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畢業季,看新時期人才培養

2020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無疑是中國經濟的"黑天鵝"。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往年這個時候,大規模的春季招聘正如火如荼的開展,集中放出大量工作機會和實習崗位。在往年過半的大學畢業生拿到了滿意的工作,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也打破了春招的正常節奏。

近年來,受全球經濟增速減緩,使得我國實體經濟面臨巨大挑戰,我國實體經濟經營環境趨緊、下行壓力加大,出現了增長放緩、結構性矛盾突出、效益下滑等諸多問題。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不少困難,此次疫情,中小企業更是遭遇毀滅性打擊,大量中小企業掙扎在破產邊緣。根據2018年國務院統計,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然而,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將首次超過800萬人,"史上最難就業季"正在向我們緩緩走來。

"用工荒"也是近幾年的一個熱詞,大量企業招不到滿意的員工,目前如此尷尬的人才資源局面,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結構的問題。簡言之,就是需求與供給不匹配。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大躍進"式的增長與專業技能教育的缺失。中國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數量從2005年的338萬人一路暴漲至今年的800萬人。而在中國整個教育體系中,專業技能教育一直以來都嚴重不足,現有勞動力供給難以滿足技術類崗位的需要,而市場又難以消化如此巨大規模的高等人才。這就造成"要麼求職者看不上企業,要麼求職者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的矛盾局面。

其實,每到畢業季,大學生就業、擇業壓力都會成為輿論焦點。"學非所用"究竟是一種正常現象,還是一種資源浪費?大學生擇業煩惱背後折射出怎樣的問題,引人深思。其實我們所說的專業對口要分兩方面看,一些注重培養通識人才、淡化專業界限的高校,其畢業生專業對口率較低是正常的,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則更應該關注對口率的問題。從世界範圍來看,通識人才的需求比例仍然是少數。通常情況,作為少數的一本類院校應該注重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而高職高專甚至一些二本院校,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注重職業化培訓和專業對口。遺憾的是,目前中國很多高校的定位是模糊的,社會的認知也存在偏差,因此出現了一種現象,本應進行通識教育的學校變得'職業化',本應進行職業教育的學校變得'空心化'。大疫之後,我們應該反思現有的培養模式,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培育模式逐步適應人力資源市場的實際需求,在經濟體系加速與市場對接的同時,教育體系需要從供給為導向轉型,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更多考慮市場發展的需求,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