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經費”“爭項目”,“青稞”呼籲——把時間還給科學家

今天的青年科學傢什麼樣?

是一心撲在幾麻袋草紙上的陳景潤,

還是足不出戶、情商不高的“謝耳朵”?

他們最發愁的是跑基金、搶項目,

還是家裡的“柴米油鹽”?


“跑經費”“爭項目”,“青稞”呼籲——把時間還給科學家

超六成青年科學家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發起“青年科研人員生存發展狀況調查”(以下稱調查),這些自嘲為工作壓力大、收入相對偏低的“青稞”群體,每週工作時間50小時以上的超過六成。相應地,對於“青年工作者的身體健康狀態普遍不佳”的觀點,83.39%受訪人表示認同。

根據調查結果,除了在科研工作上的過分投入,73.07%的青年科學家還認同科研工作比較艱辛,具有危險性。另有高達92.68%的受訪者認為青年科研人員工作緊張,缺少時間享受生活。

儘管如此,不少人依然選擇堅持這份工作——“因為喜歡”。此次調查顯示,62.48%的受訪者之所以從事科研工作是“興趣使然”。同樣,有一半以上(58.61%)的青年科研人員認為,他們具有改變世界和人類生活的信心。

66.7%青稞科研之外主要時間在跑項目

這個端午節,蘇小銓逆著家裡人“不要加班”的意願,一頭扎進實驗室,埋頭寫起科研項目計劃書——這,似乎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對這位東北某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來說,平日裡上班,大多時間都要忙著搞科研做實驗,但囿於科研項目申請的壓力太大,只好從節假日“偷”些時間來寫“本子”。“不然沒有拿到科研項目,接下來就是想繼續搞科研做實驗,都沒得做了,”她說。

這樣的加班對蘇小銓並非偶然,這種情況在科學界也非個案。此次調查結果顯示,54.5%的青年科研人員認為工作壓力過大,已經影響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而有46.15%的青年科研人員認為,科研工作上最大的壓力來源於科研項目和基金競爭,也就是所謂的“跑經費”“爭項目”。不少青年科研人員正因為項目爭取難、壓力大才自嘲為“青稞”。

相應地,在科研或實驗工作之外,青年科研人員花在“跑項目”上的時間最多。調查顯示,66.7%的人把科研或實驗之外的時間花在了爭取項目(申報經費)上,僅有17.45%和1.97%的人選擇參加學術會議和科普活動。

近些年,我國整體上的科研經費與日俱增,不過科研經費蛋糕切割到科學家個體,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頭上,則往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根據此次調查結果,只有22.14%青年科學家認為“自己科研經費充足,可以開展費用較高的實驗”,而有20.64%的認為“科研經費的缺乏已經嚴重影響其開展創新實驗”。

競爭性科研經費佔比高遭詬病

相應地,在“跑經費”“爭項目”的過程中,有關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帶來的種種問題受到諸多詬病:“科學家不是在寫單子、爭項目,就是在跑關係、爭項目的路上”“科技界項目申報、課題彙報、成果評獎等名目繁多,導致科研人員的工作消耗在各類評審活動中”等等。甚至一度有人呼籲:把時間還給科學家!

在這次調查中,就有青年科研人員提出“管理制度要‘鬆綁’”建議和希望:“簡化報銷手續,簡化科研管理流程,減少無效的各種報表、文件”“允許項目僱傭秘書,減少行政財務等負擔佔用科研時間”等等。

“至於分配製度,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讓科研人員獲得更多穩定的支持。”一位物理領域青年科研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跑經費”“爭項目”耗時太多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競爭性經費太多,而穩定性、持續性的支持太少。

一般來說,在基礎研究領域,國際上穩定性與競爭性經費配置的比例一般為“七三開”甚至“八二開”,而我國科研經費採取以競爭性為主的分配方式,其比例明顯偏高。

這位青年科研人員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儘管有關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動作不少,不過真正“落地”一線科研機構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他尚未感到科研經費分配和管理“和以前不一樣有什麼明顯不同”。

來源:中青報·中青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