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家里的二师弟小宝还不会走,所以大部分时间,自然是由我这个奶妈带着。

而疫情来临,娃爸因为24小时呆在家,大宝猴哥自然就交给娃爸了。所以家里上演了难得的“父慈子孝”一幕——

猴哥不愧为再世大师兄,精力超群。爸爸无奈,只好24小时连吃饭睡觉上厕所都陪着大师兄。

但几天下来,大师兄明显对爸爸的特别奉献提不起精神了。甚至提出了“不要爸爸再陪我玩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师兄“口出狂言”的当晚,我把二师弟暂时交给娃爸,拉他进屋长谈一番,终于知晓答案。

原来在我没看到的很多时候,经常是这样的场景:

大师兄拿着刚拼好的乐高玩具向爸爸炫耀,爸爸则一边快速刷手机,一边头也不抬的敷衍着“嗯,不错。”、“真棒!”;

爸爸带大师兄去附近公园,大师兄坐在滑梯顶向爸爸招手,爸爸却一边接电话一边冲大师兄点下头,就转身继续讲电话;

……

这下豁然开朗。原来是爸爸在陪大师兄的时候不专心,更像是在陪手机时顺带看着儿子。

难怪大师兄那么大意见,甚至都不想让爸爸陪自己了。

爸爸,看似在陪伴孩子,实际只是看管、陪同。陪伴的精髓——伴随和互动,却完全被忽略。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图片来自网络


01.别人家的父母

看到自家“不争气”的奶爸,再对比一下别人家的父母,真有种“人艰不拆”的心酸!


1)是好老师,也是好妈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更将教育理念运用在女儿圆圆身上,后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女儿小时候,她不把教育重任交给长辈,尽可能多的花时间陪孩子;

她通过观察、理解女儿,来处理她的成长问题,化解教育路上的重重危机;

后来女儿品学兼优,曾跳两级,16岁参加高考的分数甚至高过清华录取线22分。

尹建莉也曾说,她对女儿教育中的最大遗憾,是“初中时让她上了三年寄宿学校”。

她坦言,把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那段时光是她在教育上感觉最力不从心、自己做得最糟糕并且女儿状态最不佳的三年。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尹建莉和女儿圆圆 | 图片来自网络

即使一个被教育的如此优秀的孩子,她的母亲也对三年陪伴不足的事耿耿于怀。

当然,也正因有之前多年的悉心陪伴,才培养出了女儿优秀的品质,让她能在青春期最重要的、远离父母的三年寄宿生活中,没有迷失自己。

2)时间管理达人的育儿经

Angie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自媒体行业牛人。

她最硬核的技能是时间管理,为此还得到过央视的采访,官方盖章认证。

她的时间管理课人气超高,她日程排的满当,年收入也上千万。就连生二胎那年,也仍然做到了收入n百万。

二胎,就像抽空生的一样。

直到出月子发朋友圈,一众小粉丝才知道,两个多月前听她频繁线上线下分享的时候,她是挺着八个月的大肚子做的。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Angie和大儿子多多 | 图片来自Angie朋友圈

但让我最欣赏的,并不是她事业上有多成功,而是她优秀的时间管理。优秀到她可以兼顾工作的同时,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

她在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做到极致。

她说,哪怕一天只有20分钟可以陪孩子,她也会好好的利用,陪儿子下下棋,顺便说说话、聊聊天,用来观察和了解儿子。

而在这项活动进行时,她几乎不安排任何其他事。也就是做到了真正的专心、用心陪伴。

3)身价亿万的女儿奴

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社交平台,其创始人扎克伯格更是坐拥亿万。这样一个超级富豪,号称一周工作80小时。

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并不妨碍他与女儿们互动。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扎克伯格大女儿的COSPLAY | 图片来自网络

大女儿出生时,他请了两个月的陪产假,亲自上阵照顾女儿,还带女儿上诊所打疫苗;

二女儿出生时,他用“传统”的信件写到:我们如此爱你,我们非常兴奋陪伴你一起开始你的人生探险。

除了给女儿读绘本,小扎也超级重视玩对话、躲猫猫的游戏,偶尔还会玩起COSPLAY。

亿万富豪做到了,工作的同时成为好爸爸。陪伴孩子的精心时刻,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02.为什么不能高质量陪伴?

显然,上述家长们都明白,孩子需要的陪伴,是高质量、有互动,彼此伴随的。

看到这么多“会”陪伴孩子的家长,我不禁疑惑:为什么许多家长,做不到高质量陪伴呢?

或许因为,这些家长在思想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图片来自网络

1)工作太忙顾不上

很多时候,家长会拿出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借此推脱陪伴孩子的责任。

但其实,陪伴用不用心,并不是花时间多少就能衡量的。

家长只有在意识上有“必须陪伴”的认知,才能在陪伴的时候,真正放下其他事情和心思,用心陪伴。

有时哪怕一天只抽出十几分钟,只要用心,孩子也很有收获。

2)学历不高管不了

也有些家长会有“自己学历不高,不能辅导孩子作业”或“不愿陪孩子学习自己不懂的兴趣班”这样的想法。怕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耽误了孩子成长,干脆袖手旁观。

其实,孩子才能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智力开发、技能掌握而已。

孩子需要学习培养的,还包括生活习惯、健康体魄、社会关系等等。

因为自身能力有限,从而放弃对孩子的陪伴,只能是家长为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

3)有人带娃不缺我

如果小家身处大家庭的氛围中,带娃任务可以分担一些给家人。这时有些家长就会产生“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的想法。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面临着艰巨的社会化任务。恰恰作为父母的家长,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父亲可以给孩子男性的充满能量的教育,而母亲则可以给孩子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的影响。对孩子来说,二者缺一不可。

4)我管赚钱ta带娃

家庭分工或许有内外,育儿却不可以分内外!

孩子的心理发育、家庭氛围,绝不是父亲或母亲一个人单独能够完成的。

要想一个家庭完整,家庭气氛其乐融融,就需要父母的配合,有时候甚至需要孩子和父母一起配合。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用“工作太忙”和“学历有限”推搪,还是家长认知不明想到的借口。

那么“有人带娃”和“只管赚钱”的想法,就绝对是家长观念意识上的放松,甚至逃避了。

家长若可支配的时间很有限,就更应专心的、心无旁骛的陪伴孩子。而不是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三心二意处理其他事。

在陪伴孩子成长这件事上,家长们应该端正态度,百忙之中也要抽空,力所能及的参与进来!


03.既然高质量的陪伴如此重要,那要如何做呢?

对于小宝宝而言,满足需求就是对ta最好的陪伴。

而面对已经升级为“神兽”的孩子,家长在陪伴时做到参与和互动,对提高陪伴质量来说,非常重要。


1)玩ta

简单来说,就是家长要跟孩子一起玩游戏。

游戏虽简单,但特别重要。孩子都是通过“玩”来认知这个世界。

在大家一起“玩”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积极地与孩子互动,不光能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陪孩子玩,让孩子在玩中收获知识、获得灵感。让孩子通过玩,学习和抓住“心流”,还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听ta

这一步,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说的话,尊重孩子。

当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干扰和打断孩子,让孩子可以自主的表达。

只有家长认真听了,才能发现孩子真实的想法,从而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秘密”。

3)做ta

现在,需要多给孩子创造自己做事的机会,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

家长无法替代孩子成长。如果孩子能做的事情都让不让孩子自己来,那等于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孩子在认真做事的时候,还可以开发大脑和身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某些“天赋”也就显现出来了。

4)引导ta

在上述步骤中,家长还要用潜移默化的自身行动,来影响和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要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用完成一项挑战带来的“正向反馈”,给孩子增加信心。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图片来自网络


04.结语

游戏育儿的创始人劳伦斯 · 科恩博士(Lawrence Cohen,PhD)说过:联结是育儿的核心。

缺乏联结的育儿是僵硬的,最有效的父母与子女的联结方式,就是高质量陪伴。

从孩子出生,父母就应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不要等到自己有时间,想好好尽义务的时候,才发现孩子不知不觉已经长大,大到不再需要自己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从不停歇。

身为爱孩子的父母,可以为孩子做出很多牺牲。却不该在最该陪伴孩子的时候,以任何借口,吝啬对孩子时间和精力的付出。

高质量陪伴,不仅需要意识,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智慧。陪伴孩子成长,亦是一次父母自修的鉴证。

疫情让父子“贴”更近,儿子却说:爸爸,不要陪我了!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安利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