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封建中後期到末期的藝術精華,唐朝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詩仙李白,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聖杜甫,並稱為詩仙詩聖,宋朝時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蘇東坡,與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女詞人李清照並稱為豪放派代表,以及婉約派代表。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明朝的羅貫中,吳承恩,施耐庵以及清朝的曹雪芹合力造就了中國四大名著,影響力直至今日,仍沒有衰退半分,而今日我們要說的便是這五個朝代中折中的那一個------元朝的主要藝術作品。

在元曲四大家中,馬致遠佔據其中一席,而他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則是《漢宮秋》,《漢宮秋》以其獨到,並且極致的悲劇性一直令人津津樂道,有人說,這部劇是馬致遠借中國封建社會女性悲劇的地位,映射了本人以悲劇收場的情感,而拋棄這些層面不談,透過這部劇,我們能夠看出,在我國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多麼低下,他們的命運有時多麼的悲慘。

早在原始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孕育生命的能力,肩負著繁衍生息的責任,從而在原始時期,母系氏族持續了很長時間,然而這卻隨著男性特有的體力優勢,以及努力制的萌芽而結束,我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在五帝中的最後一位舜帝之後,女性的地位就已經開始逐步的滑落。

大禹繼位後,女性的地位繼續開始降低,直到啟開創了家天下之後,男性成為了社會的主體,女性是男性附屬品的理念愈發深厚,在我國封建時期,女性的地位也曾有過緩慢上升,這一體現是在唐朝,唐朝時期所倡導的胡漢一家,使得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的成果開始擴散開來。

這一時期,女性同男性一樣出席活動,女性的地位漸漸地有所回升,然而,卻隨著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國的來臨,導致女性的地位再次下降,可以說在民國之前,女性的一生都是充滿著悲劇性,而戲曲中的許多曲目,就是用於形容描寫女性的悲劇作品的,其中就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以及馬致遠的《漢宮秋》,《漢宮秋》描寫了昭君出塞的主角王昭君的一生的命運悲劇。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一、造成悲劇因素的複雜性

一件事情的產生,他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向王昭君的悲劇也不一樣,世人都知道,楊玉環,西施,貂蟬,王昭君,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並且遠嫁匈奴,成為了漢朝,女性的代表,這是大多數人所知道的版本,然而誰都不知道王昭君的後半生的悲劇。

1.女性自身的悲劇性

身披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光環的王昭君,悲劇性的一生最容易被人忽略,馬致遠的《漢宮秋》中的開頭,是王昭君在訴說自己一生的悽苦,然而這即使是馬致遠的有意為之,事實得真相剛好相反,在班固的《漢書》中,就曾經記錄了關於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原本是農戶女子,而後被強徵進入了漢朝的宮廷之中,然而女子眾多,一個一個看太浪費時間了,從而在女子進宮之前,都會有畫師畫上一副畫,送到皇帝眼前,令皇帝挑選,這個時候負責這件事的畫師毛廷壽便動起了歪心思,這些女子想要被徵召入宮,

那就必須要拿錢賄賂他,否則他就會把他們畫得非常醜,打入冷宮。

然而,身為農戶之女的王昭君,哪有錢去賄賂他呢?最終,王昭君被畫師用畫筆點破了美人圖,漢元帝以為這個女子奇醜無比,從而置之不理,而後,匈奴來漢朝求親,希望能夠求取漢朝女子,漢元帝逼不得已將王昭君送給了年齡能夠當王昭君父親的匈奴首領,然而年齡的差異,結婚沒幾年,匈奴首領就因病去世。

之後,按照匈奴的傳統,父親去世,由他的兒子繼承汗位,並且繼承他的後宮,這對於深受倫理道德影響的王昭君是莫大的打擊。

這一系列的經過,其實是馬致遠所要表達的一件事,那就是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更何況是王昭君這樣的美女,每到皇帝選妃之時,就有大量的女子要被強制徵召入宮,然而,這些女子中能夠成為後宮的不足一半,大部分都要成為宮女,甚至是打入冷宮,而這些女子的年齡都青春年華,卻永永遠遠地被關在了深宮之中,受人欺凌,孤獨終老。

然而,書中所寫王昭君因為彈的繼續琵琶被漢元帝聽到了,兩人發生了一段故事,受到了漢元帝的寵愛,這其實是杜撰的,應該說《漢書》中,關於王昭君與漢元帝的糾葛也是杜撰的,王昭君和漢元帝壓根就沒見過面,而關漢卿之所以這樣寫,則是為了突出王昭君命運的悲慘,突出女女性地位的低下,為什麼呢?

因為王昭君明明已經得到了漢元帝的寵愛,然而卻最終被漢元帝迫於各方的壓力,不得已送了出去,從而可以說明,王昭君自以為的愛,在皇權面前都只是犧牲品,對於一個憧憬愛情的女性,這無疑是對她最大的傷害,同時更是一個引子,引發出王昭君與漢元帝背後的悲情命運。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2、皇權的推動

其次,關於《漢宮秋》中作記載的漢元帝以及漢元帝時期的國情來看,也是有著很大的杜撰成份的,歷史中的漢元帝在執政早期,依然是勤勤懇懇的,並未過多的沉迷於酒色,漢元帝時期最推崇的便是儒化,他進一步的在國內推崇儒學,再一次很高了儒家文化的地位,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將儒家至上的地位再一次鞏固。

他以儒治國,以經義之國,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並且因為其仁慈,得到了民心,然而書中所記載的漢元帝卻是一個優柔寡斷,沉迷於聲色的人,在一個,書中所描寫當時匈奴大軍壓境逼迫漢朝和親,並且要求奉上物資,其實這完全是杜撰的,漢武帝時期就已經確立了永不和親的原則,並且徹底將匈奴擊潰,而後經過了漢昭帝,漢宣帝兩代帝王勵精圖治,漢朝的國力達到了巔峰。

在此時,匈奴分為了南北匈奴兩部分,像向漢元帝求親的,是選擇歸附於漢朝的南匈奴,從而在真正的歷史上,其實並不是漢朝為了巴結匈奴而送出王昭君,而是匈奴為了表示誠意,想要與漢族聯姻,並且分文不收,但書中是怎麼寫的,思路就要按照書中的來,書中匈奴實力強悍,這就意味著

漢元帝為了保證其自身的地位,一定要犧牲一些東西。

而這也就是讓王昭君最後出使匈奴的一個原因之一了,並且書中漢元帝自稱大漢四海昇平,八方臣服,於是面對毛廷壽勸他收納美女,壯大後宮的建議欣然同意,即使這只是漢元帝,的藉口,而毛廷壽則是想靠收受賄賂,狠狠的賺一筆,正是廟堂之上的兩個人的幾句話,卻決定了包含王昭君在內上千名女子的悲慘命運,這也是王昭君悲劇命運發生的主要原因。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3、奸人的嚮導

另外一個原因自然就是當權者的刻意指引了,在書中有一個大大的奸人,就是毛廷壽,他為了是讓自己大賺一票,不惜妖言惑眾,致使漢元帝沉迷酒色,也造成了上千名女子的悲劇命運,其實這是馬致遠自身,對於當今朝廷的一個影射,要知道,忽必烈建立了的元朝,是歷史上版圖最大的一個帝國,可諷刺的是這樣大的一個帝國,卻僅僅統治了98年。

並且身為統治者,理當愛民如子,可它卻將不同地區的人分為了四個等級,將漢人劃分為第四等,也就是奴隸的這一等級,大肆摧毀漢文化,然而,元朝的統治集團卻也是迅速的腐敗,元朝中期到後期,每隔一兩年,甚至不到一年都要就要換一位皇帝,死的死,被害的被害,官吏貪汙腐敗,搜刮民脂民膏,皇帝沉迷於享樂。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類似於毛廷壽這樣的奸佞迷惑帝王,他們是歷史的罪人,國家的罪人,從而,之後的他,看到王昭君被漢元帝寵愛,生怕自己當時受賄的事情被洩露出去,於是便迷惑匈奴,說只要王昭君一個,為王昭君的悲劇,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一個人人恨不得殺之而後快的反面人物。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4、大臣的施壓

第四點則是權臣的施壓,這一人物其實是《漢宮秋》中看似最沒有存在感的尚書,他是一個忠臣的形象,對漢元帝十分忠心,然而他的眼中只有漢元帝,對於王昭君他起了深深的厭惡,他認為是王昭君迷惑了漢元帝,使得漢元帝沉迷酒色,於是他寧死,也要也勸諫漢元帝,連續兩次上奏,讓王昭君去和匈奴和親。

並且貌似直諫,說漢元帝過分寵愛王昭君縱情聲色,只怕九泉之下難見大漢的列祖列宗,這一字一句,雖然誅心,然而卻刺激了推崇儒學以仁義治國的漢元帝,對於一個帝王而言,最害怕的莫過於是自己的祖宗,使得漢元帝下定了決心,將王昭君送與匈奴。

這個典型的忠臣,他的出發點並沒有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的眼中應該只有君王,而沒有其他它,就是這樣的一個忠臣,卻也從側面施壓,致使王昭君,最終被送走。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5、匈奴的需求

第五點,則是匈奴的需求,又或是對於王昭君的愛慕以及渴求,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被匈奴打怕,從而定下了和親策略,他開了一個好頭,在漢以後的各國中,除了明朝之外,沒有一個王朝沒有和親,犧牲了一個又一個女子的幸福,因為毛廷壽的蠱惑,讓匈奴升起,一定要得到王昭君的心思,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就這樣,在皇權,毛廷壽,尚書,匈奴等推動下,王昭君嫁與匈奴的結果已經是板上頂釘,更加註定了她命運的悲劇。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二、悲劇產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極其內涵

1、偶然性

《漢宮秋》中,為了首尾呼應,從而造就瞭如今影視劇中非常常用的一種手法,那就是偶然性,而這也算是偶然性的鼻祖,首先王昭君在這一天,因為思念父母,再加上感嘆自己悲慘的命運,於是彈起了琴,而也正是在這一偶然的情況下,漢元帝閒來無事,開始四處轉轉,偶然遇到了王昭君。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2、必然性

其次是必然性,就好比在很多年前的一部仙俠劇------軒轅劍中,劉詩詩扮演的撻拔月兒,蔣勁夫扮演的陳靖仇,他們已經殺入了皇宮,然而,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隋朝之後是唐朝,所以劇中陳靖仇刺殺隋煬帝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同樣昭君出塞的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從而,無論人們被王昭君與漢元帝的愛情感動到何種程度,都無法改變漢元帝最終將王昭君送出的結果,造就了王昭君悽慘命運的必然性。

(1).“紅顏禍水”的女性觀

首先便是古代對於女子的偏見,以及女子地位之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是現在大多數人的意氣之言,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極不擔當,並且毫無人權的行為,書中,漢元帝及王昭君的愛情令人羨慕,然而,就如同幾年之前播過的那部《貓妖傳》一樣,李隆基與楊玉大行驚歎眾人。

然而在馬嵬坡之變的時候,眾人要求李隆基處死楊玉環,李隆基卻騙楊玉環說是假死,之後便將她關入那暗無天日的棺材之中,之後轉身離去,可以看出,在

帝王心中唯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對於女人,只當是一件衣服一樣,在乎女人能夠給他帶來多大的面子,以及聲望,就如同最後,漢元帝得知王昭君自盡的消息,卻並沒有多大的悲傷,而且在王昭君出塞的時候,漢元帝也只是驚歎:如此美麗的女子,卻不能為朕所享用。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2).儒人的軟弱

​其次便是馬致遠,對於儒家思想的批判,儒家思想中的精髓確實可以說是民族之精華,然而他也有著相當迂腐的一部分,比如說國家遭受其他國家之凌辱,你所應該想到的就是增強國力之後,狠狠的打回去,至少加強自身的實力,然而,漢朝初期的統治者及官員,這些飽讀四書五經的儒生們,竟然想到的是犧牲女子的幸福,卑躬屈膝的向遊牧民族去換取和平,這是馬致遠對於儒生的批判,以及看不起,同樣這也代表著儒生的進步,之前的儒生們,他們只會在和平年代高呼著天下百姓。

至還十分迂腐,以祖制來阻止帝王進行國家進步的舉措,即便是文人,他們也要用自己的筆來捍衛國家的尊嚴,以及自己的尊嚴,而不是像明末時期的東林黨一樣,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便國家滅亡,也不肯捐出一分一毫。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3)內涵

《漢宮秋》可以說是馬致遠的代表作,他將心中對於國家以及自身的悲涼,轉移到了王昭君的身上,希望能夠引起社會的共鳴,然而,這部劇一出,人們卻只看到了漢朝時期宮廷的繁華,以及王昭君的美貌和虛假的愛情,對於馬致遠的觀點,他們不屑於顧,依舊不管國家死活,依舊面對四方的牽擾,卑微屈膝的求和,皇帝依舊縱情享樂,大臣依舊腐敗,百姓依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青冢為誰留——聽馬致遠的《漢宮秋》,品王昭君命運的悲歌

對於每個人來說,最悲哀的事就是生前鬱郁不得志,而死後卻被人推崇,諸如千年前的孔子,他不會知道,如今儒家的文化受到如此推崇,也諸如明朝的大臣于謙,他也沒有想到,自己只是盡著自己的本分,卻會受到後人如此的追捧,以及敬佩,同樣,馬致遠也是,他又怎會想到在他死後,他的作品《漢宮秋》會得到如此的的地位,也會被後人列為元曲四大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