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一年|專訪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科創板最大的吸引力在哪

澎湃新聞記者 孫銘蔚

科創板開板一週年,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史上,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澎湃新聞推出《登科一年:科創板開板一週年特別報道》,邀請資本市場頂級專家,一線金融機構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一年來的得失,展望新起點上,科創板的改革前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對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包凡的專訪。

登科一年|專訪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科創板最大的吸引力在哪

包凡

包凡於2005年創建華興資本集團,帶領其成為中國領先的服務新經濟的金融機構,2015年入選美國財經雜誌《彭博市場》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包凡先後受邀擔任首屆科創板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委員、五道口金融學院客座導師及深交所博士後導師。

目前,華興資本集團旗下基金投資企業已有4家成功登陸科創板,包括心脈醫療、南微醫學、華熙生物及優刻得。

包凡認為,科創板的設立對於創投行業主要有三點意義。第一,註冊制讓市場迴歸投資的理性。A股在審核制時期,投資人還是想去賺取所謂的上市公司溢價以及審批紅利。註冊制讓大家更聚焦公司層面。

第二,大家會更多考慮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賺取快錢。以前整個市場的退出方面有很多限制,現在,更加豐富完善的退出渠道,反而會讓投資人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陪伴公司走得更長,在一個最合適的時點退出。

第三,讓擁有核心技術但投資週期比較久的企業獲得更多可能性。科創板註冊制的推出,讓上游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能夠不斷獲得資金的接力支持,而這些企業本身也是國家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在談到中概股企業選擇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時,包凡認為,從上市及市場制度等方面看,中國香港市場和美國市場的相似度還是比較高,企業通過在港交所二次上市,也可以部分實現迴歸母國資本市場的目的。

“我們相信大市值的中概股企業,未來可能在美國、中國香港及A股掛牌會變成標配。我也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看到更多的中概股企業陸續登陸國內資本市場,香港只是當中的一部分。”包凡說。

此外,包凡還談到了對科創板的三點期待。

第一,任何制度改革都需要時間,目前看科創板註冊制改革開端不錯,希望繼續執行下去。

第二,相信未來市場化程度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期待更多有力措施陸續到位。

“第三,我們也特別期待能夠推動巨型科技企業在科創板的落地。一年來登陸科創板的一百多家優質企業都是細分行業的龍頭,在這一基礎上,期待未來無論是IPO還是海外中概股的迴歸,科創板能夠迎來一批航母級科技企業的上市,我相信這一天很快會到來。”包凡表示。

以下是澎湃新聞與包凡的對話實錄:

澎湃新聞:感謝包總接受我們的採訪。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的改革,對創投行業而言,有哪些意義?

包凡:我們當初很有幸參與了整個科創板制度落地的設計過程,一年過去了,科創板還是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也給了市場很大的驚喜。我們從創投企業角度來看,科創板的確給市場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機會,有些企業以前很難登陸A股市場,現在等於打開了一個很好的通道。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意義有幾點:

第一,註冊制讓大家迴歸投資的理性。以前A股在審核制時期,還是想去賺取所謂的上市公司的溢價及審批紅利。現在到了註冊制,大家反而更關注公司層面,所以價值的迴歸這是第一點。

第二,以前整個市場的退出方面有很多限制,現在反而讓投資人有了長期投資的理由,因為退出不是問題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既然已經有很好的退出選擇,或者退出本身不是一個限制條件,反而你會考慮伴隨公司走的時間更加長一點。大家會更多地考慮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地賺取快錢。

第三,讓我們也開始關注上游的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那些企業本來投資的週期比較久,投資過程中的風險也比較大。科創板註冊制推出了以後,讓市場不斷有基金可以接力下去,這些行業恰恰是國家大產業政策所需要的,所以給到我們整個基金的配置上增加了這部分投資的配置。

澎湃新聞:科創板開市已經接近一年,你如何評價開市至今的運行情況?你最看重科創板的哪些制度創新?

包凡:第一個,多種上市標準讓更多的科創企業能夠滿足上市的要求和條件,無論是為企業還是投資人都提供了一個更好、更通暢、更靈活的上市選擇。現在已經上的這一百多家企業,整體市值1.6萬億,整體融資規模超過1400億,從行業的分佈角度來說還是挺多樣化的。當然,最多的還是信息科技企業,其次,大健康範疇的企業也佔到1/3左右。總體來說行業分佈相當廣,給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了上市的選擇。

科創板的推出肩負著很重要的責任,是註冊制的一個實驗田,總體來說這段時間還是相當成功的。無論是在我們的創投圈還是在企業圈裡面,大家覺得現在整個上市制度是相當透明的,企業在整個上市期間的表現也比較有可預見性,而且對上市成功與否也是事先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預判。所以,整體從這點來說,這是實際的好處。

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看到了科創板上市過程轉向信息披露為主,招股書包括髮行過程中對信息披露的要求還是相當高的,大家反映做科創板的項目對保薦人的要求比做傳統的項目要求更高,因為這裡面信披的要求相當嚴格,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就應該這樣做。企業能否上市以及發行價格讓市場來檢驗、來定,使得信披的要求明顯提高了。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科創板的制度設計中,註冊制,允許虧損企業、低營收企業上市,降低上市後創投減持退出的門檻等,哪些更重要?

包凡: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它是一攬子的事情,很難把單獨一方面摘出來說。因為科創板在設計一個制度的時候,是需要另外一個制度跟它配套的。我剛才提了,註冊制本身不再把發行規模、發行價格作為審核的標準,或者監管機構不再承擔這方面的責任,監管機構更多的責任是在信披上,對信披的要求更高了,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為什麼允許一些尚未盈利的企業去上市呢?前提條件還是要對這些企業有充分的信息披露。以前大多數的企業所謂的質量評估標準是有沒有盈利,而現在這些企業即使今天沒有盈利,但是我們作為投資人可以假設未來會盈利的。那你基於什麼樣的基礎上判斷它未來可以盈利呢?肯定要給出信息,足夠多的信息披露,大家才能有判斷。這些東西是一攬子的事情,總體我覺得從結果來說,還是很好的。

澎湃新聞:華興資本投資的企業中,有哪些已經在申報科創板上市?有哪些準備上科創板的?對於華興資本來說,科創板最大的吸引力在哪兒?

包凡:目前,華興資本集團旗下基金投資企業已有4家成功登陸科創板,其中優刻得是做雲服務的第一個上市企業,生物醫療板塊裡面我們上了兩家:心脈醫療、南微醫學,還有生物科技公司華熙生物,另有2家企業科創板等待過會。

總體來說,這些企業上市後的表現都相當得不錯,因為從我們來看這些企業在各個細分行業裡面是龍頭企業,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市後得到了投資人比較高的認可,現在我們也會和很多被投企業討論把科創板作為重要方向之一。

澎湃新聞:你覺得已上市的科創板企業中,在細分領域還有哪些短板嗎?

包凡:現在科創板上市的這些企業裡面,已經覆蓋很廣泛的領域了,我倒不覺得有某一個領域是特別的短板,但是比如環保技術、新材料,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澎湃新聞:華興資本在項目儲備方面會有什麼偏好嗎?

包凡:我們有三個大的投資主題,第一個科技創新,第二個消費分級,第三個產業升級,大致這三個領域。科技創新裡面,我們還是圍繞數據展開,數據的產生、數據的輸送、數據的處理,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半導體的設計、數據及人工智能平臺以及信息安全,我們都有涉足。

澎湃新聞:創業板也在推進註冊制改革,而且在行業分佈、科研方面,不像科創板有那麼大限制,對於科創企業來說,創業板和科創板相比哪個更有吸引力?

包凡:這兩個板塊各自的定位有比較大的差異化,科創板很明顯的還是硬核科技,科技屬性是相當明顯的。創業板相對更看中成長性的創新企業,但是創新業務不單是科技創新,包括模式創新、行業創新以及各種各樣的創新,科創板和創業板在投資人層面和在市場層面有各自的定位還是相當必要的。

我個人覺得這兩個市場之間是一種互補。

澎湃新聞:如何看待創業板和科創板的競爭關係?這兩個板塊該如何錯位發展?

包凡:良性的競爭肯定是會有的,但第一這對市場是好事,第二我認為更多是互補競合關係,並不是強競爭關係。這兩個板塊的定位還是有明顯的差異化,企業如果對自身比較瞭解,會很快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板塊。

比如,非盈利企業還是去科創板會更加通暢一些,現在創業板尤其是第一批的上市公司,還是對盈利有一定的要求。

澎湃新聞:近期中概股掀起迴歸潮,特別是一些互聯網龍頭企業,但基本都選擇了在港交所進行二次上市,你覺得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包凡:這裡面有時間的問題,我們從去年科創板註冊制落地開始就不斷地推動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步伐的加快。但此前A股的上市標準跟海外比還是區別比較大,因此作為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希望接入到母國資本市場的話,迴歸香港是可以更快落地的選項。

我們相信大市值的中概股企業,未來可能在美國、中國香港及A股掛牌會變成標配。我也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看到更多的中概股企業陸續登陸國內資本市場,香港市場只是當中的一部分。

澎湃新聞:對於一些擬上市的企業,你們會如何給這些企業建議上市地點?是美國、中國香港還是內地的科創板、創業板?原因是什麼?

包凡:現在上市地的選擇確實非常複雜,以前作為中國的科技公司去美國上市,有點像自然選擇,現在伴隨著可選擇路徑的不斷增加,站在企業角度確實會感覺需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這也恰恰是我們作為投資人和投行能夠起作用的地方,我們能夠幫助企業看得更加清楚。

去哪上市最重要的底層邏輯還是看企業(自身),所處的行業與哪個市場匹配度最高,這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在此之上,你未來面臨的投資人是誰,他背後的投資邏輯是什麼,對應這個企業的估值體系是什麼,以及不同市場間對上市時間表、確定性的不同安排等等。

最重要還是要看清自身,釐清長期資本市場規劃。企業上市以後更主要的是未來在這一市場裡面的成長,你所去的這個市場能不能給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融資和退出的能力,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澎湃新聞:相比美股、港股市場,你覺得科創板如果想提升對科創企業的吸引力,還有哪些改進空間?

包凡:我們今天已經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以註冊制信披為主,包括上市以後的漲停板、退出等多個方面。如果逐條和海外市場比,作為一個投資人,我認為在類似退出等制度設計上,未來仍有進一步市場化的空間。從大方向上看,我們對未來的市場進程還是相當有信心的。

第二個,建立在信披基礎上的懲罰機制必須要有。海外市場上,如果企業披露出了問題,投資人可以通過集體訴訟或者其他手段追訴重大責任,在民事賠償外,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從目前國內法律法規來看,針對信披制度的懲罰機制還是不夠的,我們既然要建立以信息披露為基礎的制度,壞人就要得到嚴厲的懲罰。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對創投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包凡:科創板註冊制的推出對於創投行業是相當關鍵的。從內外部環境來看,我們急需快速發展自主創新產品,培養中國自己具有核心技術能力的公司,從這一點上看,資本市場的改革為這類企業的發展解決了融資渠道的後顧之憂。

第二點,當前社會不缺流動性,我們希望這些流動性能夠進入到對實體經濟有幫助的領域,而不是隻在純粹的虛擬經濟。科創板註冊制的推出讓大量流動性轉化為對創新創業企業的支持。

第三點,中國國民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國民對於財富管理的需求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通過科創板讓註冊制落地,進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擴容,對中國廣大居民未來的財富管理、財富配置都帶來了很好的正面效應。

澎湃新聞:對於科創板的未來,你有怎樣的期待?

包凡:第一,希望今天這些好的制度繼續地執行下去。科創板的推出面臨一定壓力,但任何一個制度改革都不會一蹴而就,需要給市場更多的時間才能下結論,目前來看開端不錯,希望能夠繼續深入發展。

第二,相信未來市場化的程度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期待更多有力措施陸續到位。

第三,我們也特別期待能夠推動巨型科技企業在科創板的落地。一年來登陸科創板的一百多家優質企業都是細分行業的龍頭,在這一基礎上,期待未來無論是IPO還是海外中概股的迴歸,科創板能夠迎來一批航母級科技企業的上市,我相信這一天很快會到來。

登科一年|專訪華興資本董事長包凡:科創板最大的吸引力在哪

責任編輯:孫扶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

登科一年|專訪嘉實基金總經理經雷:希望改革不要停止

登科一年|專訪國方資本總經理孫忞:未來十年是硬科技時代

登科一年|專訪成都先導董事長:科創板應聚集更多科創力量

登科一年|專訪國信證券董事長:可考慮允許全球企業上科創板

登科一年|專訪博時基金董事長:科創板應繼續側重硬科技

登科一年|專訪海通證券董事長:科創板帶來了哪些改變

登科一年|專訪啟明創投鄺子平:持續看好科創板有兩點原因

登科一年|專訪費建江:科創板跟納斯達克之間隔了一個港交所

登科一年|專訪微芯生物董事長:科創板成藥企IPO理想之地

登科一年|專訪但斌:希望註冊制推向全市場,取消漲跌停限制

登科一年|專訪重陽投資總裁:科創板哪些制度還應再改革

登科一年|專訪虹軟科技董事長:科創板有機會孕育世界級企業

登科一年|專訪光大證券董事長:科創板創業板有點競爭有好處

登科一年|專訪瑞銀證券董事長:科創板初步成功,如何再進步

登科一年|專訪毅達資本董事長:科創板解決了敢不敢投的問題

H5|科創板一年推十大制度創新

登科一年|專訪立信董事長朱建弟:科創板深改可關注三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