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文/大道不空


西方的天主教說,人世間有“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慾;東方的佛教則說,人有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從而導致塵世間產生了貪、嗔、痴三毒。

要脫離這些“原罪”也好,要化解這些“欲毒”也好,都需要人去進行“修行”。

人的一生都需要修行,在修行之中不斷地提升自我,才能不斷進入更高的境界,實現更多的夢想。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目標和夢想,也會有不同的境界。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第一個境界是——承受:

人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究竟要幹什麼?迷茫、困惑、彷徨,不知道要往哪裡走,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所以,很多時候都只是被動地隨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不過,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

世界很大,無限寬廣;時間很長,本是永恆,人的生命,在這無限寬廣的世界和永恆的時間長河中,不過是輕忽飄逸的一羽鵝毛罷了。但是,對每一個生命的本身,卻又充滿了無數的風波、困擾、苦惱、打擊,無法逃避,不斷地承受這種種磨難和壓力,雖輕如鴻毛,卻重於泰山。

而這“承受”,正是每個人來到這個塵世間的第一重“修行”。

如果無法跳出這個被動的承受,向更高一層的境界去修行,那麼後果可能是會很嚴重的。

一個可能結果就是體內積累了各種負面能量,要麼有一天選擇向外瘋狂的爆發來報復別人,要麼選擇向內慢慢的殘害自己的身體。心理的壓力導致情緒的壓抑,情緒的壓抑導致身體抵抗力的下降,終有一天會在你身體內部最薄弱的地方爆發——9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是因為選擇承受而造成。

這個過程中的人體,就好比一座火山,體內不斷蓄積各種熱能,如果不能找到出口及時宣洩掉,不斷累積,終於有一天便會像火山那樣猛烈地爆發了。傷人傷己,一發不可收拾。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第二個境界是——忍受:

忍——心有餘而力不足,別人為什麼罵你,是因為你能力不足,達不到別人的要求,又沒有辦法改變,這時候你除了忍受恐怕還是忍受了。有本事制定規則,沒本事你只能遵守規則,這是世界永恆不變的定律,是人都逃不開這個規則。

《百喻經·以犁打破頭喻》:“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犁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百喻經》,舊題《百句譬喻經》,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誡的一部著作。也是佛家很重要的一部經典。據說忍受一詞就出在了這部經書之中。

佛家常說:眾生皆苦。三界六道眾生無始輪轉,生老病死無不是苦,儘管《俱舍論》中承認有漏樂受,但終歸不是長久的,會隨著時間流逝轉變成苦。

既然眾生都苦,苦難是無所不在的,你根本逃避不了,那麼只能去調整心態、坦然面對。而這個就是“忍受”。


“忍受”的過程是漫長的,就好比承受那飛瀑衝擊的磐石一樣。不是在忍受中被沖垮,就是慢慢變得圓潤而堅強。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第三個境界是——接受:

能改變的就改變,不能改變的就改善,不能改善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就放棄。人生在世,要活的快樂就要學會接受,只有學會接受你才會好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才會懂得喜歡自己,愛惜自己。

你能接受什麼,生活就給你什麼。

隨波逐流,還是定準航向,這裡邊有著巨大的差別。顯然,隨波逐流要輕鬆得多,所以,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這樣。但是,還有一小部分人,選擇了找準航向,在人生的長河裡揚帆衝浪,去尋覓自己的人生高峰。

這人生的前三種境界,承受是被動的,是一種無所不在、無處逃避的自然狀態,無可奈何。

而忍受,則已經有了些許自我意識在內,學會了用心靈去思考,去為自己釋放或者排遣壓力。

而在忍受的過程中,則因為人的各種境遇、經歷、心態,而產生了不同形式的選擇。有些人仍然是比較簡單的咬牙苦忍,隨波逐流;但有些人則技高一籌,開始懂得了坦然面對、泰然接受。在這種心態下,所面對的壓力其實並沒有比前者小,但因為自己心態的逐漸平和,卻放下了很多包袱、憤懣、積鬱,心態平和了許多,反而增加了更多的選擇。


見過那河流中的輕舟嗎,可以隨浪起伏,也可以隨波逐流,一切漸漸變得淡然了。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第四個境界是——原諒:

其實,學會了接受,很有可能是你已經選擇了“原諒”。這種原諒,既包括對得罪你、傷害你的人,也包括原諒了自己有心無心之間犯下的一些過失。

人只有在慚愧才會自我反省,只有自我反省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只有知道自己的錯誤才會加以改正,這就是所謂的“修行”,而要做到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懺悔”。“懺”就是說出自己的過錯,“悔”就是悔過,表示下不為例!透過懺悔就可以知道自己過錯,同時加以改進,這樣用於洗刷自身的罪過,讓靈魂變得更加純淨!

慚愧懺悔之後,你會漸漸學會了“原諒”。

人生要快樂,一定要學會原諒,原諒別人是為了成就自己,原諒別人我們才能不再受到傷害,因為在人生當中我們總會在無意中受到別人的傷害,或者我們也在無意中傷害著別人。人生中很多事情,你現在看起來覺得很“大”,但放在歷史長河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你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一些事而煩惱。

學會原諒別人,也要學會原諒自己。等你跳出一些心靈上的桎梏之後,或者說等你成長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許多的“錯”,其實並不是錯,真的就是一種磨礪,就是人生成長的一種催化劑。沒有這些經歷、沒有這些“錯誤”,你有可能永遠都成長不到現在的這種高度。

古人說人不風流枉少年,其實人不犯錯也同樣枉少年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千錘百煉,精鐵成鋼。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第五個境界是——感恩:

隨著時間的流逝,身心的成長,漸漸地明白了,這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在幫助你蛻變,幫助你羽化成蝶。你所遭遇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遭受的挫折和打擊,這所有的一切,都值得你去感恩,是他們的共同存在,才有了今天的你。

感恩,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境界,境界低下的人,是很少有感恩之心的。而當你成長到一定高度之後,你才會發現,原來值得你感恩的人或事竟然會有這麼多。

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予你的一切。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才會有一種健康的心態。感恩是你對一個沒有關係或者關係不夠親密的人給予你幫助所產生的一種虧欠心理。感恩是對親人朋友的一種回饋心理。對他人給予的恩惠表示感謝。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報答,感謝別人。


感恩生活的一切,這是一種灑脫,更是一種超越。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第六個境界是——享受: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對,再多努力都白費。這是筆者一向都十分欣賞的兩句哲言。

如果能學會享受,那我們的心靈就是自由的,這種自由自在不是任性、不是叛逆,不是你想幹嘛就可以幹嘛,而是你可以想不幹嘛就可以不幹嘛!人生要活的快樂就必須學會享受,學會享受意味著學會感謝,這樣我們就可以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什麼叫享受人生?

某些人可能會認為,享受就是吃喝玩樂、過著吃了睡睡了吃的舒適生活,又或者到處遊山玩水、走馬觀花,盡情快活。畢竟人生苦短,須得及時行樂。

這樣的生活是享受嗎?平心而論,確實也可以算。但那種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之間的生活,其實只是對物質生活的一種本能依戀,卻與我們所說的“修行”無甚關係了。我們所說的“享受”,是指在原本“辛苦忍受”“淡然承受”“泰然接受”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層境界,“欣然享受”。

對待人生的態度有很多種,有的悲觀,有的樂觀,有的消極,有的積極。

悲觀消極者,很容易怨天尤人,還有可能“遁入空門、不問世事”;而樂觀消極者,則覺得世界上雖然苦難重重,但大體上還是充滿了各種愉悅幸福和希望的,需要去盡情享受這些快樂。

但是生來就很樂觀、而且一直都這麼快樂愉悅的人並不多,也許只有那些真正的傻子或者小孩子才能做到這樣,“無知者無畏”嘛。對一個正常人而言,經歷過這世間的種種磨難、誘惑、壓榨、欺瞞、悲哀、煩惱、困惑之後,很難再保持住過往的那種純然無瑕的心境。

那麼,在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修行,來提升自己的境界了。

人需要在這紛紜俗世中,尋覓一些能讓人在離世之後不產生懊悔,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選擇一種樂觀主義的生活態度,做自己能夠感到愉悅的事情,讓生活變成一場愛和美的追逐,算是參透人生的不二之選。

要真正悟到這一點,是需要人生歷練的。比如在陷入挫折的時候,當情緒波動,或者事態嚴重時,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超脫於世,能在面對逆境的當下,不怨天尤人,積極向上。如此優秀的心理素質,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經歷一些大起大落,不積累些許光陰,無法下意識地做好。當然也急不得,就這樣慢慢來,一點點去接近,或許有一天,就豁然開朗了。

而當你豁然開朗的時候,你就開始懂得這些苦難,都是你獲得快樂的一些源泉,甚至苦難本身都是一種享受。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第七個境界是——超脫:

文學也好,藝術也好,武功也好,走到一個極致的高度之後,都會出現一種“返璞歸真”的領悟。

比如:李白被譽為千古詩仙,其詩意之灑脫,境界之空靈,都原非他人能及,故被譽為詩仙。但是,他的許多詩作並非那種文采盎然、精彩紛呈之作,而是平淡無奇,通篇大白話,比如千古傳唱的《靜夜思》便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種完全可以稱得上打油詩的大白話作品,為什麼能夠得到如此之高的讚譽?仔細想來,其實這就是一種返璞歸真。

又比如年輕時的白居易,風流倜儻、文采飛揚,但是到了後期,原本華麗的文風卻越寫越平淡,而且常常是寫完一首詩篇,就拉著街頭的認不得幾個字的老嫗聽他讀詩,如果老嫗表示聽不懂,那他就去反覆修改,儘量去掉那些晦澀難懂的字眼,直到改到老嫗聽懂為止。其實,這同樣是一種返璞歸真。因為真正境界到了,你根本用不著堆砌那諸多華麗的辭藻,平鋪直敘的字眼之中,同樣有意蘊無限。

金庸小說裡寫神鵰大俠楊過練功的一段經歷,在海潮之中練劍。那柄重劍最初揮舞之時,毫無動靜,即使偶爾泛起了些許風聲,也必然會被大海的呼嘯所淹沒。但是漸漸地,隨著他的武功增長,潮聲已經漸漸難以掩蓋他的劍氣了;然後又一段時間過後,他的劍氣又再一次被潮水聲所掩蓋。而這個時候的他,並不是因為內力又退化了,而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道德經》裡說:“大音希聲,大象希形”,其實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藝術界裡也有同樣的說法,也就是耳熟能詳的“三重山”境界。最開始學畫的時候,對著山去臨摹,有稜有角,山就是山。而過了一段時間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眼中所見的山已經有些不一樣了,而筆下呈現的山,也和從前迥異。比如以前著重的是山形山色,現在著重的是山中的生靈、雲彩、意蘊等。這個時候,就是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了。而又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山還是那座山,但是如今再畫出來的山,已經把前二重的山形山色以及山中的生靈、雲彩、意蘊等統統結合起來了,這個時候再畫出來的山,形狀雖然可能還和從前差不太多,但是其中展現出來的感覺,卻遠比從前豐滿得多了,充滿了無窮想象的空間。

而做人的修行,其實也同樣會走向這個返璞歸真的境界,我們稱之為“超脫”。

佛家說:佛門廣大,只渡有緣之人。其實這個有緣,說的就是這個“悟性”,冥頑不靈者,是永遠悟不到佛的真諦的。什麼是佛呢?其實你如果真到了這個返璞歸真的境界,從承受、忍受、接受、享受,再到懂得感恩、超脫,你就成佛了。

修佛也好,修道也好,修的就是自身,修的就是本心。至於那些磕頭燒香拜神仙,又或者去教堂做禮拜,去廟裡、觀裡出家,這些都僅僅是形式而已。心未修到位,你就算在廟裡住一萬年,那也成不了佛。而如果你真的有了佛性,有了高境界的領悟,你就可以做到大隱隱於世了。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超然,什麼都放下了,經歷過一切之後仍然保持赤子之心,那是最難得的。就好比《神鵰俠侶》裡的老頑童。八九十歲的老頭,看著瘋瘋癲癲,整天嘻嘻哈哈,這種活法,其實才真個灑脫,當然,也鮮有人及。

“沒心沒肺,活著不累”,看似調侃,其實卻是一種人生的至悟。

當然,這裡指的並非是無知無識的傻子,而是一種紅塵看破卻不失落,滄桑領略卻不忘卻的境界。

在西方的傳說中有七重天,那是至善之地;而你經歷了這人世間的一切磨礪修行之後,同樣可以尋找到自己的七重天,那是極樂之源。


人生修行的七重天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