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代瓷器製作承襲唐代陶瓷工藝,與此時代的北宋中原地區的陶瓷製作工藝相當,以單色器為主,黑瓷及綠釉器最多。

雞冠壺,是遼代陶瓷中草原特色最具代表的獨有的器物。從考察看,遼瓷製作還是非常精細的。

這種壺上面有一塊像雞冠子,非常形象,有黑的、黃的、綠的。雞冠壺由皮囊壺演化而來,模仿皮囊的樣子。遼代中期雞冠壺演變成雙孔,形似馬鐙,因此又被稱為“馬鐙壺”。根據雞冠壺的基本類型,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大類:孔鼻式和提樑式。

不要說遼瓷粗糙

孔鼻式皮囊壺

不要說遼瓷粗糙

提樑式皮囊壺

壺式較高,上扁下圓。壺上端一側出管狀口,口與肩上另一側連以雞冠狀提樑,管與提樑根部飾凸起的帶狀飾物。壺下部飽滿,圈足微外撇。釉下施白色化妝土,黃釉施至近足部。釉色光亮,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

不要說遼瓷粗糙

綠釉提樑式皮囊壺高39cm 口徑2.5cm 足徑10cm

不要說遼瓷粗糙

綠釉提樑式皮囊壺底部

遼代三彩承襲了唐代傳統,是接受唐三彩傳統的一種低溫瓷式釉陶,胎質粗而較硬,呈灰黃白色或淡紅色。但質量不如唐三彩,但也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遼三彩在承襲了唐三彩傳統手法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特點的發展,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代三彩提樑式皮囊壺高37cm 口徑3cm 足徑9.5cm

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代三彩提樑式皮囊壺底部

這種造型就不是陶瓷的正常造型,陶瓷最容易做的就是圓器,把陶瓷做成這種扁扁的樣子,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皮囊壺有一種民族感情在裡面。遼代最早都是用金屬器和皮革器,遼人從小使這個,祖上傳下來的就是這個,所以儘管換了材料,也還要做成這個樣子。這是遼人文化上的追求,完全是文化的力量,這一點很重要。


鳳首瓶,遼代的一種瓷器。多作伸頸、斂翼、直立的鳳形。

瓶花口外撇,細長頸,溜肩,長腹,束脛,圈足。頸部貼塑一鳳頭,前有嘴、後有冠,兩側各塑出鳳鳥眼、眉、耳,通體施黃釉,堆塑手法簡練,頸部的鳳鳥彷彿伸頸斂翼直立,誇張而不失真。釉內隱現深色的條狀與點狀斑紋雖為釉料不純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代黃釉鳳首瓶高41cm 口徑11cm 足徑8cm

花式杯口,鳳首張目曲嘴,長頸、寬肩、底足外展。有的花式杯口作鳳冠形,有的長頸作竹節狀,但也有飾弦紋兩道的。鳳首有的作曲嘴張口,有的作曲嘴銜珠。器多黃、綠釉,白釉則極少見。

遼白瓷,與定窯白瓷非常像,不是專業人員,幾乎不能區分。


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代瓜形獸流白釉牡丹紋執壺高27cm足徑17cm

遼白瓷的胎質亦分粗、細兩種。粗者胎體較厚、胎質較粗、胎色較深,以灰白色和黃白色較為常見;細者胎體厚薄適中,胎質堅密細膩,釉質光潔瑩潤,釉色多白中閃青或白中閃黃,此類器物在窯址中極難見到。

遼瓷的淵源一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漢人及原屬於渤海國的一部分人;另一類是“漁獵以食,車馬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許多遊牧民族。兩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遼代文化的雙重性,遼代陶瓷也相應地出現了兩種造型:一類是具有中原特點的傳統器型,如碗、杯、盤、注壺、託盞等;另一類則是契丹形式的草原器型,如雞冠壺、鳳首壺、海棠長盤等。遼代瓷器以白瓷和彩色釉陶(即“遼三彩”)為主,處於唐、宋瓷器的過渡階段。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係指仿造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體而燒製的瓷器,它可以是仿擬人類、動植物、器物甚至是工具等等。仿生瓷以仿擬物體的外表體徵,或是其材質或膚理為準,以惟妙惟肖、以假亂真為最高目標,燒窯技術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界後,才能做到隨心所欲地仿燒各種物品。

從瓷器魚簍看,遼代象生瓷器的製作十分成功,做到隨心所欲地仿製各種物品,使象生瓷技術得以昇華。

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代仿生瓷魚簍高25cm 口徑5.5cm 足徑22cm

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原居遼河上游。公元916年,迭刺部落的耶律阿保機是契丹族的英雄人物,契丹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立國,國號契丹,都臨潢府(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東鎮),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北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遼為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所滅。共享國210年。

遼建國於唐亡之後,曾與五代十國並立。後又與北宋並立。現代史學家把五代十國定為一個時期,把宋遼夏金定為一個時期。雖然說較以前科學,但還是不夠客觀。應該把唐亡元興之前的這個時期,統一命名為“五代十國遼宋夏金時期”,才真正符合歷史的真相。

遼瓷是遼代陶瓷的簡稱。這一稱謂最早來源於20世紀20年代初。1933年當時的偽滿洲國奉天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前身),在制定陳列大綱時,史正式提出“遼瓷”的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出現,是因為1930年遼永慶陵被盜,由於帝后的哀冊出土,給當時一起出土的陶瓷器提供了可靠的年代。遼代的陶瓷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及河北等地都曾有發現。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風格。遼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襲唐代陶瓷工藝,和北宋中原地區的陶瓷製作工藝屬同一系統,低溫釉陶以單色居多,三彩陶器亦稱“遼三彩”。此外有黑瓷及綠釉器等。

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三彩葫蘆形執壺高25CM口2.5CM底17CM

不要說遼瓷粗糙

遼三彩葫蘆形執壺底部

遼瓷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蘊迷人的奇葩。它是遼代在繼承唐朝的傳統技術,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區的新工藝的基礎上又發展創新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遊牧民族特點,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剛烈、剽悍的部族氣質,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凝聚和縮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遼河源頭老哈河(土河)流域,先後出土過許多精美的遼瓷。

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所謂兒皇帝石敬瑭,為了尋找支持者,便想拉攏北方王朝大遼。中國大地上正處於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階段,北方尤其混亂。石敬瑭向當時的大遼皇帝耶律德光許諾:一旦大遼幫助自己登基,便可以割讓幽雲十六州,每年向大遼進貢,並認耶律德光為父。於是,大遼一直佔據著幽雲十六州,成為中原漢人心頭永遠的痛。歷史上中原向遼進貢由此而來,一部分瓷器比如綠定中原產出現在遼就是這個原因。當然,還有別的物品。(鵲華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