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 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傾斜

7月2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補短板擴內需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確定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措施,促進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

會議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是內需最大潛力所在和“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穩住經濟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點,加強城市短板領域建設,圍繞農民進城就業安家需求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水平。


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 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傾斜


要針對防疫和防汛防災減災中暴露出的問題,著力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相關設施建設,提高城市預防和應對重大疫病的綜合能力。科學規劃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庫、排水管網等防洪排澇設施,加強颱風、地震、火災等各種災害防禦能力建設。

同時,著眼滿足群眾改善生活品質需求,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加大環保設施、社區公共服務、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車場等薄弱環節建設,提高城市發展質量。針對大量農民到縣城居住發展的需求,加大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完善縣城交通、垃圾汙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建設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提高縣城承載能力。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農業產業商會新鄉村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孫文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推動環境改造生態治理,是改善城鎮空間的重要內容。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不斷推進與發展,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改變,特別是疫情以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在資金投入方面,李克強強調,要引導促進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公益性項目財政資金保障機制,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對有一定收益、確需建設的公共設施項目予以傾斜。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建立公用事業項目合理回報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積極引導開發性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大中長期信貸支持。各地要加強項目儲備和開發,逐步解決城市發展歷史欠賬。堅決防止搞脫離實際的形象工程。

事實上,在國家發改委7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就已透露要強化有效精準投資。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抗疫特別國債等的撬動和牽引作用,優化投資方向,推進新型城鎮化在內的“兩新一重”建設。

2020年全國安排新增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4%。截至7月14日,全國各地發行新增專項債券2.24萬億元,佔提前下達額度的98%,規模同比增長58%。

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今年在2019年基礎上,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較去年增加一倍。

“經濟的流動要加快,一個是通過城市更新如舊小區改造,另外是要將城鎮化建設提到一個高度。這次地方債務向公共設施項目傾斜,之前國家對地方債務控制比較嚴格,而此次會議明確支持公共設施項目,說明它們是國家拉動經濟內需的重要方式,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孫文華說,“未來,中國結合鄉村振興,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會有新一輪的經濟發展。”

孫文華認為,在資金方面,需要探索出一些新的盈利模式,讓多元化投資成為一種可能。“社會化投入多元方式應該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不拘泥於某個方面。”他說。

此外,在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措施方面,會議指出,今年就業形勢嚴峻,靈活就業規模大、空間大,是穩就業的重要途徑。要壓實地方特別是市和區縣政府責任,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對靈活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引導勞動者合理有序經營。

李克強強調,支持非全日制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2年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從事非全日制等工作的,按規定給予社保補貼。

加強就業公共服務。適應企業靈活用工需要,發展零工市場。維護靈活就業人員薪酬、職業安全等權益,嚴禁拖欠勞動者工資。研究制定平臺就業勞動保障政策。


(來源:北京商報)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email protected]進行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