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圩: “巢湖名片”上那顆熠熠生輝的“綠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一個走進大圩的人,都會被它的綠色吸引。大圩的綠,是河水裡流淌的清澈,是田野間穿梭的樹影,是陽光下肆意的呼吸……綠色已成為大圩發展最動人的色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不斷探索創新,用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治理與保護並行,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生態發展之路。如今,水清岸綠、空氣清新的大圩鎮猶如一顆鑽石鑲嵌在巢湖之畔,為這張合肥“名片”增添更多註腳。

治水 河長制促水生態持續向好

在大圩鎮許貴村的河長公示牌上,村黨總支書記許和平是最“基層”的一位。他所負責的十五里河河段有2.5公里長,每週至少沿著河岸巡查一趟,成了他必做的工作。從村委會出發,沿著河道邊走邊看,河面有沒有漂浮物、河道周圍有沒有偷倒的垃圾、有沒有汙水排放的情況,許和平都看得十分仔細。如果發現問題,他都會認真記錄下來,第一時間安排人員處理。

十五里河自西北向東南從大圩鎮許貴村蜿蜒而過,2.5公里長的河道如今水清岸綠。 “以前雜草叢生,河面上都是漂浮物,每天都有渣土車來偷倒建築垃圾。”許和平依然清楚地記得幾年前十五里河的“邋遢樣”。

“河長制”推行後,許和平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這條河就是許貴村的母親河,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她。”巡河、護堤、加強保潔,人防、物防、技防攔截偷倒垃圾……十五里河的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水生態持續向好,水事違法現象徹底得到扭轉。

不僅有十五里河,作為圩區,大圩鎮境內還有12.5公里南淝河和5.6公里圩西河河道,以及46公里縱橫的溝渠。要想改善生態環境,水環境治理首當其衝。

去年,大圩鎮開始實施東大圩水系綜合治理及溼地工程 — —金葡萄湖水生態治理工程。經過水下地形改造、湖體底部雜物清除、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安裝、沉水植物種植、水生動物投放等工序後,現在水質已達到Ⅳ類及以上標準,水面清潔、淺水區清澈見底,水體水質得到全面改善。

此外,大圩還通過定期巡查,解決生活汙水和麵源汙染等問題。今年3月,在長效監測中,圩西河水質監測持續為劣五類水質,相關部門和技術人員實地查找原因,發現黃河路雨水箱涵內存在汙水直排圩西河的情況,又通過摸排、溯源檢測發現汙水主要來自上游金葡萄家園。最終通過對該雨水箱涵進行截汙改造,圩西河的水質也恢復過來。

增綠 林長制讓“綠肺”添生機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大圩鎮慈雲村村委會工作人員張健都要到林子裡轉一轉。身為護林員的他,管理著大約18公頃的退耕還林區域。他要巡查轄區內有沒有亂砍伐、林木損壞、亂佔耕地、農戶開荒等情況,還要看看管護區內的樹木有沒有大面積病害,標識標牌有沒有被損壞。

沈福村航拍 。張大崗/攝

大部分時候,張健的巡查都“一無所獲”,但他絲毫不敢放鬆。正值冬天防火季節,他腦子裡的那根弦緊緊繃著:“如果發現有非法用火的現象,要及時上報、撲救,一個火星子都不能有。”

自2017年開始推行“林長制”,大圩的林地便有了“貼身管家”。目前,大圩鎮重點生態區域有鎮級總林長1人、鎮級林長11人,村級林長15人,村護林員30人。林長制責任區共4類,總面積約2萬畝。其中濱湖森林公園大圩段是市級重點生態區域,慈雲和餘墩退耕還林是區級重點生態區域,其餘為大圩鎮重點生態區域。

為了讓“林長制”真正顯成效,大圩鎮成立了以黨委書記、鎮長為總林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各村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的工作格局。 “製作林長制公示牌,安排村護林員巡查,確保每個林地都有專員專管、責任到人。”大圩鎮農旅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建立“一林一員”安全巡護制度,建立“一林一檔”信息檔案。

同時,充分發揮村級林長和護林員作用,林長定期對責任區進行巡查,村級林長或護林員按照每月至少一次巡查頻次對林長責任區進行巡查,實行網絡監控化管理,及時制止林業違法行為。

經過努力,全鎮的綠化總量和綠化水平大大提高。如今的大圩綠樹成林,負氧離子充沛,儼然已成為巨大的天然“氧吧”。

淨氣 秸稈回填、再利用率超90%

生態與葡萄,是大圩的兩張“名片”。然而早年間,美食與美景並存並不容易,慈雲村的葡萄種植戶李金林感觸很深。

“每年從10月中旬開始到12月底,葡萄下市,大家都是把修剪的枝葉堆在田埂裡,點一把火燒了。”李金林說,對農戶來說這樣做既方便又能肥田,但產生的煙塵卻不小, “散不掉,空氣質量很差。”秸稈禁燒後,雖然大力宣傳其危害,但仍有很多農戶會偷偷燒。

大圩水清岸綠,奔跑其中,彷彿享受一次“洗肺”之旅。

今年,大圩以“全年全面全域”秸稈禁燒為目標,發動鎮村網格三級力量,實行包保責任制,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巡查制度,確保禁燒工作“空間覆蓋無空白、職責落實無盲點、監督管理無縫隙”。農忙時期,村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幫助農戶將秸稈及時運送至堆放點。

“我們把秸稈和葡萄枝清理出來,放在固定堆放點,每天由保潔公司轉運至秸稈回收點,不用跑遠門了。”李金林說。

秸稈被清理破碎後統一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這種產運銷一體化新模式,搭建秸稈利用企業與農戶的紐帶,暢通循環。數據顯示,大圩鎮秸稈回填、再利用率已達90%以上。

除了秸稈再利用,大圩還通過智能手段,將廚餘垃圾“變廢為寶”。今年,包河區餐廚垃圾處置工程試點項目在大圩投入使用,生活中產生的餐廚垃圾被分解成有機肥和廢水,廢水經過處理被排入汙水管網,有機肥則可以變身營養土,用來培育花草苗木。該處理站每日可處理1000斤左右垃圾。

鑲鑽“生態美”助力“百姓富”

2003年,大圩鎮舉辦了第一屆“大圩葡萄旅遊文化節”,為大圩葡萄打開了新的銷路,遊客紛至沓來,帶動了鄉村旅遊的大發展。經過多年發展,大圩農產品創好創優,優質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1000畝,總產量1.5萬噸,總產值約3億元,全年接待遊客突破200萬人次。

其間,大圩鎮依託中國葡萄特色小鎮,持續探索產業新路,進行二次創業,在全省率先建設“體育特色小鎮”,一場場馬拉松熱鬧地跑了起來。大圩鎮還注重特色圩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大孔祠堂周邊環境提升整治項目正在進行中,未來或打造成安徽省孔子文化教育基地,項目完成後將進一步提升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傳統民俗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花船、蓮香、打夯……當地群眾還積極創作新唱詞,歌頌黨的利好政策,歌唱現在的美好生活。

“以前還要愁溫飽,現在不僅坐上私家車,還住進了電梯房。居住環境好,社區文化活動也是豐富多彩。”72歲的新民村村民程經章感慨道,大圩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文化熱、旅遊火、百姓富,在這片繁榮景象的背後,離不開大圩優美的自然風光,優良的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涵養‘金山銀山’,綠色更是保存大圩活力的根基。”大圩鎮黨委書記、鎮長朱國棟透露,在“林長制” “河長制”的基礎上,大圩正謀劃探索實施“圩長制”,將現代科技融入時代需求,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搭建,變多頭管理為統一指揮。在朱國棟看來,大圩的生態治理與保護不僅是為了生態環境本身,更能為大圩帶來產業、旅遊等經濟效益,提高農業附加值,讓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更加通暢,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生態治理,任重道遠。大圩鎮如何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尋求個性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朱國棟介紹,大圩鎮經營現代農業多年,有良好的現代產業基礎,現在正用超前的發展眼光,挖掘“圩”美文化、福文化。新建項目如圩美·磨灘、以“福”文化為主題的匠人小鎮等,都是在嚴格遵守現有鄉村肌理的基礎上,不搞大拆大建,最大化地保留激活當地資源,賦予鄉村新的涵義。

打好“綠色牌”,做好“綠文章”,大圩正成為巢湖名片上一顆熠熠生輝的“綠鑽”,帶給這片土地更多可能。

程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碧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