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謠言(下)

《三國演義》中的謠傳(下)

三,諸葛亮

我個人很喜歡諸葛亮這個人,我認為他近乎完人。諸葛亮作為託孤之臣,手握重權,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如此,他死後沒有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子孫。

但演義中過於神話諸葛亮,近代文豪魯迅曾這樣評價。

“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的確,演義中過於誇大了諸葛亮的智謀。不得否認的是,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而非一流的軍事家。縱觀諸葛亮一生的戰績,不能說他很傑出。

《三國志》中評價。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連年北伐,卻一直沒有成功,因為戰場中的用兵策略,臨機應變,不是他的強項)

1,火燒博望坡,借東風。

我之前也說了,諸葛亮在劉備死前一直負責後勤。火燒博望坡並非諸葛亮的手筆,而是出自劉備之手。

借東風就更是妄談。

2,錦囊妙計,三氣周瑜,草船借箭。

我在周瑜篇已經提到了,這是沒有的事,劉備和孫尚香的婚姻是政治聯姻。

草船借箭也是虛構的,原型是孫權,且孫權也不是為了借箭,是孫權獨自乘舟要去探查曹營,曹操放箭,船隻一邊射滿了箭,船體傾斜,孫權靈機一動,令船調頭,另一側也射滿箭,船隻平穩的回去了。

曹操後來知道這人正是江東領袖,看到了孫權勇敢,智慧的一面,感嘆道。

“生子當如孫仲謀”

3,七擒七縱,空城計,秋風五丈原。

平蠻中戰爭時,諸葛亮七擒七縱,降服了孟獲。但這是孤證。《三國志》及《漢晉春秋》都未曾記載。

有人說在一些雜史中提到過七擒七縱,但學史講究孤證不立,群證不疑。且這件事情從邏輯上講不通,所以現在學史的人幾乎沒人信這件事情發生過。

空城計也是假,在《三國志》中寫到了文聘使空營計,但這也只是普通的疑計而已。

其實我當初看電視劇時就很疑惑,孫子兵法講。

“十倍圍之,五倍攻之,倍則分之”

既然司馬懿害怕有詐,你不進去就好了,你兵那麼多,你跑什麼?圍起來不行嗎?

秋風五丈原是一代英雄的落幕,但演義中又給他增加了玄幻色彩,譬如七星燈續命,遺計殺魏延。

七星燈續命不用說了,神話色彩過於濃厚。

魏延怎麼死的?魏延是主張北伐的重要將領,他為人多謀,激進,與諸葛亮沉穩的性格截然不同。他常把自己比作韓信,他認為蜀漢與曹魏實力相差懸殊,想要戰勝曹魏不能一昧穩紮穩打,要兵行險招,出奇制勝,所以有了著名的。

“子午谷奇謀”

我個人認為,結合後面的歷史來看,子午谷奇謀是可行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諸葛亮錯了,諸葛亮一生謹慎,他身負復興漢室的重責,又有劉備的囑託,他不敢賭也屬正常,子午谷奇謀中賭的成分很高。

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起了爭執,後來魏延被殺。

四,劉備。

《三國志》中對劉備的評價是很高的。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

但有人說劉備並不仁義,他是梟雄。

我認為不對,劉備在我眼中是英雄。

不管如何看待劉備的一生,他做皇帝之前,心繫漢室,做皇帝之後,愛民如子。有人說曹操對他很好,他卻殺了車胄,反了曹操。

但我認為,曹操的確對劉備不錯,但劉備是漢室宗親,這點不可置疑,皇室一般都有族譜,即使是很旁支,也有佐證。

劉備是要“匡扶漢室”,而曹操是“奉天子以討不臣”,他們的志向有區別,如何能在一起呢?

有人說劉備曾經離間周瑜和孫權,因為劉備對張昭說。

“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故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文武全才,是萬人之中的英傑,他的氣度還狠大,恐怕不能一直做臣子)

但我認為這句話就算真的是離間,又能說明什麼呢?

三國演義中的謠言(下)

有人說他長阪拋妻棄子。

但政治家怎麼用兒女私情去衡量呢?唐太宗殺兄逼父,我們不也把他當作千古仁君嗎?

總體來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在我看來,雖有過於放大劉備仁厚的形象,但並沒有改變人物特徵。

劉備的確是仁厚之君。

五,馬超。

這個人我想重點講,因為《三國演義》中對馬超過於美化了,甚至有點改變了人物特性。

其實並無五虎上將一說,這一說法是延伸陳壽的《三國志》。

因為陳壽把“關張馬黃趙”放到一個傳記中寫,所以後人才稱五人為‘五虎上將’,並不是在蜀漢時封的。

而這五人中,關羽張飛趙雲是最早跟隨劉備的,黃忠在定軍山斬了曹操手下上將軍夏侯淵,有巨大功績。

但你看馬超的生平,他幾乎沒什麼功勞。

他投奔劉備後,立了第一功,劉備圍困劉璋,城中糧草還能堅持一年,馬超以自己的威望勸劉璋投降了。

之後馬超就沒有什麼功勞了,到下辯之戰時,張飛,馬超二人被初出茅廬的曹休打敗。至此,馬超基本沒打過仗。

馬超不僅在軍事上建樹很低,他的為人特別差。

馬超的父親馬騰和韓遂,本來是結拜兄弟,但後來反目成仇,互相征伐,曹操欲調停二人的仇恨,但因韓遂實力較強,馬騰無奈進京做官,帶領全家老小去曹操手下做人質,留馬超一人帶領軍隊。

而此時的馬超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居然和他父親的仇人韓遂聯合起來,聚眾十餘萬,欲進潼關打曹操。這個韓遂可不光是他父親的仇人,還是殺馬超母親的人。

而此時馬超的父親馬騰,和他全族二百餘口都在曹操手中。可想而知這些人都死在了曹操的刀下。

雖然他們死於曹操,可他們為什麼死?馬騰知道他打不過韓遂,也鬥不贏曹操,不得已而進京做官,帶全族人做人質,把軍隊交給馬超,而馬超卻全然不顧他父親和全族人的安危,和殺母仇人聯合。

《三國演義》中說他打得曹操“割須棄袍”。

三國演義中的謠言(下)

而事實是,根本沒有什麼“割須棄袍”,曹操親率大軍西征,用離間計破馬超,後來馬超率軍逃奔涼州,馬超在當地很有威望,各郡投降,後因部將叛變,馬超率軍攻城不下,回去又被埋伏,走投無路投奔張魯,後又投奔劉備。

晚年馬超有個摯友叫彭漾,兩人談心時,馬超對他說你很有才華,可比孔明,怎麼現在這麼慘,這句話充滿了挑事的語氣。

彭漾說。

“老革荒悖,可複道邪”

(他們年紀大了,我跟他們講不清楚道理)

又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

(兩種解釋。第一種,你負責打仗,我負責後勤,這個天下就是我們倆的。第二種,你主軍事,我主政事,匡扶漢室不在話下)

而馬超直接告彭漾謀反。

晚年的馬超很孤獨,他沒有朋友,因為沒人敢跟他交心,他沒有親人,因為他的親人都因他而死。

他死前上奏劉備,向劉備舉薦了他弟弟馬岱,他心中早已磨滅的親情終於在最後一刻再次發芽,但為時已晚。

他的一生註定是要被後人詬病的。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演義中的謠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