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舊貌換新顏 居民樂享新生活

精準發力,提升“顏值”,我市紮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民生工程,讓老舊小區精彩“變臉”——喜看舊貌換新顏 居民樂享新生活

樓還是那棟樓,房還是那套房,可是家住潘集區田集街道翠竹小區的居民們的感受完全變了個樣:門樓煥然一新、綠化賞心悅目、廣場功能齊全……提起老舊小區改造,大家都讚不絕口,真可謂是:“不買房不搬家,老房轉眼變好房!”

安居,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願望,城市在更新,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急需改造提升。近年來,我市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出發,紮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民生工程,不斷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42個老舊小區在2019年煥然一新,廣大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重面子更顧裡子,老舊小區“換新顏”

“以前,小區裡坑坑窪窪,遇上下雨天都不敢走。改造後,路面平坦又幹淨,綠樹成蔭、環境整潔,住著更舒心……”家住鳳臺縣水利局家屬院小區的居民高有柱高興地說。

住宅小區是居民的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著居民的“幸福指數”。鳳臺縣城關鎮自2015年開始,對城區老舊小區進行提升改造,截至2019年共改造老舊小區51個,總投資4500餘萬元,惠及10812戶居民。

如果說公園、廣場、街道是一個城市的“面子”,那麼老舊小區就是城市的“裡子”。市政府成立了淮南市老舊小區維修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協調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各區、縣結合實際,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及年度目標任務,精心組織實施。

“裡子”儘管隱蔽,卻是離百姓最近的地方,“裡子”的好壞,與百姓的居住質量、利益福祉緊密相連。

整治後的老舊小區,統一設置了門崗、道閘,配備了小區文明公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板、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配置了垃圾桶,劃設了停車位,安裝了監控設施,積極選聘物業服務企業規範管理,實現了“水通、路平、燈亮、地綠、整潔、安全、有序、人和”的整治目標,居民居住環境顯著提升。

知民心順民意,改造開出“心處方”

“以往每次雨天出門總是墊著腳尖,踩著磚頭,稍不留意,腳下的水會濺到身上,如今這種煩惱再也沒有了!”家住田家庵區田東街道東苑小區9號樓的吳忠國對環境的改善深有體會。

近年來,田東街道對七個較大老舊小區實施了維修改造,佔改造小區總數45%,受益人員達萬人以上。自2019年完成對東苑小區維修改造後,小區居民的笑容愈發精彩。

改變居住環境,是老城區百姓最迫切的願望。以前,我市部分老舊小區路面坑坑窪窪,路燈缺失,影響出行;私搭亂建侵佔道路,造成安全隱患;排水管線老化,堵塞嚴重,給業主生活帶來不便。

在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方案設計工作中,我市遵循“以民意為導向”的原則,問計於民“量身定製”,打造最適合的整治方案,最大限度地符合小區實際,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需求。

各縣區堅持陽光操作,嚴格規範立項報批、規劃設計、招投標、工程監理等工作程序,確保改造過程依法依規,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嚴格把好拆違、進度、安全、協調、驗收關,不斷加快推進工程進展。2019年度,我市完成改造42個老舊小區,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受益居民13290戶。

環境美心氣爽,城市更美更宜居

賓陽、錦繡苑、楚都春曉、定湖花園……2019年,壽縣對城區的20個住宅小區環境開展全面整治,清除陳年垃圾,改善小區環境,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讚許。

對淮南來說,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僅是一項民生工程,而是連鎖反應:改變老舊小區環境——提升居民素質——改善城市環境和秩序——提升城市整體文明程度……

為最大限度鞏固和發展整治改造成果,避免整治的小區前治後亂、治管脫節,我市堅持建管並舉,邊整治改造、邊落實管理責任單位,確保老舊小區“不但建好,更要管好”。

整治改造後的小區,由鎮(街道)、區房管局及社區指導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召開業主大會,根據業主意願,選定小區管理模式。田家庵區對實施專業物業管理和社區化準物業管理的小區,分別按照每戶每年90元和每戶每年1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獎補資金實行一月一考核,半年一支付,一個積極的探索逐步建立起長效機制。

換了“臉”的小區重新煥發著青春活力,讓居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最直接、最現實的變化……2020年,全市改造58個老舊小區的序幕已經拉開,我市正持續發力,努力打造優美人居環境,真正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明城市的福祉!

記者 柏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