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編導要多一點文化素養

動畫片編導要多一點文化素養

  學齡前兒童動畫片主要指面向6歲以下的兒童創作的動畫片,因其目標群體是低齡兒童,也被稱為低幼動畫。很多國家對動畫片有分級標準,不同類型的動畫片面向指定的年齡群體,而國產動畫片尚無統一標準。年齡界定不明確,動畫市場常呈現出國產動畫低幼化,低幼動畫簡單化的態勢。從某種角度講,真正適合學齡前兒童觀看的動畫片仍存在缺口。

  客觀地說,近幾年國產動畫的製作水準相比以前有了不小提高。不過相比日本動漫和迪斯尼、皮克斯的好萊塢動畫,國產動畫實在過於“低幼化”,不是技術水平的問題,而是內容過於幼稚,故事性弱、創意缺乏,教育性生硬,娛樂效果差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改變。

  國產動畫片跟日美動畫片之間的差距連小孩子都能看得出來,不信咱可以讓小孩子投票。如果開放引進境外動畫片,我就替國產動畫片擔心了。據說也有國產動畫片走出國門,不知道贏得多少票房,是否足以讓國產動畫片生出一點跟日美比肩的底氣?有人曾經說,經典動畫片並不把兒童當傻瓜,童年並不完全等於幼稚和無知,兒童也有人情人性,有複雜的觀影方式和一定的心理承受力。成年人以為裝瘋賣傻就能取悅兒童,卻不想自己成了笑話。現在每年國產動畫片產量巨大卻流傳不遠,大多犯了把動畫片拍得太幼稚的毛病。我很贊同這一觀點。

  就我個人的觀感而言,國產動畫片無論故事本身還是畫面質量以及音樂等方面都嚴重缺乏美感。這讓我不能不懷疑,國產動畫片的編導們的文化素養究竟有多高?

  國產動畫片編導的思維似乎一直停留在動畫片就是給小孩子看的這一階段,而且還習慣地站在成人的立場高高在上地給孩子上課,總以為孩子們看一部動畫片就得受一次深刻的教育,結果只有幼兒園的小朋友願意看。顯然,編導們在構思故事的時候就已經準備讓孩子們吸取一點什麼教訓了,即便想通過故事鼓勵孩子們探索,也都是像課堂上老師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標準答案一樣,一定要有一個範例。從故事中很難看出屬於編導獨立的個人思想,也許有人會說,很多故事不是某一個人想出來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日美很多動畫片編劇也不是一個人,為啥人家的故事裡就有獨立思想的印痕?這不僅需要編導的文學素養和想象力,也需要編導擁有獨立的個人思想。有思想的編導才能構思出有內涵的故事。

  國產動畫片的畫面普遍缺乏美感,比如角色形象設計就相當呆滯而不夠可愛,遠不如迪斯尼的一隻小老鼠逗人,根本就不能讓人一看就喜歡,這與技術可能有關,恐怕也受編導的美學修養影響。很多國產動畫片畫面不流暢,場景設計、背景畫面難以給觀眾賞心悅目的感受,沒有哪個背景畫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叫人覺得鏡頭有點凌亂。如果是一個有較高美學品味的編導,哪能弄出那樣晃得人眼痠而毫無章法的畫面?

  國產動畫片的音樂也夠糟了,緊跟情節的配樂而缺乏整體的連貫性也許不算大問題,但要命的是千“片”一“律”,有節奏沒旋律,就沒打算給人留點印象,觀眾無從感受動畫片中的音樂之美。某國產動畫片還曾經聲稱要打造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動畫片,可配樂用還全都是西洋樂器。我猜測,編導可能就沒把音樂當回事,對音樂的認識大概有點膚淺,隨便找個流行音樂創作者來糊弄小朋友。或者也可以說,編導的音樂素養可能也就是流行的電子音樂薰陶出來的,對傳統器樂恐怕不怎麼感興趣,聽中國民族器樂演奏的機會也許更少。有時我想,如果哪位編導能把中國傳統器樂演奏的音樂融進動畫片,甚至以傳統戲曲音樂為素材創作動畫片音樂,又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只怕編導們根本就懶得去聽傳統戲曲,也無心給動畫片配上民族音樂。

  如果不是陪孩子,有幾個成人會去看國產動畫片?某些編導對這一問題也有反思,然而只是就事論事,一味強調市場因素,發誓一定要開拓動畫片的大市場,我稱之為“靈魂商業化”。他們忽視了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就沒想過自己應該好好地多讀幾本書,還要提高自己的音樂以及美術欣賞水平,要多點人文意識。

  我們的孩子天天浸潤在那樣的動漫文化中,又如何被潛移默化地薰陶出文化素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