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的傳說與掌故:高王廟

中華民族的祖先顓頊、帝嚳埋葬的地方,人們稱為二帝陵。因顓頊號稱高陽氏,帝嚳號稱高辛氏,當地人又稱高王廟。它坐落在內黃縣梁莊鎮三楊莊西北(原屬滑縣,1949年劃歸內黃)一座土山上,史稱這座土山為鮒鰅山。其實是在一座高高的沙丘上建一廟宇,置三五香爐。其後有一大沙坑,露出一片碑頭;再後,大殿、廊坊及前拱門現已整修好。據載,高王廟始建於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修於宋初乾德六年(968年)。廟堂坐北朝南,中有大殿,東西有廊坊,殿內塑有二帝塑像,壁繪日月星辰及諸多神像。

上古時期,滑縣這一帶土肥水美,植被茂盛,是華夏早期文明的中心地區之一,相傳,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和帝嚳都曾在這裡發號施令、統治華夏。2600多年前,暴虐的黃河再次改道,滾滾的黃水洶湧而來,淹沒了這片土地。隨後1700年中,黃河不斷在這裡氾濫淤積,原來的地表被深埋在10多米的黃沙之下。金國(南宋)時,黃河改道商丘,這裡留下漫漫黃沙,成為豫北有名的沙區。

滑縣的傳說與掌故:高王廟

據說,顓頊、帝嚳所安葬的小土山曾落入黃河主河道,這座土山幾乎被滔滔黃河水蕩平。西漢末年,黃河再度改道後,這座土山“浮出水面”。為懷念先祖,人們遁跡而來,在這裡重建了顓頊和帝嚳的陵寢。此後,唐代在這裡建起了廟宇。宋、元、明、清都曾多次對該廟宇進行修葺和曾建。據記載,過去這裡建築宏偉,碑碣林立,松柏參天。在上千年的時間裡,這裡都是一個區域性祭祖中心,也是頗負盛名的人文景觀。每當國有大事,京城的皇帝都不會忘記了派專人前來祭祀,並刻碑頌揚祖先功德。

二帝陵的再次“失落”,是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晚清時期,國家動盪不安,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衰微。由於年久失修,無人保護,二帝陵的建築逐漸倒塌,最後被飛沙掩埋。

滑縣的傳說與掌故:高王廟

1986年,當地要求清理二帝陵積沙,回覆祭祖活動,隨後,進行數次大規模清沙。在清沙中,唐宋殿基、元代護陵牆等先後被發現。在沙土下面,還清理出橫七豎八埋著的100多塊歷代皇帝留下的御祭碑。這些石碑連起千年時光,記述了歷代皇帝派官員專程前來祭祀的史實。從這些數量龐大的御祭碑中,人們可以想象當年祭祀活動的隆重和盛大。

滑縣的傳說與掌故:高王廟

相傳,農曆三月十八是顓頊的生日,每年這個時候,就有數十萬人自發前來祭祀,由此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近年來,民間的祭祀活動逐漸興旺,官方在二帝陵遺址上建起了新山門、拜殿、配殿和碑廊。從2002年開始,官方在這裡舉辦公祭活動,於是,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懷著感恩的心情,向這兩位華夏民族的祖先行禮祭拜,歌頌先祖的英明和功德。

這片沙丘人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人的祖先意識根深蒂固。或許,這正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重要原因。在中國古代祭祀祖先和打仗同為國家最重要的事情,這是從文明的源頭時期就形成和傳統文化。

遠古時期,人對自然界瞭解甚少,逐漸產生了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神秘感和敬畏感,進而對它們頂禮膜拜,出現了天象崇拜、山川地石崇拜、火崇拜、動植物崇拜等。而對自身生命現象的神秘理解,則催生了靈魂觀念和祖先崇拜。從靈魂崇拜出發,進而發展為祖先崇拜。古人相信,祖先的靈魂對於血緣後代的作用是雙重的,即可造福子孫,也可以降禍子孫。因此,為了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同樣能生活,同時也為了祈求祖先保佑,祭祀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