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300米的嶽麓山,不高不奇不秀麗,還能成為5A景區?

文 / 葫娃

圖 / 網絡

說起嶽麓山,這座海拔300.8米的小山峰,委實不夠高聳,但作為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它又豈會浪得虛名?

“一座嶽麓山,半部近代史”,山中長眠眾多英烈先驅,國葬蔡鍔、黃興,人傑地靈自不必多言,其山上名勝古蹟眾多,人文底蘊更非尋常山脈可比。

有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有名寺——1700餘年的麓山寺;有名觀——道教72福地的雲麓宮;還有中國四大名亭之一——愛晚亭;三絕碑——禹王碑;五輪塔——大陸唯一一座佛教密宗塔。

因南朝宋時《南嶽記》中“南嶽周圍八百里,回燕為首,嶽麓為足”而得名嶽麓山,是湖湘文化的圖騰和地標。

憑什麼300米的嶽麓山,不高不奇不秀麗,還能成為5A景區?

嶽麓書院

每一個轉角都是古蹟

嶽麓山固然有其獨特的自然景觀,但令其蜚聲海內外的,還是其深厚的人文底蘊。所以遊覽嶽麓山,一定要做足功課,瞭解其文化背景、歷史沿襲才會對其深有感觸。

嶽麓書院、麓山寺、雲麓宮、愛晚亭、白鶴泉、二南石刻,如果只做一般景點來看,這些建築本無甚出彩,甚至會有人覺得它們其貌不揚,“這有什麼好看的?”但是仔細瞭解它們的前世今生,你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讚歎。

嶽麓山最為天下聞名的應當是“千年學府、道南正脈”的嶽麓書院,儘管它七建七毀,仍然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就如餘秋雨先生所評價:“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的差不多了?”

也許你買了門票就跨入書院,卻不曾留意,門口一對鼓形上馬石都是非常珍貴的文物。

也許你知曉嶽麓山上有黃興墓、蔡鍔墓等名人墓冢,但可能不知道山上還有辛亥英烈墓、北伐名將墓、長沙抗戰紀念遺址、民國文化名人墓……影響大半個中國的三湘忠烈,俱魂歸嶽麓。

即便在嶽麓山上一條不足1米高的溝壕也是當年長沙會戰留下的艱苦抗日遺蹟。

一棵銀杏樹、一道溝壑、一個小山洞、一塊青石板,也許你腳步匆匆跨過、一眼帶過的地方,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可謂是嶽麓山的每一個轉角都是古蹟。

憑什麼300米的嶽麓山,不高不奇不秀麗,還能成為5A景區?

愛晚亭

湖湘傲氣彰顯其中

其實我一直覺得湘人有股狂勁,就像長沙人經常說的“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尤其是在晚清時期,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湘系將領權傾天下,成為國之重臣,將這股狂妄勁兒發揮至極致。

湖南人硬氣,即便是書生也帶著三分狂傲和七分硬氣。嶽麓書院殿宇門聯眾多,書院門前一幅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最為知名,而我個人最喜歡清末名士王闓運撰書的一幅對聯:

吾道南來,原是鐮溪一脈;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相傳此聯是王闓運到江浙一帶講學時所作。當時王闓運到江浙去講學,江浙自古才人輩出,當地文人恃才傲物、向來自負。王闓運受當地人輕慢,便在談笑間隨手寫出這麼一對聯,瞬間令這些才子們折服。

一揮而就的對聯中所蘊含的傲氣、硬氣和底氣,你品,你細品。有人曾評價其“睥睨天下,氣勢磅礴,把湖湘文化的強勢寫得既酣暢而又淋漓盡致”。

從文字中彷彿能窺見王闓運的內心活動:“小樣,我不露一手,真當湖湘無人?難道還以為“道南正脈”的稱號是商業互吹?”

憑什麼300米的嶽麓山,不高不奇不秀麗,還能成為5A景區?

雲麓宮外陣亡將士名錄碑欄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血丹心耀天地

道教72福地——雲麓宮,有一點必須要說。這座千餘年的福地洞天,有一排麻石圍欄,上面密密麻麻刻滿了人名,這就是陣亡將士名錄碑欄。

很多人並不知道雲麓宮前坪的麻石圍欄上,刻有5000多個抗日陣亡將士的名字。他們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長沙會戰中英勇獻身的烈士。

生前他們用生命保護了長沙這座城!一個個活生生的熱血男兒,浴血奮戰,戰死沙場,而如今卻徒留一個個名字,甚至名字都已被忘記,連遊人都很少去留意這圍欄上的名字,讓人唏噓不已。

除了這一處抗日陣亡將士名錄碑欄,嶽麓山上還有“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紀念碑,紀念碑底座正面鐫刻有隸書題詞,是由原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所題:

誓死衛國家,以詔來者;

壯氣塞天地,是曰浩然。

後方依山而建的“忠義觀”,存放著陣亡將士的骨灰(但文革時,無知而愚蠢的人們將骨灰搬出盡撒,忠烈英魂和山川土地融為一體,讓人痛惜)。“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萬古長青。”青山有幸埋忠骨,能成為數千上萬英烈長眠之地,這是嶽麓山之幸。

此外,“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的黃興、護國元勳蔡鍔,也國葬於嶽麓山,以及陳天華、姚宏業、焦達峰、陳作新等近代名人墓冢也分佈在嶽麓山各處。

憑什麼300米的嶽麓山,不高不奇不秀麗,還能成為5A景區?

黃興慕

成山三億年,成名上千年。嶽麓山 ,這座位於城市中心的山嶽名勝,總是以溫和的懷抱接納四海賓朋、五湖來客。它從不高冷,極易親近,無論你是步行而上,還是開車而行,都能一覽它的風采,感受它的獨特。

它海拔僅有300米,但卻融儒、佛、道於一體,文脈綿延上千年。哲學大家、思想鉅子、高僧名道、騷人墨客,在這裡登山論道、開壇會講,開國之先河,守浩然正氣。萬幸,千餘年時光流轉,它始終都在!它在,湖湘文化的根脈就在!

本文作者:

—葫娃 ,一個喜歡文案寫作的心理學工作者,熱愛生活和文字。生活有態度,文字有溫度,心裡有尺度,未來路上,期待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