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依附權臣,卻擅長寫詩,一首小詩引千年共鳴

千里回家路,近鄉卻難情,悲從苦中來,因果原自己

公元706年,詩人在經過漢水的時候,此時也正是武氏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唐中宗便將詩人貶謫到了瀧州進行參軍。就在這之前的一年裡詩人剛好路過此嶺,第二年春天詩人再次冒險逃回了洛陽,並在經過漢水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詩篇。另外也有人表示過,這首詩是詩人李頻在被貶謫到瀧州逃回洛陽的途中,經過漢水的時候所創作的詩篇,但是無論這期間詩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詩人一定是遭遇了貶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好好的欣賞一下這首詩篇吧。

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依附權臣,卻擅長寫詩,一首小詩引千年共鳴

《渡漢江》

唐代: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依附權臣,卻擅長寫詩,一首小詩引千年共鳴

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應該是詩人自己的親身經歷,詩人獨自一個人客居在嶺外,與家裡音信全無,經過了冬天之後又來到了春天。然而此時的詩人距離家鄉越近心中也是越加的膽怯,從來不敢詢問從家裡那邊來過的人。在我看來這首詩主要描寫的便是詩人思鄉之親切,形象生動的刻畫了此時詩人已經很久沒有回到家鄉了,然而此時詩人即將就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了,那種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更是湧上了心頭。詩人在這首詩篇當中雖然沒有使用太過複雜的語言,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了深意十足,看來詩人對於揣摩人物的心裡活動還是非常擅長的。

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依附權臣,卻擅長寫詩,一首小詩引千年共鳴

再這首詩的前兩句當中,詩人主要敘述了自己被貶謫到嶺南的基本情況。在我們看來嶺南這種蠻荒之地,本來條件就已經十分的艱苦了,更何況此時詩人還與家人失去了音信,彼此之間更是生死未卜。詩人也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經歷了不知道多少個冬天和春天了,也是一件非常讓人傷心的事情。在我們看來詩人並沒有直接對與家人斷絕聯繫的描寫,而是分層次依次遞減,逐步為我們進行展示,這也描寫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很好的強化和加深詩人被貶謫期間的孤獨之情,自己詩人心中對於家人、家長的無限懷念之情。

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依附權臣,卻擅長寫詩,一首小詩引千年共鳴

其實在這兩句話當中,"逐"字和"復"字運用的恰到好處,這樣的描寫也是非常具有遠見的。詩人被貶謫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幾乎在生活上失去了一切精神的慰藉,在這裡彷彿就是度日如年,這種精神上的折磨往往更加難受。雖然我們看上去前連句話非常的平平無奇,並沒有什麼驚人的描寫,但是這樣樸實無華的描寫方法往往更加深得讀者們的喜愛,那種打眼一看便可以感受到的思想內容才是最引人入勝的,所以這兩句話在這首詩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只有用擁有了這個完美的背景,才是個下面兩句當中的抒情每一個字都會所根據。

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依附權臣,卻擅長寫詩,一首小詩引千年共鳴

在後面的兩句當中,主要描寫了詩人逃離途中複雜的心裡變化。"近鄉"兩個字很好的交代了詩人因為長期不與家人聯繫而不得不選擇逃離自己被貶謫的地方。詩中所謂的"請更怯",也就是說明了詩人離自己的家長越進,心中擔憂之情也是越加的濃厚,到後來簡直直接變成了一種害怕的心裡,甚至到了"不敢問來人"的尷尬境界。其實,按照人之常情來說,這兩句應該是先寫鄉情切再寫欲問人,然而在詩人的描寫之下盡然完全出乎了我們的意料。但是在我們的反覆琢磨之下,也會驚奇的發現,似乎這樣的描寫有的時候會變得給家貼切,也只有這樣的描寫才使得詩人在前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象,在我們現在看來更加的符合常理,這也是詩人高超的文采所在。

唐朝人品最差的詩人:依附權臣,卻擅長寫詩,一首小詩引千年共鳴

詩人宋之問此次被貶謫到了瀧州,我們都知道是因為他依附於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所以在武則天死後現如今的皇帝當然不會輕易的放過他,所以在我們看來詩人似乎是罪有應得的,史學界一定對宋之問較為鄙夷,認為人品太差。但是在這首詩的讀者們,卻往往可以在精神上也詩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宋詞君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詩人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時,似乎已經忘卻了所有的事情,在詩中為我們僅僅只是展現出一個長期居住在異鄉,與家人了無音信的孤獨之人,在回到家中的途中產生的一種極為特殊的思想感情。

也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心理感情,在人們的認知下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因此產生了一種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所以在詩人這種特殊的描寫之下,使得讀者很容易便會忘記詩人在真實生活中的遭遇,從而與詩人在詩中產生共鳴。我們不管詩人宋之問在生活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這樣富有文采的詩篇還是值得我們歌頌和讚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