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2020.02.01

第575次推送

從近代西畫東漸演變的意義而言,土山灣畫館現象,不僅表明近代中國本土的傳教士文化以及西畫傳播,在晚清社會有了不同於以往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本土開埠城市所出現的“洋畫”事業,形成了多元和豐富的格局。20世紀上半葉,土山灣畫館的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和延續,同時也引起了美術界人士的關注。1936年,潘天壽在《域外繪畫流入中土考略》中記:“上海徐家彙土山灣教會內,亦有若干人練習油畫,且自制油畫顏料。唯所畫,皆為宗教性質的題材,指導者為法國教士,學習者則為中土信徒。”1948年,梁錫鴻在《中國的洋畫運動》中亦記:“上海西洋畫輸入的機會較多,在徐家彙有一所天主教所立的學校,內設圖畫一科,專授西洋畫法,不過所有作品,均帶有極濃厚的宗教氣氛。”丁悚在《上海早期的西洋畫美術教育》中又記:“上海西洋畫美術教育,最早是徐家彙土山灣天主堂所辦的圖畫館。該館創立於清同治年間,教授科目分水彩、鉛筆、擦筆、木炭、油畫等,以臨摹寫影、人物、花鳥居多,主要都是以有關天主教的宗教畫為題材,用以傳播教義。”

在諸多關於土山灣畫館的論說中,徐悲鴻的評價則更多受到後人的引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徐氏對土山灣畫館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西洋畫之搖籃”的重要評語。1942年,徐悲鴻在《中國新藝術運動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這樣寫道:

天主教入中國,上海徐家彙亦其根據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溝通,該處曾有極珍貴之貢獻。土山灣亦有可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其中陶冶出之人物:如周湘,乃在中國最早設立美術學校之人;張聿光、徐詠青諸先生俱有名於社會。

土山灣畫館作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之說,出處正在於此。而“周湘、張聿光、徐詠青”等,為土山灣畫館“陶冶出之人物”的代表。他們“有名於社會”,由此產生土山灣畫館的西畫效應。

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周湘(1871-1933)

周湘在中國近代美術史研究中,漸已確立自己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他在晚清美術界之所以成為一個重要“人物”,無疑在其所進行的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早期嘗試和實踐。正如其《自題六十歲小傳》所記:“庚戌辛亥之間,滬上新學大興,予以在西歐所得西洋畫法設專門學校十餘載。”實際上,周湘所謂“專門學校”,是繼土山灣畫館西畫傳習之後,中國近代又一次早期美術教育的嘗試。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和整理,這類“專門學校”大致有四種類別:

1

上海油畫院

1910年初夏,周湘“首先在上海法新租界南陽橋(亦可說褚家橋)以西茄勒路(今吉安路)順元里弄口,掛出上海油畫院的牌子”。“當時因西畫新奇,易於招致有志從事於西洋藝術的學生,所以他就用油畫院的名,設立了這個學院。”同年8月25日,該院刊登第一則招生廣告,稱9月1日開學,因生源不足,報名者甚少,未能如期開學。後於同年9月7日、8日,再次刊登廣告:“本院專授各種新法圖畫,半年畢業,納費24元,現定於9月8日開課,已報名諸君及有畫學者,請來學。”“這屆學生,實為預科,無須入學考試,開學後,僅授以簡易入門各種畫法,即教授繪製毛筆畫、鉛筆畫、水彩畫、油畫等新法。儘管這期學生仍是啟蒙性質的,這卻是中國人自己創辦專科油畫教育的開端。”1910年12月,周湘撰《上海油畫院章程》記:該院“專授新法圖畫,並研究關於圖畫必須之學識技能,以養成專門人才,使將來從事教育、工藝均得良好之效果為宗旨”。“本院於辛亥上學期,始添設本科一班,俾曾畢業於本院預科者,及有志圖畫專門學者,均得求其深造。”

2

圖畫速成科

1910年7月2日,周氏在該院首創“圖畫速成科”,其招生廣告為:“本院乘暑假餘暇,特設圖畫速成科,授以各種最新西法繪像術,凡來學者,無論有無程度,均使學成而去,六月初一日(7月7日)開課,七月二十日(8月24日)給憑,欲閱詳細章程,向法租界南陽橋西首上海畫院取閱可也。”

3

中西圖畫函授學堂

1910年8月5日,他又在該院處創辦“中西圖畫函授學堂”。其招生廣告寫道:“本學堂為便利學者起見,聘請專家以通訊教授法,教授中西圖畫,俾學者足不出戶,而習成專門之學,程度不限,男女均可報名,學費極省。”關於該校的函授內容,據楊清磐記:“有周湘署名水彩風景函授稿數幀,旁附敷色、作法說明甚詳,當時視為奇蹟,遂時向沈友借臨,附呈周先生批改。”

4

背景畫傳習所

1911年7月19日,刊登該所第一則廣告:“本所專授法國新式劇場背景畫法,及活動佈景構造法,凡年力強壯,略解繪畫者,均可來學,現定六月二十四日(7月19日)開學,三個月畢業。”(地址在上海褚家橋寶安裡第二弄堂口。)關於周湘“背景畫傳習所”辦學的史料,陳抱一曾經回憶道:“一九一一年的夏天,周湘開辦了一次三個月為期的‘佈景畫傳習所’,那個地方是在法租界八仙橋南首,一所傍街的二層樓房子,當時我也進過他那裡學習……由此機緣,才知道周氏所做的與所教的是什麼種類的洋畫。那一次入學者大約有二十餘人。當時周氏的教法,目的也在於結構佈景畫的形式;但看他的水彩畫,似乎仍不外呈中國畫方式所導來的那種趣味。那時我也並不感到周氏的洋畫法與教授法能引起我的興趣和熱情;因為我對於洋畫之初步研習,已從較早的年期開始,並且也極想尋出一條更有效的新途徑的了。”

上述四種“專門學校”,作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早期機構,經過後人多方面的整理和研究,逐漸顯現其原有的歷史輪廓。儘管其中若干史料尚存在著進一步考實的必要,但周湘作為早期美術教育的先行者,其地位和影響自然確立無疑。其創辦的“專門學校”與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發生著不可忽視的聯繫。1910年,周湘“首創中西圖畫函授學堂和佈景傳習所於上海舊八區褚家橋,凡聰俊而有志於中西畫學者,鹹樂於進該校。開學儀式上社會名流康有為、梁啟超、吳稚暉等皆出席祝賀。……學校除主課繪畫外,兼授書法、雕刻、木刻、油畫、炭墨等課程,教學法亦頗新穎。時王師子、楊清磐、丁慕琴、張眉孫等均為其最早的學生,烏始光、丁悚、劉海粟、陳抱一、張秉光、汪亞塵、丁健行等皆佈景畫傳習所學生。再後又在董家渡天主堂右側創辦上海油畫院”。

土山灣所“陶冶出之人物”,限於有關資料的侷限,目前仍然處於繼續發現和研究之中。其中,除了周湘及其早期美術教育實踐證實了土山灣畫館的“搖籃”效應外,其他土山灣畫館“培養出來的一批研究西洋繪畫的人才後來又組織了‘加西法畫室’,他們教授西洋美術理論和技法。這些人中推廣西畫最力者有著名畫家徐詠清、周湘、張聿光、丁悚”等人。“加西法畫室”作為流入社會的民間畫工組織,其中主要人員為土山灣畫館出身。他們一方面運用學得的西畫技藝依附於商業,進行水彩畫、佈景畫及廣告畫等繪製活動;另一方面也兼職從事早期的西畫教育。徐詠清、張聿光即是其中代表人物。

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徐詠清(1880-1953)

徐詠清早年在土山灣畫館學藝,師從劉德齋,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美術部,當時許多書籍、刊物的封面和插圖,都出自徐氏之手,其作品多涉及風景、人物、肖像等方面,尤以月份牌年畫、鋼筆畫著稱。後隨著石印畫報的廣泛發行,其西畫技巧又得到充分發揮。徐詠清的作品“筆趣頗清麗,作為那個時期的洋畫作風,頗足以引起人們的新趣味”。1942年,陳抱一曾經撰寫《洋畫運動過程記略》回憶徐詠清,他寫道:“徐詠清氏,也是當時著名的洋畫傾向作家之一。……徐氏是徐家彙土山灣美術工藝所(天主教會附設的學藝機關)出身的(傳聞徐氏曾從劉修士習畫。劉修士初為中國畫家,後始研習西畫法者,當時已經年約六十光景雲)。”後於1962年,張充仁也曾經寫道:“徐詠清早年在土山灣教會里學藝,儘量從十九世紀末外國最好的畫家的成就中汲取營養,又常和任伯年、吳昌碩等交往,對中國畫體會得深,對外國水彩理解得透,加上對中外理論的鑽研,不怪在水彩畫上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張聿光(1885-1968)

張聿光的土山灣畫館習畫背景,除了徐悲鴻《中國新藝術運動的回顧與前瞻》一文有所提及之外,目前尚未發現新的引證資料。但是,張氏無疑也是一位以其獨特的洋畫實踐而“有名於社會”的重要畫家。張聿光1904年在上海華美藥房畫照相佈景,當時他“看到不少西洋的佈景畫,為照相所用。他開創適合中國國情的佈景,取代了進口布景”。翌年張聿光轉往寧波益智堂任國畫教師。大約在1907年返回上海,在中國青年會堂任圖畫教師。1908年在南市九畝地上海新舞臺任舞臺佈景繪畫師。1909年開始從事報刊插圖工作。1912年參與“上海圖畫美術院”的創立工作。後離開學校,又回到新舞臺繼續其佈景繪畫工作。張聿光在新舞臺擔任佈景主任歷時二十年,“新舞臺由夏月珊、夏月潤、潘月樵等人創辦,除演傳統京劇外,又創演連本現代京劇,開始聘日本畫師畫布景,所畫布景並不符合我國情況,看上去總不夠真實。他曾看到圓明園路上的蘭心戲院演出莎士比亞戲劇,其舞臺佈景非常精美,十分吸引觀眾。他決心為新舞臺設計佈景,應用透視與色調原理繪畫,結果既逼真又優美,使觀眾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稱讚,從此他一直投身佈景繪製,直到新舞臺業務結束。新舞臺演的連本現代京劇,也是創新格,不但有新的劇目,又有新的表演方式,它有說又有唱,通俗易懂,起了推廣京劇的作用,如‘明末遺恨’‘徽欽二帝’‘閻瑞生’等劇十分賣座,而佈景的改革更增強了對觀眾的吸引力,大受人們歡迎”。

▼李超:中國近現代美術文獻十講

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ISBN:978-309-14505-2

出版年月:2019年12月

定價:75元

土山灣畫館“陶冶出之人物”,之所以在此列舉周湘、張聿光、徐詠清等畫家,是因為他們的早期美術教育和商業美術活動,都與洋畫運動的初始有著密切的關聯。另外,丁悚、杭穉英、張充仁等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曾經在土山灣美術工場學藝,雖然他們在其間學藝的部門不盡相同,但其西畫啟蒙和訓練,都與土山灣畫館的影響有關。這無疑再次顯現出土山灣畫館作為“西洋畫之搖籃”的歷史作用。

在大批所謂“土山灣堂囝”中,其實不乏土山灣畫館“陶冶出之人物”。只是關於他們的資料,我們現在所知甚少,這些“育嬰堂所收異教之孩童,幼者為六、七歲,大者亦不過九、十歲,初授以四年之教育,如國文、習字、算術、天主教義等科,平均至十三歲,始就各童之天資性質,而授以某種工藝,至十九歲而卒業”。在土山灣畫館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有多少“卒業”的學子,流入社會,他們以後的命運任何,我們不得而知。在1940年出版的《上海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同學錄》中,曾經將“圖畫間”(peinture)的“孤兒學徒”(orphelins apprentis)以表1的形式,作過如下的記錄:

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除了這張表格所提供的信息之外,目前再也沒有這五位孤兒學徒進一步詳細的資料說明他們的情況了。也許,在土山灣美術工場,每年都有這樣的孤兒學徒進進出出,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下落。從籍貫上看,他們都來自江南地區,進入孤兒院的背景不詳;從年齡來看,他們都是14至16歲的學徒,已經到了學業期滿的年齡;從年份上看,他們大約是在1938至1939年畢業,即將踏上社會,除了一部分可能留在本院外,大多數都將告別土山灣,憑著他們在土山灣美術工場學得的手藝,走向華洋雜居、趨時務新的近代商業社會,留給後人諸多歷史的空白和疑惑。

隨著歷史的推移,土山灣畫館連同土山灣之名字一樣,曾經漸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沉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以上海而論,有一美術工藝之工場焉,而國人竟茫然無所知,豈不甚怪”。“在中國美術史學界,對上海土山灣畫館的研究,卻仍然是一個空白。已出版的涉及晚清繪畫史的著作中,尚未見有對土山灣畫館的記述。少數近年出版的有關西洋畫在近代中國發展的著述中,一般都提及廣東沿海地區外銷畫和土山灣畫館,反映了學者們開始注意這些以前被忽略了的歷史。”“也許有些學者知道土山灣的孤兒工藝院,但沒有人把它認作是此一研究的珍貴對象。”

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土山灣畫館

然而,土山灣畫館作為“中國西洋畫之搖籃”,是不應該消失和沉沒的。作為近代西畫東漸的一個重要現象,土山灣畫館構成了繼北方清宮油畫、南方外銷油畫之後的又一處西畫東漸重要的樣板和典型。而更為重要的是,土山灣所產生的“搖籃”效應,直接影響著20世紀初洋畫運動的發端和推進。這種影響的關鍵之處,正在於土山灣畫館作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早期探索實踐,其西畫傳習的經驗和模式,成為中國現代美術早期實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土山灣:當代海派畫家的集體追憶

EN

D

本期編輯 | 陳沛雪

本書編輯 | 鄭越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