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就有了“军事气象学”,并且影响了城池防御用水

军事气象专指与实施战争行动和国防建设有关的正常和异常天气状况、气候变化、大气理化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对其所展开的调查和研究,是战争环境研究内容之一。现在已经建立了专门研究军事气象的学科,称为“军事气象学”,所研究的对象正是军事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大气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军队遂行军事活动提供气候保障。就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而言,主要集中在大气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方面。军事气象对于宋代城防用水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在宋朝就有了“军事气象学”,并且影响了城池防御用水

气温

由于气温降低,改变了水的形态,对于城防用水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影响。如契丹兵围保州遂城(今河北徐水)时,天气大寒,守将杨延朗“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敌乃溃去,获其铠甲器仗甚众”。通过往城墙上浇水的方式,使其在严寒中结冰,形成城墙坚滑的保护层,增加攻城军队攀爬城墙时的难度,以此来有效遏制敌人攻势。李允则知沧州(今河北沧州)时,契丹侵入边境,他令人“取冰代炮石以拒之,遂解去”。宋将刘铨守怀德军城(今宁夏固原西北)期间,“城中矢石尽,时天大寒,铨教人团泥沃水,黎明成泥冰,用击虏”。守将根据天气严寒,水结成冰的物理特性,加以充分利用,大大凸显了水在城防中的效果。

在宋朝就有了“军事气象学”,并且影响了城池防御用水

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由于天气严寒,原来贮存在城墙上用来防火的水源冻结成冰,当敌人以火攻城时,无水可用。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开封的天气异常严寒,对此,业师程民生先生有过生动的描述:“闰十一月,在寒流的侵袭下气温继续下降,降雪不止,一片肃杀,开封成了冰窟雪窖的囹圄,抹平了所有的棱角和颜色,也抹平了所有的辉煌和崇高。”正因如此,金军火攻陈州门时,城上“贮水桶皆冰合,三楼顷刻而尽,贼几登城矣”。说明水在天气严寒时的灭火效果大大降低。此外,寒冷的天气可能造成护城河的水面结冰,从而降低了护城河的防御效果,比较典型的实例是上述讲到的,金兵围攻开封府城期间,守将引汴水灌濠后,护城河很快结冰,金军直接在冰上开展填濠作业。至于宋朝是如何降低严寒气温对城防用水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降水

通常情况下,降水量少时对城防用水影响较大,毕竟战争期间的用水量要远远大于和平时期,而降水量的多寡又是直接影响城防用水水源贮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所有城防用水举措中,受到降水量影响最直接的是护城河,正如莫濛守卫扬州(今江苏扬州)时所说:

在宋朝就有了“军事气象学”,并且影响了城池防御用水

本州近稍阙雨,濠内极深不过二三尺,至有浅涸可以通人往来。窃详固守之利,莫如高城深池,今城虽高而池不深,窃恐冬深水涸,人可平涉,缓急之际,深所未便。欲望令殿前司并镇江府都统制司重别计料,以水面为则通展,务令深阔,缓急可以备御

莫濛所反映的由于降水量减少,扬州城护城河中水量大大减少的情况,在当时应该属于普遍现象。前面已经说过,护城河用水的主要来源是引灌天然水源。一旦长时间的降水不佳,或者到了冬季河流的枯水期,很多城池护城河的水量是难以保障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方式,无非是如材料中莫濛所说的,尽可能增加护城河的深度和宽度,可使护城河在水量减少时,仍然能够发挥防护作用。

尽管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护城河水量减少,而对于以大江大河为水源地的护城河却没有太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引水灌濠”的方式来增加护城河的水量。宋宁宗开禧年间,赵淳守襄阳城(今湖北襄阳)时,“绕城水濠,久晴浅涸,遂措置于近江岸雁翅城两处,各置水车数座,军取江水入濠,每座用官兵人数不等,旬日濠水渐深”。赵淳的引水灌濠举措确保了护城河的水量。

在宋朝就有了“军事气象学”,并且影响了城池防御用水

综上所述,天气严寒对城防用水有利有弊,或许弊更大于利。降水量与城防用水息息相关,影响也是方方面面,毕竟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城防用水的贮水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