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賽三個月“零感染”,NBA防疫只做了一件事:尊重科學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宇 實習生 張嘉樂

複賽三個月“零感染”,NBA防疫只做了一件事:尊重科學

出現在公眾場合的詹姆斯一直戴著口罩。

這是NBA歷史上最特別的一個賽季。

奧蘭多的迪士尼世界,在過去近三個月時間裡,變成了一個被全世界稱為“NBA泡泡”的地方——這裡沒有球迷,沒有觀眾,只有工作人員、教練、球員和少許家屬,以及日復一日、各式各樣的病毒檢測……

“這個‘泡泡’太不可思議了,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這是詹姆斯在捧起總決賽FMVP獎盃時的一番感慨,“NBA管理層和球員工會做到了,我們聚集在一起,安全地完成了一個艱難的賽季。”

的確,從最開始被質疑“要錢不要命”,到球員剛進入“泡泡”的各種違規行為,再到家屬從全美各地進入“泡泡”的潛在威脅,NBA聯盟在複賽期間遇到了太多障礙和挑戰。

但幸運的是,從複賽開始到湖人贏下隊史第17座總冠軍獎盃,“泡泡”裡一直保持著“零感染”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NBA利用精細而嚴格的高科技管理手段,加上新型檢測手段的使用,成為了北美各大職業體育聯盟,甚至是全美各行各業的榜樣。

複賽三個月“零感染”,NBA防疫只做了一件事:尊重科學

NBA在迪士尼的“泡泡”中打完了本賽季。

從質疑到“零確診”,精細科學是關鍵

回想三個月前,當第一批球員和球隊工作人員抵達奧蘭多時,絕大多數人的內心是矛盾的——賽季停擺了很長時間,人人都渴望重新回到賽場,但對於“泡泡”的一無所知,又讓大家心生猶豫。

“要錢不要命,奧蘭多我們來了!”76人核心球員恩比德在進入“泡泡”後留在社交網絡上的這段話,是300多名球員的真實心聲。

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對於“泡泡”的吐槽——剛剛代表湖人贏下總冠軍的隆多,在剛到奧蘭多時,直接把迪士尼的住宿條件比作了“汽車酒店”。

而另一位冠軍成員JR·史密斯更加直接,他化身“直播網紅”,用鏡頭記錄下了迪士尼複賽的景象——房間只有兩個枕頭,沒有被子,隔離時發放的零食口味不好……

除了對於住宿和伙食的不滿,球員的自我管控能力也隨時可能戳破這個“泡泡”——

先有國王隊的霍姆斯因為取外賣“義無反顧”地走出了封閉區;後有巴西球員布魯諾·卡波克洛被發現私自離開“泡泡”;而到了季後賽,豪斯居然頂風作案,把女伴帶進園區……

複賽三個月“零感染”,NBA防疫只做了一件事:尊重科學

三個月,NBA做到了“零感染”。

相比之下,雖然NBA聯盟時不時從“泡泡”裡傳出一些危險消息,但卻連續數週都保持著“零確診”和“零疑似”的穩定狀況。

“我們不能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這是一位NBA官員在接受ESPN採訪時說的話,他的信心正是來自於NBA精細而準確的防疫管理。

據ESPN報道,每天早上,隔離園區的每個人都需要登錄名為“NBA MyHealth”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在那裡通過健康問卷反饋自己的身體情況,包括頭痛、肌肉痠痛、喉嚨痛等。

然後,他們必須使用一款叫“Kinsa”的智能溫度計測量體溫,用“Masimo MightySat”脈搏血氧儀測量血氧水平,然後將數據傳輸到NBA統一管理的應用程序中。

如果有人的體溫達到了38℃或更高,或者他們感到“味覺喪失”或“嗅覺喪失”,又或者他們的血氧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下降趨勢,那麼園區裡的醫療官員就會接到警報,提醒他們繼續追蹤此人。

此外,在整個“泡泡”裡有25個健康檢查點,每個人都需要監測點刷過“迪士尼魔法手環”才能進入下個區域。

“園區裡每隔5米左右就有洗手液可用,每個路口都有額外的口罩還有清潔溼巾。”一位健康官員向ESPN記者描述了園區的情況,“每一個道路的拐角都有安保人員”。

複賽三個月“零感染”,NBA防疫只做了一件事:尊重科學

NBA實行了嚴格的出入管控。

“泡泡”成功的三個原則

從籌備到複賽開始,再到季後賽允許親友家屬進入園區,最後是總決賽的順利落幕,NBA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人力成本,為的就是賽季能夠不受到疫情的影響。

如今,當他們真真切切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在“泡泡”中和所有球員經歷了近三個月隔離的ESPN記者,總結了NBA防疫之所以能夠在美國疫情氾濫的情況下取得成功的三個重要原因。

首先,NBA的管理層和防疫負責人始終堅持聽取防疫專家的意見,並且一直保持著溝通。

在過去的數十年時間裡,NBA不僅持續投入資金支持應用於競技運動表現的科學研究,而且在不斷擴展著研究領域,其中就包括運動醫學。

如今,這些投入得到了回報,他們能夠迅速建立起一套高科技的防疫機制,其中不少科技產品的應用,就是來自這些他們信賴的科學家和醫學專家們。

其次,NBA一直主動參與科技和醫學研究,並且樂於分享數據。

根據ESPN在採訪中得到的信息,NBA一直對外公開球員參與研究的各項身體數據,不僅如此,包括疫情期間的新冠監測數據,他們也都免費提供給相關的研究機構。

這也幫助了公共醫學和科學界能夠利用這些數據進行質量評估和判斷,在幫助防疫研究的同時,NBA也能隨時得到醫學專家的反饋,幫助他們對防疫管理進行調整。

複賽三個月“零感染”,NBA防疫只做了一件事:尊重科學

最後,NBA將自己防疫的目標定為“遠大於籃球”——NBA的管理層在疫情期間決定自願成為防疫前沿技術的實踐者。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今年8月發佈了一項緊急授權,允許公眾使用由耶魯大學開發,並由NBA和NBA球員工會資助的唾液測試。

到了9月份,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就發佈了一篇題為《SalivaDirect:一個簡化靈活的增強SARS-CoV-2檢測能力》的研究報告。報告中,耶魯大學的內森·格魯博教授通過數以千計的數據證明了一種名為SalivaDirect的新檢測方法是有效的,並且能夠減少目前美國檢測方法相關的鉅額成本,並且簡化目前檢測方法的複雜性,最終緩解生產現有檢測方法的供應鏈短缺。

而這份報告中的大量數據,正是來源於NBA球員們日復一日的各種新型檢測嘗試。

“我們希望確保每個人都能從科學中受益。”明尼蘇達森林狼的技術副總裁同時也是NBA體育科學委員會成員的羅比·西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NBA願意開放檢測信息並且參與到前沿實驗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籃球能夠為社會做更大貢獻。

而當這個賽季湖人最終贏下NBA總冠軍,整個聯盟所作出的努力也看到了結果——這項SalivaDirect技術已經被NBA以外的數百家機構使用,它正在幫助學校、小企業和那些難以負擔高額費用的組織進行大範圍的新冠肺炎病毒檢測。

“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不會因為‘泡泡’的成功而消失。”正如羅比·西卡所說,雖然賽季結束,NBA還會做更多努力和嘗試。

“未來還會有更多挑戰,而我們希望籃球的意義能夠遠大於比賽本身。”

責任編輯:騰飛

校對:徐亦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