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的第一条混凝土马路

文|马惠彬


德州城的第一条混凝土马路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有句形容德州交通的民谣:“刮风洋灰(扬灰)路,下雨水泥(水加泥)路”,“晴天两脚土、雨天满身泥”。该象形的比喻,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德州城的第一条混凝土马路


唯独那条横穿市区东西的混凝土马路,虽然局部已损坏,上面却是那么的干净、平整,却很少有人夸奖它。貌似它不是德州城的马路一样,当有人提起这条马路时,老德州人会显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尴尬表情。因为,它是日本人侵占德州城时,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而修的,它是德州人的耻辱。

1937年10月,日本鬼子侵占了德州城后,他们除了在小西门里等地,制造了灭绝人性的惨案外,在全城疯狂地进行烧、杀、奸淫、掠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但他们深知德州城是其战略要地,为了实现其长期霸占中国的野心,侵略者们对古城德州进行了法西斯式的掠夺和统治。


德州城的第一条混凝土马路


他们在运河与火车站之间的原兵工厂旧址里做了兵营(北起德州老电厂,南至原储运站一代),驻扎了大批军队;为了霸占全中国,它们于1938年4月,开始对城东北的肖何庄飞机场进行扩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丧尽人伦、荒诞无耻、从无诚信的日本人,将1916年,美国人在德州城开办的博济医院(现德州二中)强行关闭。将医院的外籍医务人员,作为战俘关进了他们的集中营,霸占了医院里的所有财产。将该医院变成了他们统治鲁西北和翼东南的指挥机关和特务机构。

为方便镇压德州城及周围的抗日军民,它们决定修建电灯房(老电厂)到博济医院,博济医院到飞机场的混泥土马路。这条马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修的,德州人提起它时,心里能舒服吗?能忘记这段民族仇恨吗?


德州城的第一条混凝土马路


这条混泥土马路,西起老电厂东门以北约100米处。它由此向南过了老电厂的东门约50米处向东拐,到达火车站通机务段的铁路道口处。即现黑马新建的作料市场东南角处,这一带原来是日本兵营遗留的两排破乱不堪房子,后来有居民维修后入住,发展成了现在的居民区,原称:新机库,本文的图片就是在这里拍的。该马路由此处向南延伸,一直到黑马商场南头。

当它穿越旧河海子后再向东拐,在盐店口南街和北街之间穿过,到现铁路边时再向南拐,与现东风西路铁路地道桥南的斜坡路基本冲齐,它走到东风西路后,再向东穿越双桥洞子,即现东风铁路地道桥。

它过了“双桥洞子”约50米后,在原南营街西口、现铁路地道桥东,路北的台阶处向北拐,通过车站南下沿街(现自强路),即德州城最早的人民电影院(现九州商城)、游乐场,爬上高坡到达火神庙(原车站街派出所),该路走到此处有一股斜向西北,进入原火车站小广场处(售票处),到现在的圆门处为止,有近百米的路面。

它从火神庙前向东的一股,一直穿越商业街、太平街和柴市街后,他们拆了德州的文武阁,直到药王庙(假山)处,该路过了药王庙,很快就到博济医院(二中)了。

原来出了柴市街东口到博济医院,除了药王庙和文武阁周围很小的地域外,其他的地方均是湿地,偌大的荒原到处是芦苇、水草等,几乎见不到人烟,那么的荒凉、吓人。


德州城的第一条混凝土马路


当该水泥路修到此处时,经常遭到破坏,白天修好了,晚上就不知叫谁给被扒了。可以说,自从德州城有了这条水泥路后,此处几乎就没见到过完整的路面。此路到达博济医院门口再向东不足百米,就是这条路的东部终点了。

德州城这条最早的混泥土路,虽然是在日本人的皮鞭和棍棒下,德州人流着血和泪修的,但其质量却超越群雄,直到今日它已度过70余载的岁月,残留的那点路面,它还是那么平整,路面上不规则的鹅卵石被水泥挟裹着,非常的漂亮和坚硬。“足以和丽江的五色石相媲美”,目前在国内像这样的路面,可能也为数不多了。

它的质量为什么这么好?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深仇大恨,还有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据说,这条约十华里的马路,修了3年多的时间,直到日本鬼子投降也没彻底修完。老德州90岁以上的老汉,没参加修过这条路的人不多。可因为怕丢人,谁都不愿意说自己给日本人修过路,故有关修这条路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少,对它的记载也很少见。

笔者几年前,特意请教过几位老人,据他们说:在修马路时,日本人对质量的要求特别严格,比如:路上所用的石头都是从外地运来的鹅卵石,在使用前必须洗干净,石头上不允许有一点泥土和杂质,比规定的尺寸大一点也不允许用;

沙子必须要经过筛选,里面不允许有杂乱石头、草或其他异物;白灰用水粉开后,要过细筛子,里面不允许有颗粒或其他异物;三合土及混凝土搅拌前,必须用统一的容器计量,严格按比例执行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

开始,被强迫去修路的人们都采用消极应付的办法,不认真的给他们干。还用喊砸夯号子的方式骂日本人(老人们说到这里才有笑声,他们说二鬼子听了也只是笑笑),有的人还故意偷工减料作假等。可日本鬼子现场检查的很严,只要发现有不合格的,当事人立即就会遭到皮鞭、棍棒的毒打,打耳光是经常的事。据老人们说:绝大多数人参加过修路的人都被鬼子打过,甚至有的人还被打伤致残。

故人们就改变了对付他们的办法,即采用了所谓“慢工出巧匠、磨洋工”的办法来拖延工期。比如:在洗刷石头时,他们都是一粒一粒的洗,就是石头缝里有点土,也要用工具把它弄出来,一筐石头要洗俩钟头,有的人要洗上半天,有时一筐石子洗完后就剩下了半筐(那一半都丢到海子里去了)等等。

谁知,人们这样做反而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表扬,挨打的事也少了。所谓的“磨洋工”这个词,可能就来源于此事此地吧。我们德州城有句口头弹,当看到偷懒、耍滑,不好好干活的人时,就说“我怎么看你象给日本人干活一样哪!”可能也是来源于此时、此事吧。

就这样修路的工人,两个人一天筛不了一方沙子、半方白灰,砸夯的只听见号子声、不见夯动弹等。再加之晚上还不断遭到破坏,故这条路工期缓慢,一直到日本鬼子投降也没全部修完。

正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工人们采用了“超级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这条马路的质量却得到了绝对的保证,致使70余年后的今天,残留下来的这一小部分马路仍如此漂亮。(见图片)

今天侥幸被留下来的这一小段路面,见证了德州七十余年的风雨沧桑,记录了德州人做“亡国奴”时期的悲惨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尽快实现我国的复兴大业。

(作于2012年2月25日;版权归马惠彬所有,转载须注明出处)


德州城的第一条混凝土马路

马惠彬、一九四四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男、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二百万余字。并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了《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