒

穀雨以後氣溫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為了減輕病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類似年畫的一種,上面刻繪神雞捉蠍、天師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還附有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穀雨三月中,蛇蠍永不生”、“穀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持七星劍,單斬蠍子精”等文字說明,寄託人們查殺害蟲、盼望豐收、安寧的願望。

  • 走穀雨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 採茶

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穀雨摘茶習俗,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以祈求健康。

  • 賞牡丹

穀雨前後是牡丹花開的重要時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稱為穀雨花、富貴花。“穀雨三朝看牡丹”,凡有花之處,皆有士女遊觀,也有在夜間垂幕懸燈、宴飲賞花的,曰“花會”。

賞牡丹成為人們閒暇重要的娛樂活動,至今,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四川彭州多於穀雨時節舉行牡丹花會,供人們遊樂聚會。

  • 食香椿

北方有穀雨食香椿的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等功效。

穀雨來臨之際,讓我們靜靜的閱讀“穀雨”詩詞,邂逅最後的四月天!

  • 明朝知穀雨,無策禁花風——朱槔
    《穀雨》
  • 穀雨花枝號鼠姑,戲拈彤管畫成圖——唐寅《牡丹圖》
  •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鄭板橋《穀雨》
  • 獨慚出穀雨,未變暖天風——孟浩然《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 一朵千金,帝城穀雨初晴後——李銓《點絳唇》
  • 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齊己《謝中上人寄茶》
  • 曉天穀雨晴時,翠羅護日輕煙裡——曹組《水龍吟·牡丹》

穀雨時節,百花開遍,但最動人的,還是那一枝“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牡丹,所以要及時趁著春光明媚,去多看看這些不可辜負的絕色春景。

最後小K為大家奉上3本關於節氣的書籍,非常適宜在這最美的時節品讀!

看完這些書再進入下一個節氣時候,你或許會感受到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東西!

NO.1《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

作者:餘世存、老樹

穀雨時節:告別最後的春天

(圖片來源網絡)

《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一部瞭解中國節氣文化的入門書,一部可以按時閱讀、讀上一年,從而瞭解時間、空間及其於我們生命意義的作品。

首部全面解讀二十四節氣的國民讀本。節氣是中國人生存的背景和時間,生產和生活的指南。本書以宏大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介紹了節氣在天文、氣候、農業、養生、歷史、美學、哲學觀念等方面的常識,對於每一節氣、物候的介紹,都從一個側面切入中國的歷史、習俗和生存之道。

解讀中國人的時間哲學。節氣不僅跟農業、養生等有關,也跟我們對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認知有關。作者將節氣的自然時空與置身其中的人的關係作了說明,讓當代人認識到,二十四節氣的古典時間在我們身上依然發揮著作用。

引領當代人重溫古典時光,親近天地萬物。二十四節氣既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溫節氣不僅僅是追憶逝去的田園牧歌,更是溫故知新的尋根感悟之旅。

N0.2《光陰(中國人的節氣)》

作者:申賦漁

穀雨時節:告別最後的春天

(圖片來源網絡)

《光陰(中國人的節氣)》中講到,二十四節氣,不只是傳統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詩意呈現,更體現著他們的哲學思想。作者通過描寫節氣,表達對那些已經遠去的田園牧歌的追憶,也是想把我們現代人被鋼筋水泥囚禁的心,放飛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中,還我們以自由與智慧。

本書通過二十四章講述二十四個節氣的來歷,把二十四個節氣以及相關民俗演變為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著讀者重遊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趣味,回溯到中國悠遠農業文明源頭,並感受從遠古開始就存在於中國文明中的自然屬性。

比如在描寫穀雨時講述的故事:百花之王牡丹,又叫做“穀雨花”。穀雨是她開花的日子。 冬日凋零的御花園,讓喝醉了酒的武則天索然無味,乘著酒興,她在絲絹上寫下一個荒唐的詔令:“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第二天清早,百花莫不慌張地開放,惟獨牡丹,花骨朵也沒有一粒。武則天惱羞成怒,下令把長安城所有的牡丹連根拔去,扔到洛陽一個荒涼的山谷。被貶的牡丹,竟開出更為奇異的花來,從而成就了千年的洛陽花會。

NO.3《時節之美》

作者:朱愛朝

穀雨時節:告別最後的春天

(圖片來源網絡)

朱愛朝以傳統二十四節氣為經,以漢字解讀為緯,從萬物的由來開始,用明白曉暢的語言為孩子講述了二十四節氣,每一個節氣為一個板塊。先是節氣和物候的介紹,接著是對與節氣相關的漢字進行解讀。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它是大自然的節奏,也是我們祖先生活的節奏。每一個節氣,分為三候,五天為一候,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就有七十二候。“候”,更細緻地表現出植物、動物和天氣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氣習俗和老故事講述,是對與大地緊密連接、人和天地和諧共處的農耕時代的回望,帶孩子回到春陽和煦、惠風和暢的中國文化的廣袤鄉野。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是我們的外在標識。

沉澱在生活深處的習俗,能讓孩子對自我有更深的體認,更自信地融入多元的世界。 二十四節氣的講述當中,融入了一些古典詩句。這些詩句,有切合孩子理解力的清淺解釋,讓孩子熟悉其中包含的傳統文化、歷史和習俗,瞭解中國先民的智慧,從中獲得親歷自然的真實生命體驗,得到自然的潤澤,去發現美,感受美,獲得更多來自大地的生長力量。

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那就在書中留住春色,同時掩蓋“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惆悵吧!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亞馬遜Kindle】在字裡行間,一起漲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