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的就是大公司嗎?保險理賠與公司大小有關係嗎?

保險,作為風險管理與財務規劃的最佳工具,往往被很多人忽視其重要作用。生老病死殘,沒有是一份兒保險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份兒。

許多消費者在挑選保險的時候,常被一些噱頭所吸引,從而囫圇吞棗下了錯誤的購買決定。

這裡總結了下,其中影響最為惡劣並且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保險公司越大,理賠越簡單,越效率,越靠譜。事實是否如此呢?

聽說過的就是大公司嗎?保險理賠與公司大小有關係嗎?

聽說過的就是大公司嗎?

對於絕大部分老百姓來講,所謂的聽說過的公司,無非就是那老六家中資壽險公司,也就是:國壽、平安、太平洋、新華、泰康、太平。而截止到2018年,中國大陸共有人身險公司87家(中資60家,外資27家)、財險公司87家(中資65家,外資22家)合計,174家保險公司。

只因為沒聽說過,剩餘的160餘家保險公司直接被列為備胎之選的小公司,就像天和地,風和雨。你說我是小公司,實在不講道理。哪怕現在讓你列出,全球十大豪車品牌、全球十大珠寶品牌、全球十大服裝品牌等等,也不見得可以對答如流。

而根據最新的美國財富雜誌,在2018年7月19日頒佈的世界五百強名單中,保險公司數量佔比高達11%,其中一半以上在國內有合資公司或分支機構。沒聽過不代表公司小,只能說明自己見識不夠深遠。

聽說過的就是大公司嗎?保險理賠與公司大小有關係嗎?

廣告多實力就強嗎?

老話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是對於保險如此看不見摸不著,僅憑一張紙來兌現金額,付出的代價甚至是生命的東西來講,靠自身特質吸引別人購買顯然是不可能的。

於是我們看見保險公司在廣告投放上不留餘力,羊毛出在羊身上。四大上市險企2017年廣告費270億的廣告費,最後都會均攤到每一個消費者身上。

說到這裡就必須提一下關於保費的構成:附加保費即是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不同公司之間經營經本相差巨大,畢竟機構多和機構少,承擔的費用也是天壤之別。而且不同公司的經營戰略也不同,也並不是每家公司都可以拿出幾十億的預算,用於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

所以,頻率高的廣告展示,不僅對理賠無正面影響,可能還會適當增加你購買保險的保費成本。

那麼,保險公司是如何理賠的?

保險公司每天會有各種理賠報案,理賠在保險公司看來和銷售出單一樣,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不會因為你有親戚在保險公司工作,理賠的時候就會照顧你,自然也不會刻意刁難某一個人。

保險公司是一個龐大的分工明細的機構,規章制度極為成熟,理賠的標準完全是根據產品條款、相關醫學法律指引、公司操作指南進行。只關心你是否能夠達到理賠的標準,而從來不關心你是誰!

保險理賠原則就是:不惜賠不錯賠不爛賠。

每個保險公司的每個理賠案件有嚴格的流程,要經過完整的督導、檢查流程。全省參與理賠的人員有幾百人,其中有拒賠權限的,屈指可數。

聽說過的就是大公司嗎?保險理賠與公司大小有關係嗎?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保險公司規模大小跟理賠好壞並無直接關係。

2、同一個公司的不同產品的理賠服務未必一樣,規則越明確的,理賠起來越痛快,比如壽險。

3、同一個公司不同地點的理賠服務會有差異。(這點是不是在車險上體現的更明顯些?)

4、同一個公司的同一款產品,不同時期的理賠服務也有差異。比如準備放棄某個市場時,服務質量會明顯下降;面臨鉅額虧損時也會收緊口袋,能不賠的就儘量不賠。

5、團險的理賠往往會更好一些,人多就是力量。(xx養老給某大型央企做的團體醫療,都不用自己跑櫃檯理賠,業務員上門收單子)

6、理賠的口碑不是賣出來的,而是賠出來的。持續性比較好(就是指不是那種賣一兩年就沒影兒)的產品理賠都還不錯。賠付不好的產品口碑臭了沒人買就停售了,或者賠付壓力太大就停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