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

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說即使是天底下最柔軟的事物,也能影響天底下最剛強的事物,沒有固定形態事物能穿過沒有間隙的事物。有時候無言的勸教更能體現其作用,這就是“無為”的好處。以柔克剛,是事物的一種規律,也是一種大智慧。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不難發現,在《道德經》中老子用水來比喻以柔克剛的道理,因為水是柔軟的,同時也是有力量的,它能適應各種場地,它具有包容萬物的特性,所以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懂得以柔克剛的智慧,往往能化干戈為玉帛,化解一次次的衝突與爭吵。

在老子看來,“柔軟”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有智慧的處世之道,能用最小的力量擊敗最強的力量,這才是以柔克剛的道理。當我們發現用強硬的方式處理事情而毫無用處的時候,不妨轉變一下我們的思維:既然剛強的方式不行,是否可以用另一種比較柔和的方式處理呢?有時候“柔”的方式更能讓人心服口服。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生活中亦是如此,很多時候柔和的處理方式會避免許多沒必要的爭吵。以柔克剛關鍵就體現在一個“柔”字,如何“柔”怎麼“柔”也是一種智慧,它不是一味的退讓和妥協,而是有技巧性地用一種柔和的方式解決問題。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比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如果雙方都是以強硬的態度以對,那麼只會讓矛盾升級,最終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果有一方用婉轉柔和的方式和對方溝通,先不說可不可以解決矛盾,最起碼能讓雙方心平氣和坐下來不讓矛盾愈演愈烈。

大家靜下心來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對方身上,大家可以換位思考,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很多時候並不是說話大聲、大力拍桌子就能讓別人聽從你的意見,如果這樣能解決問題,那麼我相信別人拍桌子拍得比你還響。雖然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堅持的想法是對的,可以理直氣壯,但千萬不可妄想用氣勢讓人屈服。

你懂的別人不一定懂,如果你不解釋只是一味強硬讓別人接受,即使別人迫於壓力錶面屈服,但是內心還是對你有諸多不滿的,這並不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效果。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以柔克剛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有時候適當避其鋒芒,與人巧妙周旋,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