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實戰在葡萄上演繹“縱橫之術”

在葡萄園歷經三月有餘,從開始的整理到現在所處的定苗階段,每一個過程都充滿不同的變化,以至於產生不同的結果。理論管理葡萄感覺尤其輕鬆,伴隨著葡萄生長,從開始的選擇架面、栽苗、萌芽期水肥管理、確定樹形,到定稍、抹須、摘心以及枝條綁縛。(二年生葡萄摘心後則是拉穗、疏果、副稍處理、套袋……)。伴隨著整個過程還有病蟲害的防治,前期的白粉灰黴病、綠盲蝽、薊馬、蚜蟲、蟎。中期霜黴、白腐病、卷葉蟲等。整個理論過程侃侃而談,實際操作難道如此簡單麼?


理論與實戰在葡萄上演繹“縱橫之術”


接下來我們以實際操作的過程及之後發現的不足之處來做以案例。

首先是栽苗這一工作,錯略估計這一工作前前後後需要十多項事要做。首先是土地方面,對於空白地要進行深耕,施入有機肥,旋耕機打平。設施栽培的可以在之後進行底座的搭建(石樁、鋼絞線)。栽苗工作要對苗木進行浸泡24小時,栽種時進行剪根,蘸苗(通常為萘乙酸生根劑)。栽植方式也有些講究,可以斜著栽,一是便於日後架面整形,二是利於多生根。葡萄的芽沾土成根這一習性我們便加以利用了。苗木栽植完畢後需要進行澆水,澆水之前需要擋隔,在葡萄苗兩側30-50cm擋土形成一條水道,防止水漫大地。澆水過程中大水漫灌,有的葡萄根系被衝出要及時覆土,之後因人而異是否覆膜。澆水中伴隨著葡萄芽的萌發要覆土,在葡萄行上形成一道壟,但不可過高。

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有幾個地方若失誤可造成嚴重損失,一是水,一定已澆透為準,切不可急於求快,若缺水會造成苗木的大量死亡。二是肥,切記不能使用大化肥,苗木新發根系弱、嫩,使用大化肥也會造成苗木大量死亡。一般此時用具有生根作用的營養肥料(微生物菌劑、海藻酸、魚蛋白等)。三是藥,三唑類殺菌劑對幼芽的抑制力過強,最好不用。


理論與實戰在葡萄上演繹“縱橫之術”


接下來便要進行樹形整理了,無論架面選擇低架面(離地45-60cm),中架面(離地面90-110),還是棚架。前期選擇基部一根主杆向上長,弱的都去掉。旺枝可保留2個,在之後再去一個,只留一個。一根主幹的的好處不僅利於養分集中輸送,在日後管理也極為方便。(主幹上的隱芽每年都會萌發,需要人工去除)。另外,在摘心處下部的冬芽第二年帶穗率高。

理論與實戰在葡萄上演繹“縱橫之術”

與土地打交道,首先要把土搞明白。在葡萄園的管理中,如何整地,如何便於日後的機械化管理尤其重要。工作道的安排,要滿足園內機械的正常行駛。水道的安排,要滿足澆地的便捷性以及日後的維護。園內行間是否起壟也是根據當地水源條件及葡萄品種所決定的。


理論與實戰在葡萄上演繹“縱橫之術”


接下來我們以調理土壤為實際操作案例

沙質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是老百姓比較頭疼的問題,若葡萄園處於此種土壤之上,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呢?

第一,園內生草是個不錯的方法,但有一個前提,葡萄的架面要高,適合單幹雙臂水平樹型。草的種類比較多,鼠茅草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逐漸改變土壤團粒結構,近幾年礦源黃腐酸鉀逐漸在農資市場上嶄露頭角,這種產品有種扶弱不扶強的特點,地身好,用上它不明顯,但是如果沙質土壤的地塊用上效果顯而易見,尤其是保肥保水能力上,使用方式隨水而行,不必單獨撒施。

三,澆水方式上,小而勤是解決之法。有條件的可以上滴灌,也可以行間起壟,葡萄兩側形成小水道,但要間接的擋隔。


理論與實戰在葡萄上演繹“縱橫之術”


通過三個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案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果園發展的方向。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線不同,不定因素千變萬化,在達到理想的效果之前,我們需要想到整個生產過程的所能遇到的每個環節,只有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向成功更進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