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君子與小人是水火不容的兩類人。每個人都希望做一個胸懷坦蕩的君子,對蠅營狗苟、斤斤計較的小人嗤之以鼻。

古代曾出現過君子與小人之爭,孔聖人就曾參與其中,並提出出了自己的觀點。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說的是君子心中常懷仁義道德,而小人心中則只嚮往舒適度的生活。

孔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觀點呢?難道君子與小人真的有天壤之別嗎?關於“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論語譯註》中曾有一段精闢的論述:“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

如果單從字面意思上去分析,“懷德”與“懷土”,看似是君子與小人的本質區別,但如果深入分析之後則會發現,道德與“土”根本不相稱。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第一、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古人認為,君子是道德楷模,他們在言行舉止方面,都時刻以道德約束為準繩。他們似乎從來都不會做錯事,而且心中還常懷仁義道德。

“懷”在這裡可以解釋為想著、想念,“懷德”就是經常想著道德,引申為提醒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所謂“道”乃從心而發,而“德”則是一種行為。舉個平時大家都能看到的例子,當有一位年邁的老人想要過馬路時,內心告誡自己應該上去幫忙。

但在行為上卻因為懼怕碰瓷而放棄,這樣做並不能稱之為“失德”,只是內心的“道”不夠堅定而已。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一旦戰勝了內心的恐懼,那麼“德”就會發揮出重要作用。雖然聽起來非常拗口,但說白了就是讓內心去指導行動或行為。

如果能夠身體力行地,把內心的“道”付諸於行動,那麼德行自然就會散發出光芒,而自己也就是稱得上“君子懷德”了。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八個字可以解釋為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在做到內心時刻想著道德仁義之外,還應該做一個心口如一的人;

而小人內心中“懷土”,則是對詩書禮儀的敬畏。但由於“土”又有泥土、鄉土田宅之意,所以後來才代指舒適的生活。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也就是說一個常想著過安逸生活的人,實際上就具備做小人的潛質。雖然不能籠統的將所有貪圖安逸,亦或是貪圖富貴的人都成為小人。

但是在孔夫子的君子價值觀中,則直接抨擊了這些人的“小人”行為。正所謂大丈夫志在四方,一個念家的人又怎麼成就事業呢?

小人總是想著自己,而君子卻從來都不考慮自己的處境和生活是否安逸。他們最在意的,就是自己是否有道德和仁義。

所以“小人懷土”絕非虛言,因為他們只希望待在舒適的區域內,一旦離開了這個舒適圈,就會變得焦慮痛苦,這一點正好與君子恰恰相反。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第二、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論述,實際上並不僅限於道德和生活層面。還涉及到了更高的層面,“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說白了就是君子敬畏法律和規則,而小人則可為了利益不顧道德約束,甚至視法律為兒戲,這樣的人必將遭受懲罰。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既然君子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會懼怕死亡嗎?實際上君子並非懼死,他們只是敬畏規矩和法律而已。

作為君子,一定要在道德與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活動,他們考慮的,實際上與是否公道、以及是否遵守禮法息息相關,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講原則。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而小人則恰好相反,他們在面對小恩小惠時,考慮的只是是否對自己有利,如果根本無利可圖就不會輕舉妄動。

即使有一點小恩小惠,即使違背了原則和良心,他們也會義無反顧的去做,就算是會被千夫所指,也不會影響他們牟利的決心。

按照孔子的觀點,君子與小人就是勢同水火的兩類人。君子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小人則是極其敗壞的惡徒。

說白了君子與小人有一條道德紅線,那就是小人做的事君子會不屑一顧,而小人也根本不想成為一個君子,這其實就是矛盾的關鍵點。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結 語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君子不僅道德高尚,而且還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與敬仰。

孔孟作為君子的代表,時至今日依然受人推崇。而雞鳴狗盜者雖然看似也被後人記住了,但是卻揹負著千古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