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章都沒有告訴你的:4個準備演講的思考角度

臺上講者滔滔不絕,臺下觀眾卻睡意如潮,這樣的場景我們屢見不鮮。

今天這個時代,一線城市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民學習的熱潮中,在北上廣深幾乎每天都擠滿了各種各樣的風口論壇、創業論壇、學習大會、交流大會等,可以說這是一個不缺乏表達機會的時代。

每個人能夠獲取到的講話機會正在迅速增多,這直接造就了越來越多索然無味的滔滔不絕,然而,每個人的時間又只有那麼多,如果分享者的內容索然無味,那還真的不如去看一些綜藝或電影。

任何文章都沒有告訴你的:4個準備演講的思考角度

那麼,如果你獲得了一次正式講話的機會,應該如何準備做到讓人眼前一亮呢?

很多文章、很多課程其實早已回答過這樣的問題,例如:想明白你的演講將幫助聽眾解決什麼問題、你的目標人群、你的方法是什麼等,這些都完全正確,但它們太過常規,我決定分享點不一樣的。

第一、可以是一種呼籲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聞一多先生生平最後一次演講《正義是殺不完的》、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以及在電影《勇敢的心》中,梅爾·吉布森在部隊快要潰逃的那一刻振奮人心的演講。

這樣的講話已然成為千古絕唱,它將世世代代被人們所流傳,它們有一個基本的共性:一種呼籲。

當然讓重來沒有過公眾發言的人,去準備一次國家、種族層面的呼籲,那確實有點無稽之談,但是,我們學習的是這些演講背後的精神。

任何文章都沒有告訴你的:4個準備演講的思考角度

如果你是一個性情中人,熱愛自然關係與社會關係的建設,那就可以準備一場降維的呼籲,例如環境保護、動物保護、自律生活、堅持閱讀、關愛兒童、支援山區等等一系列貼近於生活的呼籲。

在《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出現過不少類似的講話。有人呼籲廣大青年教師,要勇敢走進山區,傳播智慧的光與愛;有人呼籲愛護野生動物的自然保護區,因為那本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呼籲出門自己帶水杯,自己做飯,減少白色汙染,從自身做起。

對於生活中的事物,如果你覺得它還不夠美好,就完全可以通過呼籲的角度去準備講話內容。

準備邏輯:你經歷過的、考究過的實實際際的事例 + 呼籲、號召 + 美好的未來。

第二、可以是一種分享

尼克·胡哲1982年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他天生沒有四肢,只有左側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個帶著兩個腳趾頭的小“腳”,可就是這樣一個連行走都很困難的人,卻在68個國家分享了自己的勵志故事。

任何文章都沒有告訴你的:4個準備演講的思考角度

胡哲小時候

你有沒有特別引以為豪的事情?你有沒有一次特別難忘的經歷?你有沒有一場記憶猶新的旅程?

筆者曾經在一席平臺上看過一篇演講,演講者分享了自己在北極黃河考察站的日常生活,通篇演講很平淡,內容裡最大的坎坷就是:人太少帶來的寂寞,更沒有深刻寓意和思想。

但是,他講述了在漫長極夜的環境裡,飯後可以肆無忌憚的跑向海邊裸泳、一週只開兩次每次只開兩小時的超市、極光出現時架起攝像機捕捉美麗極光的畫面時,我早已被他那美妙的經歷所吸引,那天晚上關燈後,我都在幻想那個極光夜下裸奔的自己。

當然,這樣的演講很難流傳開來,不過精心準備一份這樣的分享,會非常容易讓在場的聽眾記住你,他們會認為你是一個有趣的人、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你是一個又秘密的人。

準備邏輯:特殊的經歷 + 與眾不同的故事細節

第三、可以是一種知識

首先,筆者得先更正一下這裡的知識,它可能與我們經常看到的如何減少焦慮、如何制定部門KPI、怎樣科學的管理皮膚之類的演講有點出入。

上述這類演講可能屬於我定義範圍內的第四類:方法,而真正的知識類演講,毋庸置疑是那些基本學科的基本理論,或者一些新的科學發現和科研成果,TED演講中經常會有此類的演講,例如:《達頓解釋達爾文主義的美的理論》《破解語言學習之謎》等。

任何文章都沒有告訴你的:4個準備演講的思考角度

準備知識類講話對演講者的要求就會高出很多,縱觀那些硬知識的演講,幾乎都是大學教授、老師,或者是一些科學研究者,但是他們的演講有一個共通的弊端就是太過抽象,此時那些學者會用一種簡單易懂的話將他們的硬知識講給聽眾。

目前在國內,混沌在基礎知識、本質理論上的講解可以說非常貼近知識類內容。

如果你特別愛看大部頭的書、熱愛思考一些本質的東西,那知識類的講話可能就是你準備內容的首選方向,不過一篇好的知識類演講,可能存在一個基本的衡量指標,就是你能否說明你要講的知識,對日常生活有起到怎樣的作用。

就好比,混沌課程裡從牛頓定律裡邊提純出來的“科學管理”,從自然選擇中提煉出來的適者生存,要想長久立足就應該努力去適應環境。得到每年的跨年演講也是同理,就拿去年的主題“小趨勢”來講,就是在講一種底層的規律,然後說明這個規律將如何影響生活,其實結構就這麼簡單。

所以,準備知識類演講內容,能夠鍛鍊我們深度學習的能力,但弊端是它確實會比較抽象,很大概率會冷場。

準備邏輯:基礎知識 + 作用場景 + 如何作用

第四、可以是一種方法

這類的講話就太司空見慣了,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參加的一些學習活動,絕大多數都屬於此類,如何搭配衣服、如何快速讀完一本書,以及像常規文章那樣介紹如何準備演講內容。

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做此類講話,方法類內容同樣擁有一個本質的共性:所講到的方法要儘可能落地,你的方法越是簡潔、易操作,而且最終實踐後的效果還很不錯,那大概率這樣的演講會在朋友圈瘋傳,也一定會被很多人copy。

剛開始專研演講時,我就聽過這樣一個準備內容的方法,圈內俗稱SCQA,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實引入;C(Complication)衝突——實際情況往往和我們的要求有衝突;Q(Question)疑問——怎麼辦;A(Answer)回答——我們的解決方案是。

任何文章都沒有告訴你的:4個準備演講的思考角度

演講者借用了一個前幾年特別火的廣告,進行了闡述S(得了灰指甲)、C(一個傳染兩)、Q(問我怎麼辦)、A(馬上用亮甲),這就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方法類演講了。它具備明確的使用場景,聽眾幾乎不需要多大的門檻就能拿來使用。

而方法類演講可能更適合某一領域工作者或愛好者講,健身教練通常會講快速塑形應該堅持做哪3個動作、股票分析師會講如何快速識別低估值公司、登山愛好者可能就會講:登山前應該如何挑選登山裝備。

做一次精彩的方法類分享,如果恰好擊中當場觀眾的痛點,就很有可能實現快速變現,但是此類演講的一個bug就是:同質化內容太多,所以成為該領域內第一個分享方法的人,將會更有意義。

準備邏輯:解決的問題 + 方法(注意要貼近生活,易操作)

當然,上述4個準備演講的思考角度,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每一種都有可能讓人眼前一亮,關鍵看講者本人的興趣方向。

最後,請在心理銘記這4大類:呼籲、分享、知識、方法,以及他們的表達方式,希望對你受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