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方序 周昀潔 來鑫萍/繪圖

第一批90後,已經扛起了三十歲的大旗,80後的“後浪”們,也被推著朝“前浪”翻滾。

都說三十而立,三十歲,該是小有成就的年紀了嗎?

普通人的三十而已,或許已婚已育,家庭美滿、生活穩定,週末和家人旅個小遊,和朋友聚個小餐。

工作可能已經迎來瓶頸,生活或許已經變得“平淡無奇”,甚至有人已經開始盤算退休以後……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而醫生的三十而已,夢想才剛剛啟程。他的職業生涯,可能才剛剛開始……

①他可能還沒畢業,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規培3年。三十歲,他還在SCI裡苦苦掙扎。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②當然,努力又優秀的他,也可能是本碩博八年連讀的學霸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雖然他是入職時最耀眼的星,但他依然需要的是——學習!學習!學習!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可能剛剛升上主治,是一名“頗受歡迎”的小醫生,每天感受著來自七大姑八大姨、左鄰右舍,甚至是熱心患者的“關愛”……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也可能剛剛結婚,還沒生娃方才體會到收入翻倍的快樂。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可能正在努力地收病人、寫病歷,讓每一個語句都規範嚴謹的他,是同事和醫務部老師眼中的“病歷之星”。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也可能正在手術檯上奮戰,手術進行了幾個小時,身體已經給他下達了100道休息的指令。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此時,最能讓他精神為之一振的,不是一個好段子,不是護士MM動人的微笑,而是——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可能正在看門診,已過飯點仍在忙碌。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可能穿上筆挺的西裝,第一次站上醫院中層競聘的舞臺,抒發自己對未來學科發展的美好設想……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她可能正在申報課題,白天臨床、晚上科研的她是孩子們眼中的“全能女神”。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真實的媽媽】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如果說,全職媽媽都是女漢子,那麼,女醫生就是——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可能正在與各種deadline較量,為了未來的發展,奮勇地拼搏。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她可能正在做實驗,面對著可愛的小白鼠,做著激烈的心理鬥爭。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他可能正在下鄉,離開親愛的家人,奔波在空氣甜美的鄉間,努力為山鄉人解除病痛和疾苦。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醫生的三十而已,,就是這樣的充(mang)實(lu)快(ku)樂(bi):門診、手術、下鄉、課題、論文、實驗……

忙碌中的他們,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一小時有120分鐘。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可是

可是,普通人的年齡感似乎沒有困擾到他們。

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傷春悲秋,患者需要他們,醫學的發展需要他們,他們的未來需要通過奮鬥變得無限光明。

還因為醫生這份職業,學習永無止境、成長永不停歇:

三十歲,年輕;

四十歲,小有名氣;

五十歲,臨床大咖;

六十歲:還能上手術!

七十歲:還能看門診!

八十歲:還能寫課題!

……

如果問他們當初為什麼選擇當醫生,他們當中的有些人可能會搖頭嘆息。但聽到患者康復出院的他們,總是眉間有笑。

收到患者感謝信的他們,常常熱淚盈眶;疾病治療獲得突破的他們,難掩心潮澎湃……

致敬中國醫師 | 又哭又笑,原來這才是醫生的“三十而已”

漫漫從醫路,不變醫者心。8·19 中國醫師節,向所有白衣天使們道一句:你們辛苦了!醫師節快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