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在《喜劇之王》裡,周星馳對著張柏芝背影喊:我養你啊,讓人印象深刻。男人說這句話的時候,大多是真心的,但如果女人真的將自己完全依託於男人時,最後的“我養你”難保變成雲煙。世事和人心易變,電影沒有給出一個結局。

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而張恨水的小說《歡喜冤家》,這就是一個民國版的類似於“我養你”的故事,這故事以悲劇結尾。

白桂英是北平當紅的戲伶,但厭倦了逢場作戲,討厭身不由己的客套,不顧反對毅然嫁給普通小科員王玉和,一心一意過家庭生活。但是王玉和不幸丟了工作,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帶著白桂英回到老家鄉下。儘管一再小心謹慎,還是惹哥嫂不高興,只好又帶著新生女兒,一家三口回到孃家,又受到白母的嫌棄和鄙薄。

王玉和一直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無奈為著生活之計,白桂英只能重新登臺唱戲,王玉和又無法接受妻子拋頭露面,最後留下一封書信,一走了之,剩下茫然的白桂英抱著女兒……這個結局真是引人唏噓。

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歡喜冤家》是張恨水多部作品中的一部,其知名度遠不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緣》《京華春夢》等,但是它與張恨水筆下的其他故事一樣, 依託於愛情故事,描寫女性的命運。

人物形象依然生動,對人心和心理變化描寫細緻入微,世情的冷暖刻畫得也很真實。當整本讀完,深感世事無奈。

白桂英做人做事通透爽利,有自己的想法,戲臺上唱悲歡離合,戲臺下看世情人情,以為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可是世情比戲臺上要真實殘酷,心裡為白桂英命運三嘆。

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一嘆家庭:搖錢樹白桂英

白桂英雖然有母親和哥哥,但卻是白桂英養家。家裡的房子,包括一針一線,都由她唱戲所得,生活都依靠白桂英。

而且每次唱戲所得還要分給母親一部分,哥哥大福也是靠著桂英,給她幫忙跑個腿。

白母把桂英當搖錢樹,一心希望桂英多登臺多掙錢,所以桂英發脾氣時,白母也不敢惹。

在那個時候,唱戲不被看作藝術,還是屬於被人看不起的行業,被稱為“戲子”,尤其女子更甚,但是白桂英為什麼會去學唱戲,一直唱成當紅名角,而且還是她養家?

後來桂英想嫁人時,白母是最反對的,因為她出嫁後,家裡沒有進項來源了,於是白母狠狠要了一筆彩禮,桂英結婚後,藉著哥哥大福要結婚的理由,白母還要桂英出一大筆的費用。

白桂英是家裡一棵大大的搖錢樹,如果她不能掙錢,母親和哥哥會怎樣對待她?偶爾母親和哥哥也是會關心她,但這是建立在他們依靠桂英的基礎上。

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二嘆愛情:所託非人。

她不是愛慕虛榮的人,嫁給了一個普通的小科員王玉和,一心一意和他生活,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買菜下廚,每日精打細算維持生活。

王玉和丟了工作不敢告訴桂英,桂英屢屢安慰他,外面四處碰壁,桂英也從無責備,照顧他的情緒和麵子;沒了生活來源,王玉和帶著桂英回了老家鄉下,從城市裡的嬌滴滴的姑娘,變成每日勞作的農村人,桂英咬牙堅持不吭一聲。

回到北平孃家,桂英幾次和母親鬧翻吵架,只是讓王玉和沒有寄人籬下的委屈;坐吃山空的無奈下,桂英只能重新登臺唱戲。王玉和無法養家,又不能接受妻子拋頭露面,還懷疑桂英與以前的客人有什麼牽扯,成天酗酒買醉,最後留下一封信,一走了之。

王玉和不算壞人,但是沒有責任,沒有擔當。如果生活無憂,他和白桂英應該會很和美,但是世事就是如此,王玉和擔不起責任,丟不開面子,每次事情解決不了時總想著逃避。

反而是白桂英更堅強,白桂英更像是現代女性,外能掙錢,內能打理持家,只能說白桂英所託非人,又遇上了一個不好的時代。

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三嘆時代:個人職業價值

白桂英一直想做個普通人,過普通生活。想擺脫唱戲的身份,擺脫命運,但是個人又怎麼抗衡得了整個社會,對抗得了那個時代。

那個時候,唱戲歸屬於“下九流”行業,上不得檯面。在北平時,人們一邊捧她,贊她有風采,又一邊瞧不起她是“戲子”;回到王玉和老家時,鄉鄰指點和鄙視她,被人評一句“戲子無義”,哥嫂背後也瞧不上她。

後來再登臺,也是為了生活,但丈夫王玉和聲聲說著不介意她的身份,但實際很在意;

哪怕白桂英獨立堅強,哪怕她潔身自好,但她“戲子”的標籤,粘上就再也撕不下來。因為她是女子,因為是戲伶,她的“個性”,她的價值,在當時的年代是不被允許的,這就註定了她的悲劇。

故事結尾處,白桂英正出演《天仙配》,也是預示白桂英與她想要的,正是隔著難以跨越的“天河”。

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時代更替,女性侷限與發展

如今時代變遷,當今的女性地位比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時代帶來的地位平等,尊重個人價值。社會對待女性的家庭觀,工作觀到愛情觀,都有了翻天覆地地改變。

但《歡喜冤家》裡,白桂英式的女性在現代社會還是存在,今天讀來仍然有著現實意義,仍然有女性意識不到自我價值,一些東西只是變換了形式存在而已。

在《歡樂頌》裡,以樊勝美角色為代表的一直為家庭犧牲的姐姐妹妹們;《我的前半生》裡,以白子君將自身完全依託於家庭和婚姻的女性們,再對比《歡喜冤家》,與白桂英何其相似。

可嘆聰明通透的白桂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的覺醒,想要把握自己的命運。但她還是有著時代的侷限性,見識有限,思想裡還是會將自身命運寄託於嫁人來改變。這是當時年代的思想和價值所致。

設想一下,如果白桂英生在現代,可以讀書,不必羨慕別人的識文斷字,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按她的性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有更好的情感選擇……可惜這些機會白桂英都沒有。

張恨水《歡喜冤家》:民國版的“我養你啊”,三嘆女子人生命運

張恨水曾說《歡喜冤家》:“載出之後,頗也蒙受社會人士予以不壞的批評……不敢說會令讀者讀之一定有益,至少也讓人家讀之無害”。

心裡再為那個時代嘆一嘆,更感謝如今多元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