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的第一條混凝土馬路

文|馬惠彬


德州城的第一條混凝土馬路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有句形容德州交通的民謠:“颳風洋灰(揚灰)路,下雨水泥(水加泥)路”,“晴天兩腳土、雨天滿身泥”。該象形的比喻,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德州城的第一條混凝土馬路


唯獨那條橫穿市區東西的混凝土馬路,雖然局部已損壞,上面卻是那麼的乾淨、平整,卻很少有人誇獎它。貌似它不是德州城的馬路一樣,當有人提起這條馬路時,老德州人會顯出一種說不出來的尷尬表情。因為,它是日本人侵佔德州城時,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而修的,它是德州人的恥辱。

1937年10月,日本鬼子侵佔了德州城後,他們除了在小西門裡等地,製造了滅絕人性的慘案外,在全城瘋狂地進行燒、殺、姦淫、掠奪,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但他們深知德州城是其戰略要地,為了實現其長期霸佔中國的野心,侵略者們對古城德州進行了法西斯式的掠奪和統治。


德州城的第一條混凝土馬路


他們在運河與火車站之間的原兵工廠舊址裡做了兵營(北起德州老電廠,南至原儲運站一代),駐紮了大批軍隊;為了霸佔全中國,它們於1938年4月,開始對城東北的肖何莊飛機場進行擴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喪盡人倫、荒誕無恥、從無誠信的日本人,將1916年,美國人在德州城開辦的博濟醫院(現德州二中)強行關閉。將醫院的外籍醫務人員,作為戰俘關進了他們的集中營,霸佔了醫院裡的所有財產。將該醫院變成了他們統治魯西北和翼東南的指揮機關和特務機構。

為方便鎮壓德州城及周圍的抗日軍民,它們決定修建電燈房(老電廠)到博濟醫院,博濟醫院到飛機場的混泥土馬路。這條馬路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修的,德州人提起它時,心裡能舒服嗎?能忘記這段民族仇恨嗎?


德州城的第一條混凝土馬路


這條混泥土馬路,西起老電廠東門以北約100米處。它由此向南過了老電廠的東門約50米處向東拐,到達火車站通機務段的鐵路道口處。即現黑馬新建的作料市場東南角處,這一帶原來是日本兵營遺留的兩排破亂不堪房子,後來有居民維修後入住,發展成了現在的居民區,原稱:新機庫,本文的圖片就是在這裡拍的。該馬路由此處向南延伸,一直到黑馬商場南頭。

當它穿越舊河海子後再向東拐,在鹽店口南街和北街之間穿過,到現鐵路邊時再向南拐,與現東風西路鐵路地道橋南的斜坡路基本衝齊,它走到東風西路後,再向東穿越雙橋洞子,即現東風鐵路地道橋。

它過了“雙橋洞子”約50米後,在原南營街西口、現鐵路地道橋東,路北的臺階處向北拐,通過車站南下沿街(現自強路),即德州城最早的人民電影院(現九州商城)、遊樂場,爬上高坡到達火神廟(原車站街派出所),該路走到此處有一股斜向西北,進入原火車站小廣場處(售票處),到現在的圓門處為止,有近百米的路面。

它從火神廟前向東的一股,一直穿越商業街、太平街和柴市街後,他們拆了德州的文武閣,直到藥王廟(假山)處,該路過了藥王廟,很快就到博濟醫院(二中)了。

原來出了柴市街東口到博濟醫院,除了藥王廟和文武閣周圍很小的地域外,其他的地方均是溼地,偌大的荒原到處是蘆葦、水草等,幾乎見不到人煙,那麼的荒涼、嚇人。


德州城的第一條混凝土馬路


當該水泥路修到此處時,經常遭到破壞,白天修好了,晚上就不知叫誰給被扒了。可以說,自從德州城有了這條水泥路後,此處幾乎就沒見到過完整的路面。此路到達博濟醫院門口再向東不足百米,就是這條路的東部終點了。

德州城這條最早的混泥土路,雖然是在日本人的皮鞭和棍棒下,德州人流著血和淚修的,但其質量卻超越群雄,直到今日它已度過70餘載的歲月,殘留的那點路面,它還是那麼平整,路面上不規則的鵝卵石被水泥挾裹著,非常的漂亮和堅硬。“足以和麗江的五色石相媲美”,目前在國內像這樣的路面,可能也為數不多了。

它的質量為什麼這麼好?它不僅包含著民族的深仇大恨,還有諸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據說,這條約十華里的馬路,修了3年多的時間,直到日本鬼子投降也沒徹底修完。老德州90歲以上的老漢,沒參加修過這條路的人不多。可因為怕丟人,誰都不願意說自己給日本人修過路,故有關修這條路的故事流傳下來的很少,對它的記載也很少見。

筆者幾年前,特意請教過幾位老人,據他們說:在修馬路時,日本人對質量的要求特別嚴格,比如:路上所用的石頭都是從外地運來的鵝卵石,在使用前必須洗乾淨,石頭上不允許有一點泥土和雜質,比規定的尺寸大一點也不允許用;

沙子必須要經過篩選,裡面不允許有雜亂石頭、草或其他異物;白灰用水粉開後,要過細篩子,裡面不允許有顆粒或其他異物;三合土及混凝土攪拌前,必須用統一的容器計量,嚴格按比例執行等一系列的嚴格要求。

開始,被強迫去修路的人們都採用消極應付的辦法,不認真的給他們幹。還用喊砸夯號子的方式罵日本人(老人們說到這裡才有笑聲,他們說二鬼子聽了也只是笑笑),有的人還故意偷工減料作假等。可日本鬼子現場檢查的很嚴,只要發現有不合格的,當事人立即就會遭到皮鞭、棍棒的毒打,打耳光是經常的事。據老人們說:絕大多數人參加過修路的人都被鬼子打過,甚至有的人還被打傷致殘。

故人們就改變了對付他們的辦法,即採用了所謂“慢工出巧匠、磨洋工”的辦法來拖延工期。比如:在洗刷石頭時,他們都是一粒一粒的洗,就是石頭縫裡有點土,也要用工具把它弄出來,一筐石頭要洗倆鐘頭,有的人要洗上半天,有時一筐石子洗完後就剩下了半筐(那一半都丟到海子裡去了)等等。

誰知,人們這樣做反而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表揚,捱打的事也少了。所謂的“磨洋工”這個詞,可能就來源於此事此地吧。我們德州城有句口頭彈,當看到偷懶、耍滑,不好好幹活的人時,就說“我怎麼看你象給日本人幹活一樣哪!”可能也是來源於此時、此事吧。

就這樣修路的工人,兩個人一天篩不了一方沙子、半方白灰,砸夯的只聽見號子聲、不見夯動彈等。再加之晚上還不斷遭到破壞,故這條路工期緩慢,一直到日本鬼子投降也沒全部修完。

正是由於在施工過程中,工人們採用了“超級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這條馬路的質量卻得到了絕對的保證,致使70餘年後的今天,殘留下來的這一小部分馬路仍如此漂亮。(見圖片)

今天僥倖被留下來的這一小段路面,見證了德州七十餘年的風雨滄桑,記錄了德州人做“亡國奴”時期的悲慘歷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段歷史,努力奮鬥、頑強拼搏,儘快實現我國的復興大業。

(作於2012年2月25日;版權歸馬惠彬所有,轉載須註明出處)


德州城的第一條混凝土馬路

馬惠彬、一九四四年生於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男、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於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歷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歷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二百萬餘字。並先後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誌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了《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