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從1950年4月首家中國百貨公司的成立,到七十年後遍佈大街小巷的各色華麗商業門店,商業門店每一個階段都被打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這個烙印可能是南海邊畫的一個圈、進入WTO的一紙批文、一次空前的盛會、一場資本的燒錢大戰,亦或者一個30nm的小小病毒……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1

1949年—1977年


迎來新中國成立的人民,環顧中華大地,一邊是“從此站起來”的滿腔歡喜,一邊是建設戰後大地的艱辛和商品物資奇缺的現狀,只有少部分人通過特殊渠道可以取得一些“洋貨”之外,市場上可流通的商品少之甚少。


為改變現狀,1950年4月中國百貨公司成立,在全國範圍內組建百貨商店,那時各級政府都提倡至少要將百貨店開到鄉鎮一級的行政單位,這也是很多人熟知的供銷社。

此時,百貨商店更多的是一個職能部門,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商店,其目是為保證社會的商品供應。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特點社會背景下,手工業和輕工業發展基本停滯,註定了以門店為依託的商業發展處於冰封狀態。


2

1978年—2000年


直到改革開放後,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才開始出現現代意義上的百貨商店。


在這個階段,我國開始逐步跨入特色市場經濟,手工業和輕工業開始迅猛發展,大量的小商品種類開始逐漸出現,照相館、理髮店、百貨商店、餐飲店等各種實體店紛紛湧現在街頭巷尾。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巨大的消費需求和稀缺的商品供應,使門店處於純粹的銷售時代——開一家店鋪,坐等客戶上門就可以,和客戶只是純粹的交易關係。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詮釋了時代的特點,也註定了這是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


各種百貨商場和服務門店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人們再也不用為拿著各種票證排很長的隊而憂愁,商業門店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刻!


3

2001年—2009年


2001年12月我國加入WTO,“消費者是上帝”的口號也就是在這時提出的,從業者的服務意識逐漸提高。


盛世華麗的北京奧運會展示了中國潛在龐大消費市場,加之一系列的改革刺激了商業環境的變革,各行各業紛紛建立自己的實體店,迎來了實體店發展的鼎盛時期。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伴隨社會財富的飛速發展,消費水平水漲船高,消費者開始向消費體驗和品質端傾斜。體驗式消費和品牌線下實體店開始出現,各種專營店、線下旗艦店、品牌店出現在繁華的商業街和華麗的綜合商場裡。


與此同時,電商發展正在醞釀一場對線下門店摧枯拉朽般的攻勢。


4

2009-現在


藉助互聯網技術的成熟,電子商務成為了一個冉冉升起的新星,在電商的衝擊下,許多實體店都出現了“關門”、“倒閉”的現象,實體店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危機。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2010年,O2O模式出現,實體店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一家小小的線下實體店開始接入到龐大的互聯網世界,改變了實體店千年以來的輻射範圍限制,開始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此時,聲勢浩大的“千團大戰”捲起了互聯網界最大的一場硝煙,實體店是這一場戰役的配角,作為O2O模式的核心,但此時大家將目光都鎖定在消費者身上。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一輪輪瘋狂的燒錢大戰開始上演,當時的北京地鐵站,鋪天蓋地的都是葛優代言的拉手網廣告,團寶網在2011年全年投放了5.5億元的廣告,糯米網投放了2億元廣告;大眾點評網也斥資3億~4億元投放廣告。


千團大戰後,對實體店的好處就是——推動了互聯網技術在實體店的普及,將數量眾多的實體店接入到了互聯網領域。這也為推動此後的社區團購、社交電商和直播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


2020年伊始,一個30nm的病毒,冰凍了繁華都市,鎖住了無數的線下門店,也將很多人永遠地留在了這年初春。


蜜蜂觀察 「門店激盪70年」


但實體店還一直處於寒冬,尋求自救成為了商業人的訴求,也讓大家看到了線下門店上線的重要性。除了能對消費者偏好、貨品關注度、銷售員與消費者互動的效率等進行分析,還是一個多維度觸及線上消費市場的必要渠道。


通過建立新的消費者購買模式(直播、社交電商、會員制等),花本該花的錢,同時賺到本來賺不到的錢,實現跨界營收,來面對新的危機,同時讓消費者也參與了利潤分配,讓更多人成為消費商,這是如今下商業門店的一個趨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