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金庸先生的小說特點是虛構人物和歷史人物糾纏交錯在一起,從書劍恩仇錄裡的乾隆到鹿鼎記裡的康熙,除了先生僅有的幾部《越女劍》、《白馬嘯西風》和《笑傲江湖》之外,大部分的歷史人物在先生的小說裡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除了本國的歷史人物外,金庸先生還在小說裡提到了外國宗教:明教。

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在《射鵰英雄傳》中就提到了這個神秘的宗教,明教是從波斯傳來的外國宗教,他們崇尚火焰(明教的總壇就為光明頂),明教的教義是行善去惡,拯救世人,對朝廷的暴行堅決抵抗,所以被掌權者視為眼中釘。由於朝廷打壓,明教教徒行事隱秘小心,和江湖人士格格不入,所以與武林門派也沒少摩擦,於是在多次流血衝突後,明教則被中原武林人士稱為“魔教”,被排斥為異類,正派人士見之可殺。從徽宗末年就開始不斷的派遣兵馬前去圍剿明教,作為《九陰真經》的創作者黃裳就曾經殺了不少明教的高手。而到了《倚天屠龍記》中,明教則成為了毫無疑問的小說中心,從張無忌的母親殷素素開始,再到張無忌自己都與明教有著千絲萬縷無法割捨的關係,而朱元璋和徐壽輝、陳友諒這些在歷史上叱詫風雲的弄潮兒們竟然也都只是明教的小手下,可以說明教實在是老爺子筆下的親兒子,教派中人大多是有情有義、豪邁壯烈的好漢,更是充當了驅除韃虜,復我河山的前鋒,對比一下所謂的六大名門正派:虛偽的何太沖,狠毒的鮮于通,是不是有種荒誕感?

而明教群豪們在可能戰死時的場景也讓人動容:當此之際,明教和天鷹教教眾俱知今日大數已盡,眾教徒一齊掙扎爬起,除了身受重傷無法動彈者之外,各人盤膝而坐,雙手十指張開,舉在胸前,作火焰飛騰之狀,跟著楊逍唸誦明教的經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可以說他們是由信仰並且為之奮鬥終身的鬥士,當然了,在金庸先生的定義中,明教中的“明”對應光明,對應火焰,所以在明教有著突出的火焰崇拜(比如說總壇的聖火熊熊燃燒,還有一起傳過來的聖火令)。

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老先生還在小說裡提到了波斯的相關歷史,就比如說在聖火令上刻有山中老人霍山所流傳下來的武功,以及把武功大成的張無忌吊打的波斯三使、豔光四射的黛綺絲等等,寥寥數筆都有著濃濃的神秘和異域風情,在小說裡,金庸先生也為明教的來龍去脈做了一個解釋:楊逍案頭有一本《明教流傳中土記》: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后延載元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二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唐大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金庸先生在明教的定義和描述上有一點筆誤(當然也有可能是先生有意將其融合在一起的),明教出自摩尼教或牟尼教這點沒啥問題,但是山中老人和明教崇尚聖火這兩條則有待商榷了。

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首先明教(也叫牟尼教和摩尼教)是並不只崇尚火焰的,先生在小說裡寫的對火焰(聖火和聖火令等)有著異常崇拜心理的是拜火教(也叫襖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起源於波斯。我們的古人們從發明了火開始就對能夠帶來溫暖和光明的火有著極大的崇拜和珍惜,從我們中國的古典神話燧人氏鑽木取火到西方的普羅米修斯偷取天火都表明著火的來之不易,而拜火教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與基督教中的天使魔鬼、佛教中有釋迦摩尼佛和魔佛波旬相似,拜火教中也有著光明與黑暗神,人們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惡念,讓光明神獲得最後的勝利,在拜火教徒眼中,光明神阿胡拉·瑪茲達就是他們的最高主神,而給信徒們帶來光明和溫暖的火,既是光明神的兒子,同樣也是與神對話並通往光明的媒介,所以拜火教是極端崇尚火的,他們有著專門用來祭祀的聖火廟,聖火熊熊燃燒晝夜不息。

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拜火教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有了蓬勃發展,從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大帝開始到大流士一世都把拜火教奉為國教,不過當時的波斯帝國實行宗教信仰寬容化的態度,儘管拜火教最受政府的青睞和支持,但其他的信仰並未受到打壓,諸多信仰和諧共存。不過好景不長,在亞歷山大大帝攻滅波斯帝國後,拜火教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從公元前330年到公元227年將近五百多年的時間裡,無論是馬其頓帝國時期或安息王朝時期,拜火教都只作為一種普通宗教艱難生存,與其他的希臘信仰爭奪信眾,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一時期的多神教多信仰情況的出現,牟尼教開始應運而生。

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時間很快來的了薩珊王朝,作為拜火教教徒的阿爾達希爾一世起兵建立了波斯薩珊王朝,拜火教再一次的被遵奉為國教並得到了全面的復興,拜火教徒們開始殘酷的壓迫國內的基督教徒,並且強制他們改變宗教信仰,同時波斯帝國也與信仰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因為宗教問題打的頭破血流兩敗俱傷,反倒讓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乘虛而入,從此拜火教在波斯在也無法形成有效的傳播,從阿拉伯帝國、突厥王朝和蒙古的伊爾汗國,伊斯蘭教成為了波斯地區的主流宗教,而從公元六世紀,拜火教通過商人們傳入中國。

拜火教這樣當年世界性質的大宗教是怎麼逐步衰弱的?可以說軍事影響是原因之一,更關鍵的則是拜火教實行的是血統論,與其他宗教的普適性不同,拜火教極度注重血統,這是一個民族性質的宗教,對於非波斯血統的人有著極大的排外性,拜火教規定:當孩子想要入教時還必須要檢查父母雙方的宗教信仰,只有雙親都信仰拜火教孩子才能入教,血統論的後果也就導致了近親結婚(您別意外,早期的拜火教教徒大部分都是近親結婚,這個近親既包括姐妹,甚至還包括女兒.....),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就娶了他的兩個姐妹,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甚至娶了自己的兩個女兒(當然,他的兒子也娶了妹妹),在咱們南北朝時期對於信奉拜火教的商人們就有過這樣的描述:“多以姊妹為妻妾,自餘婚合”,這一習俗到了唐朝時期都仍然存在,就比如說《蘇諒妻馬氏墓誌銘》中記載的,蘇諒和他的妻子馬氏都是波斯後裔,儘管已經在唐朝定居並且改為漢人名字,但他們依然信奉拜火教,中文的墓誌銘還比較正常,波斯文可就勁爆多了:馬氏其實就是蘇諒的女兒,這對兒拜火教信徒倒是把這個習俗延申下來了......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拜火教為什麼會日漸式微吧?首先人家架子大,講究血統,不會辛辛苦苦的跑到世界各地去傳教,這些非波斯血統的人就是想加入人家還不同意呢!其次還是這個奇葩的血統論,您要真跟我們古人繪聲繪色的來這麼一段保持血統,近親結婚......說打你一頓都是輕的,這樣違背倫常大逆不道的話不得把你送到衙門去挨個幾千刀,把你剮的碎碎的?

所以您看,文中明教所提到的火焰信仰、聖火令這些都是從拜火教中移植過來的。那麼就有人問了,拜火教是這樣,那明教是否也有火焰信仰呢?

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有倒是有,但是對火焰卻遠遠沒有這麼看重,剛剛咱們說了,在安息王朝時期實行的是多信仰多神教的特點,波斯作為中西文化相交匯、相融合的紛爭之地必然出現了不同信仰之間的碰撞和紛爭,於是摩尼開始立下宏偉支援:他要創建一門包容百家,博採眾長的宗教:摩尼教,摩尼教的特點是融合了基督教、拜火教和佛教等等(您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大雜燴)的特點,號召信徒們戒除慾望,食用素食,為了打破拜火教的血緣壟斷還提出了各族民族平等這些教義,類似於拜火教,摩尼教同樣提出了世界是由光明和黑暗這兩個本源構成,不過摩尼教指出的是肉體有著諸多的慾望,這是用來困鎖住靈魂的囚籠,只有靈魂從肉體解脫才能夠奔向光明的天堂,所以摩尼教講究禁慾和食素來壓制慾望,由於摩尼教同樣崇尚光明,所以也被稱為“明教”,不過於拜火教極度重視火焰不同,火焰在摩尼教中並沒有單獨的拿出來進行崇拜,火只是受到尊崇的五明子之一,而且摩尼教的總壇並不設在波斯,而設立在巴比倫。

對於摩尼教這種借花獻佛套用其他信仰的做法拜火教表示不能忍,作為波斯地區的主流宗教拜火教當然不能忍,在拜火教徒的挑唆下,波斯帝國開始有意識的迫害摩尼教信徒,於是摩尼教開始向西向東分別發展。

金庸先生的筆誤,明教拜火教牟尼教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知道摩尼教具有各教教派的特點,廣泛包容是它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它能夠在各個地區迅速的流傳,但問題在於其他教派對於摩尼教這種“抄襲加篡改”的行為可恨的咬牙切齒(因為你可以教義不同,但是借用了我的教義拿去修修改改之後宣揚是你的教義,這就很招人恨了),所以在波斯地區拜火教驅逐摩尼教,到了西方基督教徒們搞起宗教迫害來也是搞得飛起,到了中國摩尼教慘到要藉著佛教的名義來進行宣傳,為此唐玄宗還嚴厲警告了摩尼教教徒不許假借佛教之名傳播歪門邪道!不過摩尼教在回紇受到了歡迎,被回紇人供奉為國教,受到了廣泛的傳播,唐朝末年回紇幫助大唐平亂,作為回紇國教的摩尼教開始傳入中國,考慮到佛教在中國的受眾,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摩尼教的塑像有著明顯佛陀的影響。摩尼教徒講究齋戒、素食、祈禱這樣簡單的儀式也頗受百姓們的歡迎。

所以您大致明白了拜火教和摩尼教的區別了麼?摩尼教從拜火教中脫胎而出又獨有不同,拜火教講究血緣隔離,摩尼教則爭取各族人民共同信仰,消除災禍,共同奔向美好世界。有點兒像小乘佛教自渡,大乘佛教渡人。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回紇國勢衰弱,朝廷對摩尼教徒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武宗時期皇帝寵信道教,對於可以免除賦稅,侵佔土地的佛教極為不滿,於是皇帝下令毀佛,並強制性的要求僧侶還俗,在被佛教徒稱為“會昌法難”的運動中,不單單是佛教受到重創,經典文集、佛像等被搗毀不少,連帶著摩尼教也遭了殃,不但寺廟被全部封禁,信徒們被抓被殺,原本就在中國歷史不長,受眾不廣的摩尼教更是遭受到了致命打擊,於是摩尼教開始轉向地下活動,漸漸的與其他宗教和本土文化結合在一起(就比如說請神上身裝神弄鬼這些,但是請注意,早期的摩尼教並不是這樣的,就像佛教吸納了中國特色一樣,摩尼教也添加了太多中國特色,而且它接觸的多是中國底層,所以本土化更加嚴重),所以也被底層民眾用作宣傳和傳播的工具。像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清朝末年的白蓮教都和摩尼教離不開關係。

說到老爺子在文中所提到的山中老人,那就更和摩尼教沒啥關係了,山中老人霍山本名哈桑·本·薩巴赫,這位老哥是在北宋時期流竄晃盪,與摩尼教和拜火教的關係不大,他信仰的是伊斯蘭教。這位老哥可以說是恐怖組織ISIS的始祖,他的特點就是搞謀殺。這位老哥麾下有著一支刺客軍團,只要是他的政敵就會派遣刺客們前去暗殺,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權勢,所以伊斯蘭教的恐怖組織頭頭自然和摩尼教沒啥聯繫,霍山本人只是作為一個傳教者,他筆桿子挺牛但本人卻毫不會武功,所以聖火令來自於山中老人這事兒金庸老先生等於也把它糅雜在了一起。

山中老人倒是有個段子,我不知道真假姑且說來讓您一聽:他在自己的根據地創建了一個大花園,裡面是美酒、美食還有美女,山中老人還從小就養了一批幼童,天天給他們洗腦,讓他們為自己而死,等到這些小孩子的能力足夠了就把他們給迷暈,把他們送到了大花園裡,讓他們如同身處夢境一般的過個幾天,等到他們享夠了豔福則再送出來,霍山這個時候則告訴他們說之前他們去的就是天堂,只有把自己的身心都奉獻給他,為他行刺的人死後之後就可以上天堂了,這些嘗過甜頭的青年們自然一個個就像打了雞血一般,行刺起來奮不顧身,只要提到山中老人的名聲,波斯的權貴們都是聞之色變。不過這支神秘的組織比較作死,在蒙古鐵蹄戰刀所向無敵時打算去刺殺蒙哥大汗,結果被幹脆利落的滅掉了......

作者:胡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