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沒有電視和電視劇,中國又回到幾十年前的那些夜晚,人們可能不會通過這支只有二十八個字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才知道一個名叫馬致遠的人,戲臺上有的是比枯藤老樹昏鴉更好看的東西,它們至少有十五部是他寫的。在國人喜歡以“四大”作總結的歷史文化現象中,馬致遠是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為元代四大戲劇家的,《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還不在其內。但是因為有了電視和電視劇,馬致遠的名字就只能和《天淨沙·秋思》更多地聯繫在一起了,那是人們偶爾也會念叨起幾首小詩小詞的時候。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馬致遠

這支被稱為“秋思之祖”的小令無須多說,因為說的人太多了,實在沒有新話可說那就不說也罷。現在我們能說的新話就只有把裡面一個一個的詞組比成珠子,一般人要想讓這些珠子變成珠串,必須得用絲線才行,不然相互之間就沒聯繫,它們就是一盤散珠。比方說,第一句要寫成“枯藤老樹臥昏鴉”,這個“臥”字就是絲線,用它才能把“昏鴉”和“枯藤”、“老樹”串起來;第二句要寫成“小橋流水有人家”,這個“有”字就是絲線,用它才能把“人家”和“小橋”、“流水”串起來;第三句要寫成“古道西風走瘦馬”,這個“走”字就是絲線,用它才能把“瘦馬”和“古道”“西風”串起來。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但是,藝高人膽大的馬致遠居然抽去每句中間的那一個字,不用絲線就能串起這些珠子,給人的感覺就像這些珠子的內部藏著一根隱形的絲線。這是一種高級的技術,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溫庭筠用過一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詩,六個詞,一句三個,各自中間也沒有絲線,他也把它們串起來了。但他只敢做局部的試驗,前面兩句“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還是要用“動”和“悲”兩個動詞和形容詞進行串連,後面兩句“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也還是要用“落”和“明”兩個動詞和形容詞進行串連。唯有馬致遠才敢一開始就這麼幹一點也不擔心把珠子散落一地,當他成功地弄出三串之後,然將它們推到一個遙遠的天邊,讓一片落日的餘暉照著一個孤獨的旅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作者並不是專門寫詩詞的,信手一支《天淨沙·秋思》把自己寫成秋思之祖,這事可能會讓人心生嘀咕。就好比所謂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寫不出一篇好的詩文,本屬他們領域的代表作卻讓一個寫電視劇的寫了,年底作起總結報告來都不好下牙。不過聊可解釋的是元代的雜劇更接近於現代的歌劇,歌劇是以唱詞為主體,這一套已被馬致遠練得倍兒溜,所以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在辦公室裡吭哧多年不能出來的作品,老馬從戲臺後面輕輕一哼就哼出來了。再加上文學藝術原本相通,真正的作家應如有多種廚藝的良庖,若只會炸油條一種,無論清早的油鍋前面生意多麼紅火,一到吃正餐時連個人影兒都沒有了,最終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一根越炸越瘦的老油條。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馬致遠就能雙管齊下,左右逢源,他甚至還能和關漢卿以及莎士比亞們一樣上臺去跑龍套。

可惜的是逢緣而不逢時,由於蒙元的入主中原,作為漢人他縱有滿腹的才華也難以施展,只能一生都騎著瘦馬走在西風中的古道上,成為夕陽下窮途末路的斷腸人,可以寄託心靈的唯有那一線天涯的亮光,這就是他的文學創作。除了詞曲,雜劇是他更能表達思想情緒的創作形式,他在代表作《漢宮秋》裡譴責的對象,不僅是侵犯中原的異邦,也有無能抵禦外侮的君王。在昭君出塞的路上,枯藤古樹昏鴉何嘗不是昭君眼前悲涼的景色,小橋流水人家何嘗不是昭君不能停留的驛站,古道西風瘦馬何嘗不是昭君此時真實的寫照,讓昭君一路彈著琵琶一路唱著這支令人腸斷的歌,又何嘗不可以呢?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漢宮秋》的大概劇情在當代中國已經家喻戶曉,說是我們漢朝有一個皇帝臭狗屎,惹不起北邊的匈奴國,只好把自己的老婆送給人家去做老婆。這個名叫王昭君的美人進宮很有一些日子了,只因沒有暗地裡給宮廷畫家毛延壽塞紅包,毛畫家畫她像時在她眼睛下面點了一個小黑點兒,騙元帝說那叫喪夫痣,誰給她當男人誰就短命,嚇得元帝再美的美人也不敢沾手了。直到有天夜裡元帝順著琵琶聲親自見到了昭君,發現她眼睛下面並沒有那個黑點,一問才知道有人從中搞鬼,氣得要殺毛畫家,毛畫家連夜逃往匈奴國,把這幅畫像獻給國王。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於是那人就興兵進犯中原,接著才有了昭君出塞,走到國境線上一頭栽進黑龍江的故事。馬致遠太能編了,同時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再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筆二度創作,多少年來就賺去了人們無數的眼淚。其實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毛延壽這個人都是個疑問,王昭君也沒有成為漢元帝的妃子,《後漢書·南匈奴傳》裡,關於這事的記載是:“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是說那次我們贈送了呼韓邪五個宮女,昭君是其中一個,她還是自己報名要求去的,等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跟人家一道走時,漢元帝后悔了,想把她留下來,又怕說話不算話得罪了外國朋友,就一咬牙還是把她送給了人家。昭君出塞以後,過了些年呼韓邪死了,呼韓邪的兒子又要娶她,昭君給祖國寫信要求回來。這時候執政的是漢元帝的大兒子,就是那個和趙飛燕、趙合德姊妹二人合歡最後精盡而死的漢成帝,回信讓她順應外國的國情,老話說叫入鄉隨俗,昭君只好又接著做呼韓邪的兒子的老婆。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為我們的四大美人,估計馬致遠當時也和我是一樣的心情,不然他為什麼要把它寫成一個悲劇,譴責漢成帝的父親是個臭狗屎呢?只不過他把悲劇的根源栽給畫家這事做得有失公平,大抵這也是出於歷史的侷限吧。王安石按理說是讀過《後漢書》的,但他對昭君一人侍候兩代胡君的事沒有意見,倒是批評元帝對昭君不好,方才導致昭君自己報名出國,“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既然這樣,他也認為這事更不該怪人家畫畫的人:“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公元1977年,我在剛剛復刊的《人民戲劇》上驚喜地看到了曹禺寫的《王昭君》,然而讀完之後又為我們的四大美人難過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六號人物,曾經寫過《雷雨》和《日出》的曹禺先生傳神筆下的王昭君,興高采烈地嫁到匈奴,為兩代呼和單于生下了一大堆孩子,還每天用抹布擦拭老單于王后玉人的雕像。直到我又讀完了此劇的創作談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位領導提示他說,老萬你何時也寫一下王昭君呀?這位老萬萬家寶先生想了幾天,終於想起世界和平和民族大團結來。當時我也在想,一個有尊嚴的大國,用這個辦法來實現和平與團結好不好呢?行不行呢?持久不持久呢?因此我寧可認為,馬致遠的《漢宮秋》是寫得好的,好在他站在了民間的立場,人的立場,王昭君的立場。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但是馬致遠接著也編出問題了。他還有一個雜劇叫《青衫淚》,不知道白居易的後人們看到了沒有,也不知道看到以後有沒有意見,會不會發生名譽權上的糾紛。這一次他不從民間下手,他從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裡挖出三個人來,一個是“自言本是京城女”的彈琵琶女子裴興奴,一個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是琵琶女的丈夫劉一,一個是“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他將這三人有機地結構成一個三角戀愛的關係,劇情是這樣的: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白居易任吏部侍郎時曾與賈島和孟浩然一道去見長安名妓裴興奴,興奴從三個嫖客裡看中了白居易,願意以身相許,白居易因事被貶為江州司馬,臨別時讓興奴等著他。江西茶商劉一聽說興奴美貌,要贖走她而興奴不從,貪財的鴇母騙她說白居易已死,劉一方才將其買走。興奴隨劉來到江州,想起死去的白居易,夜在江船上彈奏琵琶寄託哀思,正好白居易與元稹在另一隻船上飲酒賦詩,兩人意外相逢,有情人終成眷屬。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這裡的問題是,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孟浩然死於公元740年,孟浩然死了三十多年白居易才出世,如今又過了二十多年,還要讓這兩人一起去逛窯子,虧這個馬致遠也想得出來。元稹當官,做這種事是家常便飯,賈島當過和尚,還俗以後偶爾去一次也行,唯有孟夫子即便還活著,一個從沒見過世面的隱士剛一走進翠樓,迎面撲來一群三陪小姐只怕會把他撲個後滾翻。這一點馬致遠想得不夠周到,大概是剛寫完《天淨沙·秋思》,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把他寫昏了吧。

作者介紹:我是“忘憂草8”,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參考資料

《天淨沙·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