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整理了最近幾年看過的研究創新的書15本,2010年看過的3本直接把書評搬到這個索引裡來了,沒有更詳細的點評,《大爆炸式創新》沒看過但是認為比較重要的。《閃電式擴張》是新增的,這本書嘗試找出硅谷巨頭爆炸式增長的原因,我的感覺是作者把爆炸式增長換了個說法當成了原因,不過書中總結的爆炸式增長過程中的管理經驗技巧還是有參考價值。

硅谷巨頭高速增長的秘訣:3星|《閃電式擴張》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作者是Paypay創業團隊成員,領英創始人,混跡硅谷的投資人。本書英文版版權是2018年的,算比較新的書。

作者認為,硅谷誕生眾多高增長巨頭的秘訣是:閃電式擴張。這些巨頭在公司規模很小的時候,看到機會,找到資本支持,違背商業常識,不計後果去擴張,目標是取得閃電式增長。

作者認為,閃電式擴張不僅適用於創業公司,大公司也可以用。關鍵是要找到好的商業機會,集中資源去擴張業務。

作者坦承,閃電式擴張風險極大,有可能耗盡資源沒達到目標,有可能方向錯誤導致市場失利。

作者總結了閃電式擴張的9條反直覺規則,比如“接受混亂”,“聘用適合當前而不是將來的人才”,“忽略客戶反饋”等,都限於事後諸葛亮的範疇,沒給出實際使用這些原則的閃電式擴張案例。

書中的閃電式擴張案例,基本以硅谷巨頭為主,領英、AirBnb也沒少提。

總體評價3星,有參考價值。

2.5星|李善友《第二曲線創新》:顛覆式創新相關資料與案例彙編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基本思想是克里斯坦森《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的思想,大幅引用改寫此書的內容。此外書中大部分的內容是引用經管領域的名著和一些公開資料。

書名中的“第二曲線”的概念,來自《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我讀後感覺“第二曲線創新”就是克里斯坦森所說的顛覆式創新。作者引用克里斯坦森的思想,強調企業應該在當前主營業務增收放緩甚至停滯、下跌前,發現新的業務增長點。

書中提出了一些找到顛覆式創新業務的技巧,不過沒敢就當前市場做分析預測,案例大部分是其他書中的老舊案例,少部分是美團等企業過去幾年的事情。

總體評價2.5星,價值不大。

200多個創新相關故事,和提升創造力的戰略戰術:3.5星|《飛奔的物種》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書中講了許多創新故事,這些故事屬於音樂、繪畫、科學、工程、商業等多個領域。故事都比較有趣,不過都有點舊。

作者總結了一些提高創新力的具體措施,我概括為戰略與戰術兩個方面:

戰略方面:沒有神仙,多思考,多嘗試,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

戰術方面: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和融合(Blending);人類對略有變化的事物最容易接受。

這些戰略戰術看起來都不新鮮。比較之下重點是書中整理出來的創新故事,大部分比較有意思。

英文版版權是2017年的,不算舊。不過書中的創造力故事基本都比較舊。

總體評價3.5星,還不錯。

3星|《成為獨角獸》:只有品類王可以成為獨角獸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作者定義了一個“品類王”的概念,基本含義是一個品類中佔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的品牌,一般來說是所在品類的開創者創建的。作者認為只有品類王才能成為獨角獸。

作者嘗試給出如何成為獨角獸也就是品類王的步驟。讀後感覺水平一般,比較虛。另外書中基本的內容還是跟《定位》的思想類似。

2星|《創新躍遷》:20年前的舊書了,正好可以做《創新者的窘境》的靶子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版權頁上註明英文版是1997年出版的。亞馬遜英文網上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2002年的修訂本,只有6條評論,算是影響比較小的作品。

書中用蘋果舉例,當時喬布斯已被趕出蘋果還沒回歸。

作者注意到許多行業領導者被顛覆,也有些行業領導者在競爭中保住了地位。作者的建議:

1:行業領導者不要等麻煩來了才想到變革,沒有麻煩一定要製造麻煩讓公司提前準備;

2:可以利用技術創新的週期來實施變革;

作者寫書的時候應該還沒看過同年出版的《創新者的窘境》。跟後者比,本書正好是靶子。這20年的歷史證明,本書兩位作者的洞察力比《創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要差,給出的解決方案也比克里斯坦森要差。

4星|《創新者的任務》:《創新者的窘境》作者二十年磨一劍,如何尋找顛覆式創新的機會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創新者的窘境》作者新作。英文版出版於2016年。

中信去年出了一個譯本叫《與運氣競爭》,影響比較小。這本是換了書名和譯者又出了一本。在中文的語境中這個名字確實比《與運氣競爭》更合適一些。

克里斯坦森在後記中說,《創新者的窘境》他研究了8年寫出來,提出了顛覆式創新的思想。這本書他和幾位作者一起琢磨了20年,想進一步解答:如何找到顛覆式創新的機會。

作者基本的思路是:尋找客戶需要解決的任務,機會就在需要解決的任務中。在書中作者嘗試給出相對系統的尋找方法。

讀後的感覺是這個“需要解決的任務”跟國內最近幾年常見的“場景”一詞的含義非常接近。不過中文說場景的書我沒看到像本書這樣系統全面思路清晰的。

目測4星|《大爆炸式創新》:顛覆式創新理論不夠全面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哥倫比亞商學院商業策略課》,提到了這本反駁克里斯坦森理論的《大爆炸式創新》。大爆炸式創新認為創新也可以發生在高端、高價格、更多功能的領域,比如iPhone。《哥倫比亞商學院商業策略課》提到克里斯坦森曾經在2007年根據顛覆式創新理論預測,蘋果不可能憑藉iPhone獲得成功。

5星|《偉大創意的誕生:創新自然史》: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作者研究創意誕生的環境與條件,旁徵博引,自己也做了相關的研究。

引用的創意案例主要集中在生物進化和科技發明兩大類,其中的科技發明涉及到了許多不同的分科,作者顯然是查了許多一手資料而不是從其他書中抄故事。

除了案例,還引用了許多相關的研究成果。

作者舉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基本結論是:創意是在網絡中通過交流產生的,一般是在已有創意的基礎上做的小改動。

快結束的時候作者舉了一個空調的例子,空調是獨立發明的。作者最後提問:創意到底是類似空調這樣獨立發明的多,還是類似書中前面的大部分例子是在網絡中交流改進的多?

最後一章是全書重點,作者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座標系,兩個維度分別是:市場/非市場、個體/網絡,然後統計了1400年-2000年之間誕生的重大創意在這個座標系中所處的象限。結論是:

1:1400-1600年間,第三象限也就是“非市場/個體”的創意比較多;

2:1600-1800年間,第三象限(非市場/個體)和第四象限(非市場/網絡)佔優;

3:1800-2000年間,第二象限(市場/網絡)和第三象限(非市場/個體)都有不少創意誕生,但是第四象限(非市場/網絡)誕生的創意最多。

書中的重要結論:

1:創意一般是像進化一樣是基於已有環境的小改進,偶爾有大的跳躍式的創意只能失敗,比如19世紀巴貝奇的分析機,可以說是計算機的爺爺,理論上可行,工程上來說當時完全不現實;

2:創意的誕生需要有網絡,並且創意可以產生新的連接。比如說從狩獵社會到農業社會,社會關係網絡更大了,人與人的交互更多了,人類的發明創造隨之增多;

3:城市的創新指數隨著規模的擴大而呈指數級增長;

4:開放促進創意的產生;

書中一個小錯誤是搞錯了北宋和畢昇所處的時代:#2192:活字印刷術是在公元前4世紀,由中國北宋發明家畢昇發明的。

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4星|《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46期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這期《三聯生活週刊》主題是: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這個主題有6篇文章,都是袁越寫的。引用這個領域的許多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的故事,重點分析當代藝術家徐冰和音樂人羅大佑的創作過程,具體內容涉及到進化論、臺灣民謠史、科技史等至少三個比較大的領域。

6篇文章不算長,不過實際寫的比較緊湊,信息濃度較高。實際上這些內容足夠拼成一本旁徵博引型的暢銷書。

袁越講故事的天賦稍遜,不過這些內容足夠有趣新穎。

6篇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真正的創造者是那些善於在發散思維和聚斂性思維之間自由切換的人;

所有偉大創意都是由無數個簡單創意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每一個新的想法都和當時已有的舊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進步那麼一點點;

科技史上有許多扎堆現象,就是同一個發明同時被不同的人發明出來;

要想提升創造力,首先必須想辦法打造一個液態網絡,讓信息流通起來;

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創新都是集體智慧的產物;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對於創造力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基於公益的創新仍然是主流;

5星|《創新者的窘境》:面對破壞性創新,行業領先者註定失敗?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以下是我在2010年讀本書後寫的評論】

第一次聽說《創新者的尷尬》是在《經濟觀察報》上:註定落後的領跑者。本週剛讀完這本書。感覺寫的相當不錯。

據說這本書是作者的成名作。作者是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書寫於1997年。作者研究了75-90年的硬盤行業和美國的挖掘機市場、鍊鋼廠等三個行業,發現許多優秀的企業在正確領導、正確決策的情況下都不能應對市場出現的破壞性創新而破產。

作者把創新分為延續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硬盤行業在75-90年出現了100多項技術革新,大部分是延續性創新,比如讓現有產品容量更大、性能更好、更可靠、更便捷。極少數是破壞性創新,典型的是幾次硬盤尺寸的變化。最初的硬盤是14寸,後來出現了8寸、5.25寸、3.5寸、2.5寸、1.8寸。前三次變化的後果作者寫書的時候已經看到了,每一次變化都導致原來的行業領先企業受到極大衝擊,大部分都退出了市場。

作者分析這個現象的原因後指出:破壞性創新出現的時候一般都是面向新的消費者,衝擊利潤更低的市場。行業領先的企業一般需要比較高的增長率,看不起新興的市場,另外已有的企業的能力與新興市場的要求也不匹配,導致新興市場先佔領低端市場,逐步擴展到高端市場,最終把原有的領先者擠走。

經濟觀察報的那篇文章指出:可是即使是已經翻看了克里斯坦森提供的底牌,眾多的公司也仍然沒有擺脫克里斯坦森所描述的“創新者的窘境”。比如微軟公司作為全世界最好也最強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始終也未能在互聯網領域有所建樹;雅虎作為最早也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卻沒有能夠在搜索上取得領先位置;谷歌雖然強大,但是卻錯過了社交網站這波浪潮……

作者認為比較好的應對破壞性創新的方式是企業設立獨立的子公司或部門去在市場上做實驗。成功的幾率高於在原有企業內部去研發破壞性創新。

5星|《創新的資本邏輯》:量化研究金融與創新的關係,學術論文概要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作者是專業研究金融與創新的學者。本書基本是作者的學術成果綜述。這些學術成果都是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的論文。一部分話題作者還引用了其他學者的論文。書中介紹說,作者的一些論文影響力很高。

作者用13章來詳細闡述他的研究成果。這13章又分為微觀、中觀、宏觀3部分。

每一章講一個金融影響創新的角度。都是量化相關指標來說話的。比如創新,作者在書中是用發明專利數量作為指標的,風險投資機構的失敗寬容度,則是用機構在最終失敗的項目上持續的時間來衡量。

每一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作者的論文要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具體的算法,結果數據的表格等等,基本是學術論文的概要。

每一章研究一個問題,給出研究結果後,繼續介紹問題的原因和相關的研究。比如介紹過風投機構對失敗的容忍度的研究後,繼續分析為什麼不同的機構對失敗有不同的容忍度,主要影響因素是哪些,如何用數據證明各因素的實際影響力。

作者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美國的金融機構和美國的企業,有些章節也研究了國內的企業與金融機構。

全書極少講具體的案例。

因為是專業的學術論文的介紹,可以認為數據、研究方法、結論是非常靠譜的。


5星|《創新陷阱》:給國內醫療創業公司潑點冷水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兩位作者據最近幾年美國的醫療業創業公司的失敗案例,結合中國的情況,分析國內醫療業的創業公司可能遇到的坑。

作者是業內專業人員,全書有案例有數據有分析有觀點,讀後我認為作者水平比較高,本書是國內原創經管類圖書中少見的精品。

書中一些重要觀點:

1:美國醫療市場的支付方力量比較強大,由於支付方的改革,才讓醫療業眾多可以節約成本的創新公司有了機會;

2:國內醫療市場的支付方比較弱小,服務方非常強大;

3:慢病管理是反人性的,病人和醫保都缺乏支付意願,並且醫生沒有意願和精力來提供服務;

4:國內的數據孤島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醫生之間的合作還很難真正地展開;

5星|《創新者的處方》:09年的著作,對醫療業的商業模式與顛覆機會的分析是我見過的資料中水平最高的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作者是《創新者的窘境》的作者,“顛覆式創新”之父。本書英文版寫於09年,是對美國的醫療相關行業(包括醫院,藥廠,保險公司,醫學院,醫療器械廠商,監管機構等)的商業模式與顛覆機會的分析。

美國的醫藥行業,跟國內有比較大的差別,但是我認為作者總結的醫院的商業模式的問題,同樣適用於中國。我感覺作者09年寫在書中的相關的分析,在中文世界中,針對中國的醫療行業,也看不到超越者。

作者基本的思路還是顛覆式創新。作者說的顛覆式創新,指的是邊緣的不被行業領先者重視的細分市場,作者認為這往往是顛覆式創新的機會,行業領先者初期不關注這些細分市場,往往能給小公司顛覆的機會。

除此之外,作者認為醫療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把兩類不同的商業模式混在一起:問題解決模式和增值服務模式。問題解決模式是給病人作出明確的診斷,應該適用按次收費,按工作時間收費的商業模式。增值服務模式則是針對診斷明確治療手段明確的疾病做治療,應該適用按效果付費的模式。

作者認為按人頭付費的醫保,將有助於醫院的戰略方向從希望客戶生病轉變為希望客戶更健康。

4星|《創新者的解答》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以下是我2010年讀後寫的點評】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的作者與人合寫的。我讀後覺得並沒有提出一個像《創新者的窘境》的問題那樣振聾發聵的解答。本書從戰略、客戶、產品、業務範圍、組織結構、流程、資金、管理層等各方面來討論《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出的問題的解答。有下面幾個論斷我覺得比較有意思:

1:高端利潤不滅,但是會流動,從產品線的某些部分流到其他部分。作者認為產品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時期比較容易出現高端利潤,可以有幾家公司深得用戶信賴。一旦業內產品基本能滿足用戶需求,高端利潤就開始流走。但是行業領先企業往往會繼續優化自己的產品,直到出現產品的許多屬性超出了用戶的需求。這已經是公司出現破綻的時候了。此時那些正好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相對低端,可能會趁機擊敗行業領先公司。

2:對成長有耐心,對賺錢沒耐心的資金對創新公司來說是好資金,可以幫助一個公司成長。這樣的資金要求企業儘快盈利。相反,對成長沒耐心,對賺錢有耐心的資金對創新公司來說是壞資金,可能會扼殺掉創新公司。

3星|《創新者的轉機》

開放、連接、意外、錯誤催生創意:創新研究15本書


一個基本的觀點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更容易出現創新公司。還有,對待創新要有一定的耐心,谷歌在第一年的收入遠低於可口可樂推出的香草可樂。不過後來香草可樂被忍痛撤出了市場,因為它擠佔的是可口可樂自己的市場;要比較巧妙地做戰略性的實驗;要分擔創新的風險。我感覺這本書比《創新者的解答》又差了一些。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