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是怎樣在屢次失傳中一步步接力,從唐朝傳到明朝|文史宴

文/草堂或問


官修本草是中國歷史上較獨特的現象,也是魏晉南北朝以後朝廷被民間各種勃興的福利團體倒逼,出資爭取民心的措施。就像譯經一樣,在印刷術尚不發達的中古時代,官修本草有其集中人才、高規格編纂的優勢。而其開端之作《新修本草》也得以在一次次失傳後,仍被後世藥典保存了部分內容。


一本書,是怎樣在屢次失傳中一步步接力,從唐朝傳到明朝|文史宴


魏晉南北朝的本草大發展

1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部書,他是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寫的藥物學鉅著,並由此開啟了後世官修本草的先河。在文化媒介並不普及的古代,政府組織的編纂對於一門學問的傳承來說作用無疑是巨大的。直至今日,哪怕呼籲廢除中醫的人士,在本草的巨大成就面前仍不得不折中為“廢醫存藥”。這部開啟官修本草的書籍,就是《新修本草》。


公元617年,李氏父子踏著鐵蹄卷著滾滾黃沙而來,祖輩們策馬揚鞭的過往使他們在戰爭的廝殺中驍勇無敵,歷史很快為這個家族記下濃重的一筆,大唐。而他只是一個小人物,我們不知他來自哪裡,亦不知他生卒於何年何月,他生命的活動期在公元七世紀的唐朝,或許還曾擔任過這個國家的朝儀郎,最終他的名字因這部藥書而流傳千古,他叫蘇敬。


在唐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是自然之風盛行的時代,“越名教而任自然”催生思想的解放,玄學、養生、本草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本草類著作迅速增多,其成就卓然可觀。


據史書所載,當時有《甑氏本草》《吳普本草》《李當之本草》《蔡扈本草》《桐君藥錄》等五十餘種,尤其是《雷公炮製論》的問世,標誌著中藥加工由一般性採收上升為有經驗理論指導的程序。


然而在這些本草著作的傳抄發展過程中,不少醫家附入己見,加以發揮,並不斷補入藥物品種,這雖然使本草學的內容更加豐富,但也引起了一些混亂,亟需進行整理總結。


此後陶弘景採集各家所論本草精華著《本草經集註》(下文做《集註》),全書收藥達730種,對藥物性味闡述詳悉,且保存了很多前代藥學文獻,屬本草研究的集成之作。


一本書,是怎樣在屢次失傳中一步步接力,從唐朝傳到明朝|文史宴

陶弘景《本草經集註》

集魏晉南北朝本草之大成


此時,《集註》業已流傳一百五十多年,於本草發展固然有他不朽的貢獻,但終因時代的侷限性及陶氏個人閱歷所限,書中不免有舛錯和遺漏,即所謂“謬梁、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在另一方面,南北朝對峙一百年後,到唐朝實現統一,囯家手中資源大增,所謂亂世揚武,盛世修典,文化的繁榮在醫學上也得到充分體現。


唐代非常重視正規的醫學教育,設立太醫署,建立規範的醫學教育和考核制度,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並保障了醫學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657年,蘇敬進表請求重新修訂本草,以修改晉代陶弘景《集註》中的一些錯誤並增加新的內容。


蘇敬的建議,很快被採納了,政府指定由太尉長孫無忌領銜組織二十餘人進行編纂。按《新唐書.藝文志》注云:“顯慶四年,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右監門府長史蘇敬等撰。” 隨即《新修本草》的編撰在唐政府的督促下有條不紊的進行。


官修本草的開端

2

唐政府在陶弘景《集註》一書的基礎上進行增補編修,在藥物的數量上由陶氏書的730種增加到850種。其內容由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組成,本草是文字部分,藥圖是藥物的圖譜,圖經是藥圖的說明文,這種編著體例,藥物分類,內容編排均為後世本草文獻的整理提供了較好的範式。


其中藥物正文用大字書寫,註文用小字書寫,正文凡屬《神農本草經》部分則是硃筆書寫,其他則為墨字。凡新增藥物的正文末尾標註“新附”字樣,凡屬新增註文,在註文開頭一律冠以“謹案”二字,以同陶弘景的註文相區別。


這種編撰方式當然不是因為古人有著強烈的版權意識,而是在歷史的長河裡,亡佚的古籍如恆河沙數,先賢們用這種一脈相承的方式為後世的輯復研究工作做了最大可能的鋪墊。


唐朝時海道交通已十分繁盛,南可通印度,波斯,北可通朝鮮,日本。長時間的民族融合使地域界限弱化,馬背上的歷練也使唐王朝在面對外來民族和文化時顯得氣定神閒,他們把目光放的很遠,這種恬淡的自信似乎只屬於大唐,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頻仍使河西經貿之路重現榮光。


這期間大量的外來藥物輸入,如龍腦、阿魏、鬱金香等來自印度,胡荽(香菜)、胡蘿蔔、胡椒等來自波斯,藏紅花、茉莉花等來自西域,這些藥物輸入中國後經試用有效,才首次正式收入本草。其名稱亦帶有明顯的異域色彩。


一本書,是怎樣在屢次失傳中一步步接力,從唐朝傳到明朝|文史宴

外來物產的代表龍腦香


公元73年,班超投筆從戎出征匈奴,後因勇氣韜略被明帝賞識封做西域都護,公元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國(東羅馬帝國在當時中國稱為“大秦”,又名“拂菻”,位於這條貿易路線的終點),雖然這次出使歷史上眾說紛紜,可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中國離羅馬最近的一次。


到了隋唐時代,大秦王屢次遣使來中國獻上方物及藥品(大司馬按:這種“獻”多是商人冒充使者來騙好處,又或者是平等交往被中國史書美化為“獻”),據《舊唐書.拂菻傳》記載,“乾封二年,遣使獻底野伽”,當時底野伽輸入中國很盛。


底野伽是歐洲中世紀有名的一種萬金油式藥物,此藥有阿片調和,類似後來的鴉片。唐顯慶四年,蘇敬新修本草第十五卷禽獸部:“底野伽,味辛,苦,平,無毒,主百癆,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出西戎” 。

域外藥物的大量輸入不斷豐富著中藥譜,人們對本草的認識和探索從未有過一刻停歇。


在藥圖的編撰工作中,蘇敬很重視對藥物實際形態的考察,當時曾下令徵詢全國各地藥物形象,並繪成彩圖。所謂“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鹹萃……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其取材之豐富,動員之廣泛,耗廢之巨大,都是前代本草著作所不能企及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藥書,其編制之初就註定了不同尋常的身份。


一本書,是怎樣在屢次失傳中一步步接力,從唐朝傳到明朝|文史宴

敦煌《新修本草》殘卷


公元659年,該書一經問世便很快傳播出去,甚至流傳到了中國西北甚至東北邊的日本。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發現《新修本草》手抄卷子本,背面有乾封二年(公元667)的字樣,距書成頒發僅八年時間。


然而到了王溥作《唐會要》時,卻沒有了領銜人長孫無忌的名字。據《唐會要》載“顯慶二年,右監門府長史蘇敬上言: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謬,請加刪補。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並諸名醫二十二人,贈損舊本;徵天下郡縣所出藥物,並書圖之,仍令司空李勣總監定之,並圖合成五十四卷,至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


鑑於隋朝迅速滅亡的慘痛教訓,李世民終其一生都保持著與昔日關隴集團殘存人物的親密盟友關係。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登極的第九個年頭,昔日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已凋落殆盡,長孫無忌這個與皇權共生的關隴人物及外戚首領,以強硬的姿態主持國政,令天子只能垂拱。


此時的大唐在經歷無數次風雲激盪的鬥爭後,開始走向輝煌,政治精英們都在搜腸刮肚絞盡腦汁的要給敵人最致命一擊。公元659年,長孫無忌在與唐高宗、武后的政治鬥爭中失利,被許敬宗等人以謀反為由削職流放,三個月後被逼自縊身亡,此後權移新臣,所以書中無長孫之名。一朝肱股之臣落得如此下場,著實讓人扼腕。


歷朝本草的嬗代

3

有唐一代,四夷賓服,萬國來朝。開放包容的文化及民族政策使文化繁榮昌盛,其編撰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可是這種包容政策卻與唐王朝的腐敗政治不相匹配,因為癱瘓的中樞政治導致天下離心,安史之亂爆發,這些多民族軍隊兵鋒直指洛陽、長安,唐王朝陡然跌落,直至公元906年唐朝滅亡,都沒有再恢復往日光景。文化與武力總是交替主宰這個世界。


五代時期,後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異等,將《 新修本草》進行增補註釋並重新編訂,史稱《蜀本草》。韓氏精於醫藥,正如《古今醫統大全》所云:“韓保異精醫,詳察藥品,釋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藥性,動輒神效”。後人編本草時常引用本書的內容。


一本書,是怎樣在屢次失傳中一步步接力,從唐朝傳到明朝|文史宴

後蜀後主孟昶年輕時相當有作為


在漫長的三百年歲月裡,《新修本草》歷經戰火和時間的斑駁,它不僅作為國家藥典而存在,還一定程度上指導醫家處方用藥。然而與《集註》面臨同樣的命運,它已不適合時代及形勢的需求。


宋開寶六年,趙匡胤招劉翰、馬志等九人取《新修本草》《蜀本草》加以詳校,“刊正別名,增益品目”,收載藥物983種,名曰《開寶重訂本草》,世稱《開寶本草》。自此,《新修本草》正式完成它的歷史使命而慢慢消沉下來。


這種自然的淘汰是每個個體都不得不面對的命運。任何一項制度抑或一種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陷入積重難反左右掣肘的境地,從而誕生出另一種制度另一種理論來代替它,重新解釋這個世界。世事更迭,文化長存。


至北宋末,《新修本草》已漸漸不傳,其大多數內容分散地通過《蜀本草》等其它本草著作被唐慎微存錄在《證類本草》中,其中本草部已亡佚,唐慎微作《證類本草》的時候,已沒有見過它。


清光緒年間,兵部郎中傅雲龍遊歷日本期間得到《新修本草》殘卷,隨即便刻入他編集的《纂喜廬叢書》當中,並將日本人輯復的第三卷一併刻入。1955年,上海群聯出版社根據該叢書將《新修本草》殘卷影印。


書有名亡而實不亡,《神農本草經》雖亡,已被陶弘景收入《集註》,《新修本草》雖亡,已被唐慎微錄入《證類》,又被後世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今已成為廣泛流行的中藥學書籍,雖說其中難免遺漏脫訛,但於一部書的命運來說,總是難能可貴的。而醫學的發展就在一代代的傳承與補漏查缺中進步。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