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能及的地位,因此对皇位觊觎的人数不胜数。皇家历来重视血脉的延续和传承,后宫的众多妃嫔也导致了皇帝的子嗣众多,不过在皇位的继承方面历来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皇帝和正妻所生的长子在皇位继承上最具有正统性,皇子中的嫡长子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继承皇位。

皇位只有一个,皇子却有许多,在这种狼多肉少的情况下,许多皇子哪怕只有一丝机会,也会用尽手段去争夺。嫡长子即使有优先继承权,但一样不敢大意,因为太子在许多情况下也可能被废。

兄弟们明枪暗箭的算计,可能会把太子拉下马,太子荒唐无能不堪重用,也有可能被皇帝废掉。历史上有几位英明的皇帝,就曾废掉自己亲封的太子,这几位皇帝分别是谁?他们又是因何要废掉太子的呢?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皇子们剧照

一、汉景帝因为嫔妃一句话废掉太子

汉景帝是汉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和其父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景帝在位期间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大力发展生产,同时任用贤才整顿吏治。他的治世之才开创了一番清明盛世,不过晚年却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难。

汉景帝和正妻没有儿子,因此也就没有嫡长子,汉景帝只能把长子刘荣封为太子,不过刘荣十分倒霉,他因为自己母亲栗姬一句无脑的话,就被撤了太子身份。

刘荣的母亲栗姬和后宫许多嫔妃都发生过矛盾,利益不同发生矛盾很正常,但是栗姬心里却过不去这个坎儿,每次听到其她嫔妃在背后故意说她坏话时,都气得牙痒痒。

有一天皇帝跟她开了个玩笑,皇帝说:“如果我去世了,你可要照顾好其她姐妹和皇子。”栗姬虽然当时也感觉出皇帝是在开玩笑,但想到平时其她嫔妃经常针对自己,她还是控制不住情绪,愤懑不平的对皇帝说:“我又不是她们的母亲,干嘛要照顾她们?”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栗姬与汉景帝刘启剧照

可能在平常人看来,这句话只能说明栗姬心眼小,不过皇帝听到这句话心里却咯噔一下,汉景帝立马就生出警惕之心,如果自己某一天真的去世,栗姬定然不会善待其她嫔妃和皇子,她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吕后。到时候不仅皇室族人要血流成河,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整个朝局都动荡不安。

权衡利弊之后,汉景帝就废掉了太子刘荣,刘荣本来并未做错任何事情,却因为自己生母一句不过脑子的话,彻底与皇位无缘,说起来还是挺冤的。

不过仔细一想,这也可以理解,古代皇子之间的竞争关系远远大于亲情,除了个别对权力纷争毫无兴趣的皇子以外,绝大多数皇子从小的目标,就是坐上那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

为了这一目标他们明争暗斗,甚至不惜手足相残,皇子们毕竟都是皇帝的亲生儿子,这种争斗局面是历任皇帝都不愿见到的,汉景帝同样也是如此。由此他因为嫔妃的一句话废掉太子,看起来是小题大做,实则是为深谋远虑。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太子刘荣被废剧照

二、汉武帝怕大权旁落,于是废掉太子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贤能皇帝,他曾经通过推恩令实现了汉朝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通过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还派遣霍去病等大将打击北方匈奴,进一步使版图得到巩固。

虽然汉武帝一生功勋卓著,但他晚年在立废太子的问题上却一直犹豫不决,有人常说皇家无情,手足乃至父子相残之事时常发生,汉武帝也是因为对亲生儿子的猜忌,从而废了亲手册封的太子。

汉武帝想要废掉的太子,是他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嫡长子刘据,刘据本身居于太子之位,同时背后又有势力强大的卫、霍两家支持,按理来说,如果没做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汉武帝是不会动废除太子的念想。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太子刘据与母亲卫子夫剧照

不过汉武帝太贪恋一手打下的万里河山,他对国家的控制欲已经强烈到连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许染指的地步。当时就有人敏感察觉到汉武帝对江山的贪恋,于是他们利用这一点故意制造事端来诬陷太子。

他害怕自己大权旁落,于是就开始想办法应对各种局面,为了捍卫皇权,他把朝中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通通处死,就连太子和皇后卫子夫都没放过。

当他最后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汉武帝英明一生,最后却为了贪念权利误杀了妻儿,实在可悲可叹。由于失去了原来的太子,汉武帝在临死前只能把皇位传给年幼的刘弗陵。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下令杀了刘弗陵的母亲勾弋夫人,看来汉武帝连死后都还担心大权旁落。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汉武帝刘彻与年幼的刘弗陵剧照

三、隋文帝因偏爱二儿子,废掉太子

隋文帝杨坚一生创造了许多功绩,不仅开创隋王朝,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还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他一生中作出许多重要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个开创出如此盛世的明君,按理来说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应该有远见,可隋文帝却偏偏犯了糊涂。他竟然放着有真才实学的太子杨勇不用,而千挑万选选了一个善于表演作秀的二儿子杨广。

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把江山交到杨广手上后,杨广为了“不辜负”老父亲的一番信任,干出了不少辉煌的“业绩”。杨广曾让宫女穿开裆裤,有时一夜临幸30余位宫女。还极尽奢侈,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全国各地修建行宫。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喜欢四处游玩,而且每次都耗资巨大。

要知道他所消耗的每一笔费用,都是从百姓的身上压榨而来的。虽然杨广在历史上也留下过一些实在的成就,但若杨勇接管天下,做出的成就想必也不会少。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二儿子杨广给杨坚喂药剧照

四、唐太宗因太子发动政变,废除其储君之位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可能许多人都很熟悉,李世民也算是一代明君,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在选用人才方面不拘一格,除此之外他还注重减轻赋税,让人民积累财富,使百姓生活安乐。

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经济文化慢慢变得繁荣昌盛,不过李世民一辈子精明能干,但是到设立太子的时候他也犯了难。要知道,当初父亲立的太子李建成就是被自己亲手杀死的,李世民经历过皇子为夺权手足相残的残酷,所以他不想再看到这一幕,为了避免悲剧上演,他刚坐上皇位就确定了太子人选。

李世民封皇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一开始,李承乾还比较上进,不过时间一久后,他就越来越胡作非为不像话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不惜派人暗杀兄弟李泰。事情败露之后,李承乾就学着当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套路,不过他的计划最终完败,自己的太子之位也没能保住。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李承乾发动政变与李世民交手剧照

五、康熙皇帝因为能折腾废掉太子

康熙十三年,皇帝决定把刚出生不久的胤礽立为太子,康熙皇帝十分长寿,一工作就是60多年。也正是因此,这位太子等到花儿都快谢了也没当上皇帝。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竟被康熙两次废立。

胤礽第一次被废,主要是因为他对康熙长期霸占皇位有些不满,从而引发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两人的矛盾本来就不少,胤礽后来又去偷窥皇帝临幸过的妃嫔,康熙知道这件事后怒不可遏,回到京城后立刻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不过康熙冷静下来之后,又觉得自己处罚有些太过,就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后来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斗得头破血流,康熙实在无奈,只能再次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的太子之路实在坎坷,毕竟在太子位上一坐就是30年的皇子,真的太少了。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帝王,但却都在择太子之事上栽了跟头

图片:胤礽被废除太子位剧照

纵观历史上的这五位皇帝,他们都曾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力量。无一例外,他们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总是左右为难,甚至出现多次废立的情况。

究其原因,大慧认为只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继承人本身出了问题,他们或许不甘心长期居于太子之位,又或许受到别人的暗箭中伤,导致最终未能保住太子之位。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皇帝本身对于权力的渴望,他们对下一代继承人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当发现他们未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便产生了动摇之心。归根结底就是他们不想就此放下皇位,只想自己的命再长一点,自己在皇位上坐的再久一点。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