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晚一天再教育,效果會更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晚一天再教育效果會更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做錯一些事情,或者會養成一些家長不喜歡的行為習慣,

身為家長的我們,肯定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那麼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位母親和她女兒的故事,

對孩子,晚一天再教育,效果會更好。

“欣欣,作業沒寫完,不許出去玩兒。”

“我就玩一會兒。”

“不行。做作業時就集中精力,玩兒的時候痛痛快快的玩兒,這樣才能既學得好又玩得好,你這樣三心二意的,什麼都做不好。”

“我就要玩兒!”

女兒仰著小臉一副和母親宣戰的架勢。

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母女之間上演,女兒總是讓人很頭疼,不是作業做到一半就想出去玩兒,要麼就是買衣服,不肯試穿,或者一玩遊戲就不肯睡覺。

種種惡習總是讓母親火冒三丈,忍不住呢,就要好好的教育他一番。

在母親的疾言厲色下,女兒總是倔強的反叛,結果不但每一次都不歡而散,女兒還對母親越來越有成見。

有什麼知心話,寧肯找爸爸說,也不願意和母親多說一句。

母親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再這樣下去,不僅教育不好女兒,可能還會讓母女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惡劣。”

於是痛定思痛,母親下定決心,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情,無論如何要先壓一壓火氣,等她情緒穩定了,再好好和女兒交流。

很快機會來了,那天朋友來家裡做客,母親拉過女兒好言好語地對女兒說:寶貝,叫阿姨。女兒卻低著頭,一言不發。

女兒一見生人就不愛說話,這樣母親很頭疼,看女兒低著頭,轉身跑進自己的房間,母親的火氣一下子就躥上來了,真想拉著女兒好好的教育一番。但想到自己的決定,還是忍住了。於是母親抱歉地對朋友笑笑,權當這件事沒發生。

母親和朋友在客廳聊天兒,女兒跑進跑出,一會兒玩飛機,一會兒玩火車,一會兒吵著要看電視,一會兒又要吃零食。這麼攪局,弄得母親心裡很生氣,很多次都想大聲的訓斥女兒,但話到嘴邊還是強忍住了,臉上一副雲淡風輕的表情,任由女兒折騰著。最後實在不像話了,母親溫柔的說了一句:

“欣欣,到自己的房間玩兒去。”

大概這是母親第一次對女兒如此溺愛,孩子有些受寵若驚,居然很聽話的進了房間。

看來忍耐還是有回報的,雖然憋了一肚子火,但朋友走後,母親並沒有馬上發作,決定把忍耐進行到底,照常不聲不響的做完飯,陪女兒看電視,為女兒準備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

女兒根本不知道母親心裡正有氣,不但飯吃的香,電視看得開心,睡得也很安穩。一覺醒來,母親的火氣居然不知不決全消了,冷靜下來才發現,其實女兒的那些毛病也不是那麼嚴重的問題,不過是小孩子貪玩而又內向而已。

於是呢,在送女兒上學的路上,母親拉著女兒的手,聊天一樣的說:“欣欣,見到大人要大膽的叫,知道嗎?”女兒很乖巧的點了點頭,

母親接著說:“昨天見到阿姨讓你叫,你為什麼不叫啊?

”我昨天心情不好,不想叫。“女兒小聲的嘟囔著。

母親看了女兒一眼,見她輕輕的撅著小嘴,不像撒謊的樣子,頓時釋然了。

大人也有不想跟人打招呼的時候,又何必苛責孩子呢?

“以後媽媽和客人聊天的時候,你不要發出那麼大的響聲,這樣很沒有禮貌哦。”

母親再接再厲,想要糾正女兒的另一個缺點。

“對不起,媽媽,我以後不那樣了”。

女兒揚起小臉,一臉真誠地看著母親。

母親蹲下來,笑著颳了刮女兒的鼻子:媽媽相信你,你下一次一定不會這樣了。

本來以為很難解決的問題,就這樣輕鬆的搞定了,這是第一次,母親沒有衝女兒吼,也是第一次,女兒那麼的乖巧懂事。

對孩子,晚一天再教育,效果會更好。

可能很多父母都像文中的母親一樣。見到孩子做出一點事兒,總是很激動,迫切想要孩子改。

但結果卻因為太激動,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氣的夠嗆,也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最後呢,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交流。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父母,不如像文中的母親一樣:

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無論你當時多麼火氣沖天。先告訴自己,冷靜一下,晚一天再教育吧。

晚一天你的火氣消了,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問題。

晚一天那些錯事兒對孩子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不會讓她太過敏感。

這時候再教育,你能夠找到更好的切入點,孩子也能夠聽得進去。

既不會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呢,在這裡鼓勵大家一定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