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原來不姓姜,被歷史老師騙了十幾年,中國姓氏文化太有趣!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


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的姓氏再合適不過了。中國人姓氏繁多,無論是傳統大姓“張王李劉”還是生僻小姓“万俟、公羊”都是龍的傳人,淵源始於炎黃伏羲。有文曰“夷夏交融,胡漢互化。感神龍生炎帝神農氏,感北北斗生黃帝軒轅氏。伏羲定居宛丘,統一各部落,以龍為圖騰。”


齊桓公原來不姓姜,被歷史老師騙了十幾年,中國姓氏文化太有趣!


百家姓始於一脈,我們都是龍的傳人。但為了方便區分辨識,我們又有了姓與氏。

很多人說名字只是個符號而已,沒什麼用處。其實非也,名字尤其姓氏最大的作用就是區別與辨識,在後代婚姻關係、認祖歸源中都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姓氏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劃分出那麼多的姓氏呢?這其中其實蘊含著古人超凡的智慧。《資治通鑑》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是這個意思。

姓和氏是不一樣的,我國五千年前就有了姓,當時是母系社會,故而“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組成。和現在都稱姓不同,秦廢宗法制以前女性稱“姓”而男性稱“氏”。姓代表的是血緣血統用以區分親疏遠近,而氏代表的是爵位地位用於區分高低貴賤。

齊桓公原來不姓姜,被歷史老師騙了十幾年,中國姓氏文化太有趣!


這也就是說雖然秦廢宗法制以前,男子雖然有姓也有氏卻要稱氏。比如齊桓公姓姜卻是呂氏,別人可以稱呼他的名字“小白”或者帶上王族士族標籤稱為“公子小白”,直呼其名則一定要稱呼呂小白而不能稱呼姜小白,因為他是個男子。而齊桓公的女兒們則可以叫做某姜。


個人感覺稱呼還在其次,古人區分形式最大的意義在於婚姻制度和性與繁衍上。古人認為“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看看我們的先祖們多麼睿智,他們早就發現了近親繁殖的弊端,也找到了規避風險的辦法。

齊桓公原來不姓姜,被歷史老師騙了十幾年,中國姓氏文化太有趣!


姓氏來源分類


寫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自己的姓氏是怎麼被演化出來的呢?且聽我細細道來。華夏姓氏的來源大概可分為13大類。


1.以姓(圖騰)為氏,如姬和姜,以前是姓,後來姓與氏的概念混淆不分了,姓也就成了氏。

2.以國為為氏,鄭吳趙魏陳等。古人的家國觀念很重,對自己的國傢俱有強烈的歸屬感。

3.以封地為氏,如齊姓。據《通志·氏族略》載:“太公望封於齊,子孫以國為氏。”所以齊姓人也是姜太公的後代。

4.以鄉、亭的名字為氏,如陸、閻、歐陽。

5.以居住地為氏如邱、閭、裡等。

6.以先人的字或者名為氏,例如皇甫。皇甫以前叫做皇父(漢代文人覺得皇父不就是皇帝老子麼,改成皇甫!)。東周時期,宋國宋戴公之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子孫便以祖宗之字為姓。

7.以次第為氏,伯、仲、叔、季。

8.以官職為氏,司徒、司馬、司空。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屠。

10.以諡號為氏,例如寧氏。據《姓纂》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姓。”

11.因賜姓、避諱而改姓氏。唐朝名將徐世勣被李淵賜姓國姓,以後就叫李世勣了。東漢明帝叫劉莊,姓莊的為了避諱就改成姓嚴。這倒是也很符合莊嚴一詞的概念了。

12.以事為氏。比如張姓,傳說軒轅黃帝后代揮發明製造了弓箭用來打獵射鳥,要知道在當時弓箭的意義不亞於現在的飛機大炮。為了表彰他,後來揮的後代就姓張。

13.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後的改姓,如拓跋改姓元。

中國的姓氏來源大抵可以分為這13類。你的姓氏是哪一種呢?你的祖上出過哪些歷史名人呢?你最想和哪個姓氏的異性結婚呢?一起來聊聊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姓氏文化萬世流芳,我們看到的一個個姓氏,不僅僅是一兩個字,其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與故事。如果積極探索,我們會發現很多規律與樂趣。參天大樹,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不同姓氏的我們都是華夏之子,龍的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