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信於人追悔莫及,他為了革新變法英勇就義

說起譚嗣同這位清末著名的維新志士,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為了戊戌變法而流血,他的英雄故事也永遠會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印記。戊戌變法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在這期間,譚嗣同同康有為、梁啟超等領導了"

公車上書"運動,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戊戌變法運動。

輕信於人追悔莫及,他為了革新變法英勇就義

戊戌變法的失敗

在變法開始的第四天守舊派就開始插手,6月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緒帝連下三道諭旨,首先,革除支持變法的翁同穌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職務,以削弱帝黨勢力;其次,規定凡新任職的二品以上文武大臣,必須向皇太后謝恩,以控制用人大權;第三,任命榮祿署理直隸總督,統率北洋三軍,控制了京津兵權。同時,慈禧太后又廣派親信,加強了頤和園與北京內外的警戒,密切監視光緒帝和維新派的活動。頑固派掌握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整套官僚機構,控制著軍隊;即使在百日維新期間,他們仍然控制著車機處和六部,掌握著除陳寶箴以外的各省督撫,有著強大的社會基礎。

輕信於人追悔莫及,他為了革新變法英勇就義

戊戌變法中圖強的維新派撼動了惹禧太后和榮祿等保守勢力的統治利益。於是,宮中後黨密謀政變,企圖囚禁或者廢除光緒。得到消息的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9月18日夜,譚嗣同前往法華寺爭取有著"維新思想"的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兩面三刀的袁世凱旋即向榮祿告密。後黨提前政變,軟禁了光緒帝,戊戌變法於此失敗。隨即而來的,是對維新派的大肆逮捕和屠殺。就是在這樣一場大迫害中,譚嗣同等維新派六人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

其失敗是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王朝在中國的統治,由於戊戌變法前缺乏政權基礎,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軟弱性同時存在,由於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勢力懸殊過大,由於資產階級缺乏群眾基礎,由於袁世凱的出賣等等。

輕信於人追悔莫及,他為了革新變法英勇就義

袁世凱告密出賣維新派

在戊戌政變發動以前,譚嗣同曾經密訪袁世凱,請他在閱兵時救光緒帝出險,誅戮後黨,恢復帝權。袁世凱許諾,正色厲聲說:"我殺榮祿就好比殺一條狗。"譚嗣同信以為真,就放心離開了。但袁世凱在騙走譚嗣同後反覆籌思,如痴如病。感到光緒皇帝沒有實權,改良派也是書生空談,慈禧太后卻是柄政多年,根深蒂固。投靠光緒,自身不保;投靠慈禧,高位易得。就在二十日上午請訓後,立即乘車迴天津,向榮祿告密,出賣改良派。當晚,榮祿入京,向慈禧告變。次日,慈禧重新臨朝,把光緒皇帝幽於瀛臺。維新運動就像曇花一現。一百零三天的新政也宣告終結。

輕信於人追悔莫及,他為了革新變法英勇就義

促成戊戌政變的導火線

第一件事是"禮部堂官的黜涉"。"這是光緒帝從來不敢做的一次非常之舉,不能不使得一般舊官僚痛感切膚,第二件事是"顧問官的決意設置"。"光緒帝在維新派的策動之下,七月ニ十七日決定開懋勤殿,設顧問官,與皇帝平起平坐,共同商討國政。"第三件事就是"對袁世凱的輕信"。"康譚等於八月初在痛哭流涕中讀了這三件詔書以後,經過度密商,乃決定擇取非常手段,由嗣同親往說服袁世凱,要他回京殺榮祿,以一部兵力軟禁慈禧太后。但在袁世凱看來維新派已成守舊分子的眾矢之的,光緒帝處境孤立;太后緊握政權三十年以上,潛力猶在;他如袒帝,必將自身不保;祖太后,他的政治地位,即不難代替李鴻章、榮祿而起,袁世凱怎麼會把維新派看成他的朋友呢?

對譚嗣同的看法

譚嗣同的輕信,不僅斷送了自己,也斷送了中國革新和進步的機會。天下有很多人做夢都想當英雄,可是英雄要是真的特別好當,就彰顯不出他的與眾不同了。在很多人的眼中,英雄就是要視死如歸的,視金錢如糞土的,可真到了面對死亡的時候,每個人的選擇卻是截然不同的。期間,譚嗣同明明可以逃跑卻非得自己爭著上斷頭臺,他的志氣被我們後世廣為傳頌。

輕信於人追悔莫及,他為了革新變法英勇就義

譚嗣同說自己快哉快哉,我覺得他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犯了一個非常難以自我原諒的錯誤,與其這樣悔恨一輩子,還不如死了舒服吧,入頭落地不過是碗大一個疤,倘若真能下到陰間看見自己曾經一起奮鬥過的戰友們,那就一一給大家賠不是吧。倘若不能,反正我譚嗣同也要證明自己不是什麼貪生怕死之徒,即便後世的人不追討我的債,這個債我自己也得還上才行。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讀書人講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威威,士可殺不可辱的道理。

在我看來,譚嗣同說是總要有人為革命流血,事實上心裡早就是一種不想活的狀態了。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假如去找袁世凱的不是他譚嗣同,估計他逃跑的可能性會大很多。因為他心裡不會有太多顧慮,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本來就不是我把那活神仙請來的,事兒不是我惹的,我為了革命事業著想,需要後面繼續工作,所以跑出去是很正常的事兒。但是,這事兒是他譚嗣同先想起來的,袁世凱也是他找的,他這時候走了的話恐怕後世對他的評價就不是這麼多正面回應了吧。人是你找的,你們談什麼誰知道呢?你這麼跑了,外人會怎麼看你譚嗣同呢?勾結袁世凱,居殺仁人志士,然後自己還在內部荀活,以圖將後續逃亡人等抓捕歸案?這一去ー留間,看似是個小問題,但在這個歷史人物面前,卻真的是一個當英雄還是當奸人的選擇。因此,當我們回眸譚同臨刑前的那句"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詞,是不是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呢?

不管怎麼說,他為了改變這個迂腐的社會留下了他的鮮血,不管這中間有多少秘密,中間有多少不甘,這些似乎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譚嗣同永遠把自己的美名留在了青史!

參考文獻:

《清史》《中國近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