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裹挾的愛,孩子未來會幸福嗎?

“內卷”裹挾的愛,孩子未來會幸福嗎?

最近,我的身邊發生了一起悲劇:我太太的一位好友,與抑鬱症抗爭十年後,還是選擇了離去,孩子只有二年級。從她過去的描述中,她的抑鬱症根源在青春期(此處省略數萬字)。

我太太說,感覺自己也陷入了“內卷”焦慮(最近爆紅的一個詞),是不是我們以“愛”的名義做多少事情,孩子未來都難以得到幸福呢?

1


先說說“內卷”這個詞,英文是involution,本意是向內演化

再看它的反義詞——evolution,進化,就是向外擴張性發展,未來是無限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向內演化,可能就比較好理解了。

就好像“鋪地毯”,向外鋪開是進化,想鋪多長就接多長的地毯材料,空間是無限的;向內捲起,不管多大多長的地毯,捲起來變成柱狀體,空間變得有限。

向內演化,受限制的必然是創造性,所以內卷指的是缺乏創造性後,只能進入一種越來越精細化複雜化的發展狀態

最早用這個詞來描述人類社會發展狀態的,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

他上世紀中期前後在印尼爪哇島進行農業生產調研時,發現有一個現象:


當地土地條件很好,不過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後,農業生產力相對原始。隨著人口增加,當地人並不是用開拓土地的方式去開發新的資源,而是在現有的土地資源條件下,進行精耕細作的人力投入,這部分增加的糧食產出,正好能夠養活新增的人口。


爪哇是一個島嶼,拓展空間有限,於是當地人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選擇了“內卷化”,把“對土地的使用變得更加錯綜複雜,租佃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合作性的勞動力安排變得更加複雜”。

長期以來,爪哇島的土著們都用這種方式維持著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格爾茨把這種發展模式推演到整個人類文明,定義了內卷化的模式:

某文化達到某最終形態後,無法自我穩定,也無法轉變為新的形態,只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複雜化。

在這種社會中生活的人,對於這種小國寡民的狀態,應該是基本滿意的,只不過當歲月靜好的“內卷”遇到帝國主義的“進化”刺激,它的脆弱性就顯示出來,最後被殖民化蹂躪得挺慘。

於是,“內卷”這個詞就帶上了一些悲劇色彩,它向內的精細化發展就被定義為低水平、沒有意義。

“內卷”裹挾的愛,孩子未來會幸福嗎?

2

最近網絡上流行的對“內卷”的解讀,又不同於以上概念,更類似於一種行為模式以及帶來的心理狀態。

從行為模式上,很多人把“內卷”解釋為內耗,說的是,當向外發展遇到停滯時,資源的增速不及分享資源的人口的增速,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過度競爭——人們為了有限的資源相互傾軋。

比如,為爭奪優質教育資源,就是不斷給孩子加碼課外補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錢感情,夫妻親子關係幾近破裂,以這種慘烈的代價,讓孩子學習套路式的答題方法,最後孩子在血戰中進入所謂的優質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畢業後又面臨找不到工作或者薪酬性價比極低的困境……

當人們把“內卷”這個詞醜化以後,現在只要是看起來需要不斷增加投入但又看不到希望的競爭,就被稱為內卷。

從心理上,“內卷”又像刺蝟遇到危險把自己保護起來的狀態,只要隔絕了外界信息,不聽不看不想,就可以進入“內卷”的自我滿足自我釋然狀態,一蓑風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內卷”裹挾的愛,孩子未來會幸福嗎?

3

“內卷”走紅,背後反映的當然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焦慮心理,最典型的就是最近很多家長群裡在吐槽的教育內卷。

這輪吐槽是由最近一個重磅教育新聞引發的:

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佈會,稱體育中考未來要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包括美術、音樂在內的美育也要在中考中實現全覆蓋。

很多家長炸了鍋,說這下好,除了語數外,還要補美體音了!

還有家長報料,現在有些教育機構連跳繩班都供不應求了!

家長抱怨,這種考試指揮棒變化,除了內卷,沒有別的辦法,要不就打雞血參與競爭內卷(明知無效也要繼續,否則孩子可能未來更慘),要不就當鴕鳥心態內卷(家有N套房,讓他混著吧)

“內卷”裹挾的愛,孩子未來會幸福嗎?

到底如何在兩者中取得一個平衡呢?如果才能不陷入這兩種“內卷”中呢?

還是回到我對教育的一個基本觀點:回到孩子的長遠發展或幸福的本身。

最近,我們和一個高中的孩子聊天,她說自己喜歡歷史,準備學文科。我沒想到她會說,我準備未來大學報考經濟或金融方向。

我頓時奇怪了。她說,聽大人說,未來是金融的世界,比較好找工作;她自己也希望多掙錢。

有時候,父母一方面覺得自己發現不了孩子的愛好;另一方面又用自己對世界的固有認識去影響孩子,試圖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所謂經驗去做。這會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

金融當然可以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但是歷史、數學、物理。。。任何一個基礎學科專業,只要有興趣並且堅持,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績。

為什麼不讓孩子沿著自己興趣的方向去努力,而要用成人世界的焦慮去影響TA呢?這種愛的控制,最後會不會讓孩子失去對生活的判斷,從而出現心理問題?

不止是我太太的這位好友,我身邊的名校畢業生,不少人到中年後都出現了抑鬱症,有的已經告別人世。青春期就對生活失去控制力,失去對知識的興趣(只追求分數和排名),失去對幸福的追求(把對幸福的追求等同於對異性情感的渴望),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我總覺得,如果能有效規劃孩子和家長的時間資源、合理投入家庭財務資源,集中各種資源在孩子喜歡或者擅長的事情上,就“有可能”把孩子的相對優勢,培養成TA一生所“愛”,這樣TA就“有可能”跳出“內卷”的自我放逐或者自我逼迫之路。

父母可能會說,要找到孩子的相對優勢方向,或者TA的興趣所在,太難了。

是的,做父母就是這麼難,我們都在路上,我們都如履薄冰,我們有時也會陷入“內卷”的無望恐懼中。

但是,為了讓孩子未來不“內卷”,我還是願意做一個積極的父母。


本文編輯:譚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