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總資本再生產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問題就是社會總產品各個組成部分如何實現的問題。實現問題,就是社會再生產中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的問題。

價值補償的問題,是指商品價值的各個組成部分如何從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

實物補償,是指社會產品價值的各個組成部分實現為貨幣形式之後,又如何轉化為所需的商品。

從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看,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從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形式看,可以分為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餘價值(m)。

從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分析,整個社會生產可以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第I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第II部類。

第I部類:I=c+v+m(生產資料)

第II部類:II=c+v+m(消費資料)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是擴大再生產,但是,要想考察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就要從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中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開始。因為,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簡單再生產條件下所產生的剩餘價值,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

以下的分析是忽略了固定資本的特點分析,因為,固定資本的價值轉移並非是一次而是多次隨著其磨損逐漸轉移到新產品。固定資本特點是價值補償逐年進行和實物補償的一次進行,即先賣掉補償固定資本價值的那部分商品,而不買進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然後再利用累計起來的折舊資金一次性買進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

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

第I部類的內部交換:第I部類的c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此處的c只被投入本部類的生產。因此,第I部類的c通過內部交換,就已經實現了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

第II部類的內部交換:第II部類(v+m),在價值上是第II部類創造的價值,在實物上消費資料,因此,第II部類的(v+m)也能通過內部交換實現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

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第I部類的(v+m)是以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但第I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也需要消費資料;第II部類的c是以消費資料的形態存在的,但第II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也需要生產資料。因此,兩大部類之間要進行交換,以使社會總產品能夠實現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

以上,實現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條件為:

I (v+m)=II (c)

即有:

I (c)+II (c)=I (c+v+m);

I (v+m)+ II (v+m)=II (c+v+m)。

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是以資本積累為基礎,將積累的資本作為追加資本,因此,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的核心條件是擁有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

擴大再生產可以分為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即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內涵式的擴大再生產即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1. 提供擴大再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為了提供給擴大再生產所需追加的生產資料,第I部類的生產資料除了維持簡單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資料,還要存在多餘的生產資料用來滿足兩大部類因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產資料的需要,即I (v+m)>II(c)。

2. 提供擴大再生產所需的消費資料:為了能夠提供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追加的消費資料,第II部類除了維持y原來工人和資本家所需的消費資料,還需存在多餘消費資料用以追加擴大再生產中消費資料,即II(c+m-mx)>I(v+mx),mx為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部分。

3. 提供擴大再生產所需追加的新資本:兩大部類一年內創造的新價值,不能全部用於生活消費,必須從剩餘價值中留存一部分用以積累,即I(v+m)+II (v+m) > II (c+v+m)。

具備以上三個條件只是為擴大再生產提供了可能,因為,兩大部類之間還需達到一定的平衡。

令m=mx+△c+△v , △c、△v分別為追加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因此有:

I (c+v+m)= (c+v+mx+△c+△v);

II (c+v+m)= (c+v+mx+△c+△v)。

其中,I (c+△c)在其內部實現,II(v+m+△v)在其內部實現。而I (v+m+△v)在使用價值上是生產資料,在價值上是第I部類工人的的收入部分,需要轉化為消費資料;II (c+△c)在使用價值上是消費資料,價值上是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部分,需要轉化為生產資料。因此,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的平衡就是I (v+m+△v)= II (c+△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