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本文转载自:影探

ID:ttyingtan



“二月二十三号早上四点多,我老婆往生了。”


纪录片开始,这是第一句台词。


林先生出现在镜头前:


“有时候是,我真的太疏忽她了。”


“我老婆她,是一个很好的女人。”


“她去世后,晚上很少梦到她。仅有一次梦到了。”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朋友在旁搭腔:


“她在世的时候,你们感情太深了。现在她不愿来打扰你。”


林先生一时无言,只是笑笑。


镜头再转,换了房间,林先生坦白:


“思念的心情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没有一个人是例外。”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话说得有些无情。


接着转身道:“我去看看我老婆”。


金属制的架子,约一人高。


第二层拉出,一层白布,掀开,是塑料袋封存的遗体。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林先生轻轻地唤她老婆,接着开始讲一些家里琐事。


最近跟女儿的关系缓和了许多;觉得儿子去考消防也很好。


又絮絮道:“老婆,你做了一件我觉得是天方夜谭的事。”


镜头拉近,遗体外贴着一张标签。


标签上分栏写着:


姓名,徐玉娥。


年龄,48岁。


性别,女。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徐玉娥”下面是四个小字——


大体老师


01


你听说过“大体老师”吗?


大体老师,是不说话的老师,是在去世后才能成为的老师。


确切来说,指的是“遗体捐献者们”。


这些遗体,真实地向从医者展现人体构造,是医学生医术生涯第一次手术的“患者”。


因此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图为美国一女性大体老师,冷冻宏观仪下的大脑切片


林先生的太太,徐玉娥,便是一位大体老师。


生前,徐玉娥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


去世后,便将遗体捐赠给辅仁大学医学院,以供教学使用。


遗体送到医学院后,会先进行防腐处理,再储存。


储存的这段时间,林先生经常开长途车北上探望。


他总爱一遍又一遍喊她“老婆”。


喊这两个字时,声音要比平常温柔许多。


什么都要讲给她听一听:


有关平常见闻,有关儿子女儿,有关自己......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再后来,临近解剖课教学,林先生被通知去见太太最后一面。


他隔着袋子轻抚她的额头,说:


“越想越不舍,常常跟别人讲(思念会随着时间消逝),好像没什么。可是,可是......”


再也讲不下去了,手指打颤,泣不成声。


若说死亡是第一次告别,这便是第二次。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要对徐玉娥遗体进行解剖的医学生,与林先生有次对话。


林先生带了太太生前的照片给他们看,很多是他拍的。


单人照,全家福。


他兴致冲冲地给学生们讲照片上的趣事,又忽然定住,半天说不出话来。


过了会,只能连说“对不起”,着急去抹眼里的泪。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林先生有次问女儿:“妈妈现在是去哪里了?”


女儿想了想,回道:“应该是不错的地方吧。”


超脱肉体,去往不错的地方。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另一边,解剖课上,教授带着学生认知人体构造、观察病灶。


遗体生前所患的肿瘤,曾经经历过的化疗手术,痕迹明显。


以无言来授课,以肉身为教材。


这是徐玉娥,在人世做的最后一件事。


林先生也早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想陪一陪她,走一走她走的路。


这段故事,被记录在影片《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中,英文名为“The Silent Teacher”,翻译过来——


无语良师。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02


2017年,有一部短片,就叫《大体老师》,聚焦的是“上海嘉定区一户寻常人家”。


家中老母亲生了重病,想要在死后将遗体捐赠出去。


志愿者带了捐赠协议过来。


二儿子却不让,说受不了母亲死后,有人再在她身上用刀划;说要自己给母亲买一块好墓地。


大儿子认为尽孝,就是听从母亲的意愿。


小女儿是医生,从中调和,其实也两难。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最后的孝道便是将父母安置好。


想法已根深蒂固。


这坎儿,在心上,难迈。


三个子女,都曾单独跟睡着的母亲说过话。


不认可。不理解。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片子很短,不到十五分钟,却拍的极好。


有一组镜头,大儿子去了一所学校,在教室里坐了很久。


结尾呼应,这所学校正是母亲捐赠遗体的学校。


大儿子在那想了什么?不得而知。


但,更像一种纠结之后的接受与释然。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捐赠协会的志愿者带着协议来了几次。


这件事,最终怎么谈妥的,片里没有明说。


答案藏在外孙女懵懵懂懂说的那句:


“外婆好有勇气”。


这份勇气,这份魄力,最后传递给了子女。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不论子女多大年纪,最后的最后,老母亲还是做了这个家里的主心骨。


也为自己的身体做了最后的处置。


《大体老师》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同样的故事还有。


北京大学医学部,已故院长马旭,自愿捐赠遗体,为医学教学所用。


“我是老师,死了之后想继续当老师”,这是他的心愿。


2011年,为悼念大体老师,北医解剖楼的告别厅内,特意设立了纪念墙。


纪念墙里,按月份摆放着大体老师的纪念盒,以供家属哀思祭奠。


现今,摆放的纪念盒已超600个。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图片来源:北医研究生


就在今年年初,在一个特殊的地方。


还有28人成为了大体老师。


03


武汉姑娘阿念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为照顾重症的外婆,她从方舱医院转到了火神山医院。


外婆的状况恶化。


急救的那天晚上,阿念就躺在旁边病床看着外婆的监护仪。


外婆陷入昏迷,阿念内心煎熬,唯一能做的便是盯紧心跳等各项数据。


直到,心跳变成了一条平直的线。


如遭重击。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来不及悲伤,眼下还有件重要的事要做决定。


曾经外婆就有捐赠遗体的想法,还曾问到哪里去填遗体捐赠的表。


当时家人跟她开玩笑说,你的年纪大,器官别人都用不上了。


阿念的妈妈也极力劝阻,其实是觉着得若不能给老人送终,是为不孝。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阿念回忆当时:


“我没想到妈妈会主动提出,传染病遗体需要在24小时内火化,在苦等急救结果却闻噩耗时,需要在第一时间签下同意捐赠书,可能因为没睡或者内心波澜,那天握笔的手一直在发抖。”


后来,阿念得知,他们家是火神山第一例主动捐献的遗体。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图源:@阿念2020年很幸运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第一例,才有了后续的第二例,第三例......


截止至4月5日,火神山共有28位遗体捐赠者。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其中一位遗体捐赠者的儿子,被问及捐赠原因时说:


“我把母亲的遗体捐献出来的话,也只是希望能够早日结束这场疫情吧。让更多的人都早日得到救治,得到更好的治疗,让更多的家庭,不用这样支离破碎。”


说着说着,这个成年的大男人,便染上了哭腔。


他自己饱尝悲苦,不愿再看到有人和他一样。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中途,也有本已做好捐赠决定,最终却放弃的家庭。


他们有自己的挣扎,纠结,两难。


理解也心疼。


就像阿念说的,捐赠后,她的妈妈内心也是愧疚、痛苦与欣慰交织着。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疫情爆发的突然,情况也特殊。


临走的时候,逝者的家人都不在身边。


不管是对逝者,还是逝者亲属,没能相伴走最后一段路,都是最大的遗憾和痛苦。


遗体捐赠后,阿念想的是:


“其实是有一种延续的希望的,觉得自己外婆走了,但是她依然有什么,让你觉得她存在的东西。”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捐赠的遗体被带到病理实验室。


研究员人与时间赛跑,更与死神赛跑。


“晚上从八点进入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凌晨三四点。”


防护也必须做到位,容不得一点差池。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正是因为这些大体老师,因为这些研究人员。


许多医学猜测得到实证;人工肺的使用得以提前;插管的技巧和方法得以改进。


也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这里面,也有一份功劳属于大体老师们。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图源:人民日报


04


记者采访到一位在火神山医院工作的医生,问他将来愿不愿意成为大体老师。


那位医生答得实在:


“现在我或许会说愿意,但如果那一刻真正来临我也不知道。”


捐献遗体,是一件颠覆传统,且需要自己爱的人达成一致意见的事情。


这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心与勇气。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在知乎上,有关大体老师的回答中,医学生们提到曾见过的大体老师:


有三岁因病去世的孩童,小小一个,他的眼角膜捐给了病人,身体捐给了医学院;


有高龄的老人,躯体已经干瘦,各项身体机能老化。


不论男女老少,身份职业,年龄几何,他们在人生最终途拥有着同一个名字“大体老师”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解剖课上,面对大体老师,在白布掀开前,学生们总要先鞠躬,再宣读誓言:


敬爱的大体老师,我们将用您的身体进行解剖学习。


在您身上划下的每一刀,都是奠定我们未来良好医术的基础,您奉献的大爱,更将孕育我们关爱病人的情操。


我们许下,从今天开始,要以一个恭敬的心情,谦虚的态度,认真向您学习。


一字一句,是敬重与感激。


谢谢你们,虽然现在才知道这个群体的存在。


但是,谢谢你们。


凌晨四点,她去世了


(《大体老师》《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腾讯可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