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文/暮沐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因為個性太自私而影響以後的人際交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下意識地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

在分享這件事上,家長看重的是禮讓的態度,而非物品本身;但對於孩子來說,分享的概念和家長卻不盡相同。父母與孩子這樣的“理解代溝”,很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衝突。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3歲的小布在弟弟出生後,總覺得受到了冷落,家裡的長輩總是圍著弟弟轉,陪她玩的時間越來越少。

一天,爸媽買了兩塊蛋糕,先叫弟弟來吃零食這時小布也看到了,就自己拿走了一塊,媽媽看見後,就要求小布:你是姐姐,把手裡這塊先給弟弟好嗎?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小布聽到後,馬上一口咬了下去,生怕被人搶走了。媽媽見到小布的態度,很失望地批評道“你怎麼這麼自私呢?”

這件事以後,原本活潑開朗的小布,每天都顯得很沒精神,再也不跟弟弟爭搶東西,就算是弟弟把她推倒了,也不哭不鬧,自己爬起來就算了。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父母觀察到小布的不對勁後,把她帶到了醫院檢查,跟醫生說出全部事情經過後才知道,原來上次的蛋糕事件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孩子覺得家裡人都跟弟弟站在一起,她受到了孤立,爸爸媽媽不再愛她了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得悉原因後,小布的父母也很懊悔,沒想到原本想引導女兒學會分享,殊不知卻因為言語不當,而造成了如此大的“親子裂痕”

​學會分享沒錯,家長在教育時要守“三原則”

我國自古就有“孔融讓梨”這樣的故事,很多家長也以此作為“教育典範”,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教導孩子要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別的小朋友玩。

但家長是否問過孩子的意願,這種強制的分享能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嗎?

教育專家建議:孩子4歲前不鼓勵去分享,教孩子分享也是有一定原則的。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1)先滿足孩子的慾望

孩子的慾望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就要求他去與別人分享是很難的事,就算是成年人,當自己都吃不飽飯的時候,又怎麼會去接濟別人呢?其實這個道理都是相通的。

只有當孩子自己玩夠了,才能把屬於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就算是別人玩壞了也沒有太大關係。心裡沒有負擔地拿出自己的東西,才能做到不後悔不吝嗇,不然也只是做做過場,真的失去時,免不了哭哭鬧鬧。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2)尊重孩子的意願

家長希望孩子能分享自己的東西時,必須要先詢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學會自己拿主意。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可以問清楚原因後再來引導孩子,切忌用強制的方法剝奪孩子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

如果孩子的意願得不到尊重,會感覺得不到保護,父母不再愛他,不配擁有那些心愛的東西,每當有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發生時,都傾向於忽略自我,特別在乎別人的感受。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3)從分享小東西開始

家長在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時,可以從一些最小的東西開始,比如一些小零食、小書本等孩子不是太在意的東西。

可以用分享後能得到的好處來誘導孩子,比如用自己的小蛋糕去換一塊小水果。當孩子邁出第一步,體會到分享帶來的快樂,就會願意主動去嘗試。

被媽媽指責不懂事,3歲女孩兒留下心理陰影,教孩子分享卻害了娃

分享可以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好處,但缺乏經驗的孩子從未體驗過這些,他們看不到大人眼中的這些好處,所以在他們還沒充分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前,家長可以再耐心一點,培養出孩子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再跟孩子談分享。

今日話題:寶爸寶媽們,在引導孩子分享的路上,你有怎樣的經驗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