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存在感最弱的政權:“拿雞蛋碰石頭”也不與大宋和談

自唐末爆發"黃巢之亂",群雄紛紛割地自立,形成南方諸國與中原朝廷並立的局面,史稱這一時期為"五代十國"。

五代始於朱溫代唐建後梁,止於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這期間中原政權更替頻繁,先後誕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由於內部叛亂叢生,外部又有契丹在虎視眈眈,因此"梁、唐、晉、漢"幾朝都無力南下統一分裂的土地。

南方諸國也趁著有利局勢閉門修煉,提升自身國力。隨著第一代開國創立者逝去,南方諸國的版圖也悄然發生變化。

先是前蜀被後唐所滅,孟知祥趁機割據蜀地,建國稱帝史稱"後蜀;接著吳國被權臣徐知誥(南唐烈租李昇)篡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最後是楚、閩兩國相繼陷入"手足相爭"的禍亂中,君主都無法力挽狂瀾,致使亡國。國土大部分被南唐佔據,剩下的則被南漢、吳越瓜分。

此刻,中原王朝已經來到後周時期,南方則是南唐、吳越、荊南、南漢、後蜀五個政權並立。

五代十國存在感最弱的政權:“拿雞蛋碰石頭”也不與大宋和談

後周地圖

後周建立,一改往日局勢。在兩代君主郭威和柴榮的主持下,中原政局趨於穩定,後周政治清明,經濟、軍事實力大幅提升。周世宗柴榮繼位後,採納大臣建議,以"先易後難"的策略,為打響統一南北諸國奠定基礎。

後周世宗生平有一個宏偉的計劃:"十年開拓天下 ,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周世宗連第一個"十年計劃"都未成就病逝離去,留下一個國富兵強的王朝給繼承者。

"硬拿雞蛋碰石頭"

  • 北宋的崛起

趙匡胤作為後周的"繼承者",在建立大宋後勵精圖治、招賢納士,為繼續實現周世宗的計劃做準備工作。

公元962年(北宋建隆三年),湖南境內發生內亂。原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去世,其子周保全繼位後無法鎮壓權臣,因此引發了內部叛亂。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周保全一面組織兵馬平叛;一面向趙匡胤求援。

周保全的求援信就如"東風"一樣,讓萬事俱備的趙匡胤可以名正言順的揮師南下,發動統一南方的戰爭。

宋軍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位於長江中游的荊南政權。如今的荊南政權早已今非昔比,在前任國主高保勖的治理下,境內是一片烏煙瘴氣,軍民哀怨。在最後一位君主高繼衝繼位時,荊南政權已是窮途末路。趙匡胤此次出兵,名為"借道"荊南支援湖南,實為在收復湖南之地同時收復荊南。

荊南謀士孫光憲看破了趙匡胤"借道"的伎倆,便向高繼衝建議要審時度勢。於是,高繼衝主動開門歸降,大宋不費一兵一卒即收復荊南地區。隨後,宋軍大兵壓境湖南,周保全也效仿高繼衝奉土歸宋。

接連取得荊南、湖南的宋軍繼續乘勝追擊,西取後蜀。至此,南方分裂的局面已被大宋收復了一半,剩下的南唐、吳越也都主動向趙匡胤稱臣納貢,以保全一畝三分地。

五代十國存在感最弱的政權:“拿雞蛋碰石頭”也不與大宋和談

南漢地圖

  • 挑釁北宋

宋朝統一分裂已久的南方地區是指日可待。但在大局已定的節骨眼上,半路卻殺出了一個"程咬金"。

原本地處嶺南一隅的南漢,和中原相隔數千裡,又隔荊南、馬楚、南唐等政權,所以,南漢和中原的交流就相對較少,且境內也較為和平。

時任南漢國主的劉鋹(chang)是一名典型的"昏君",在朝政上疏遠賢臣士人,拔高宦官權力,大量任用宦官把持朝政;在生活上,繼承了前朝國主的奢侈腐敗,一步步將南漢政權往火坑裡推。

趙匡胤奪得湖南土地後,劉鋹竟然幹出一件驚人的大事:主動出擊與南漢交界的地盤。在宋軍眼裡,這場戰爭是南漢自不量力,屬於"以卵擊石"的"自毀"行為。而在南漢國主的眼裡可不是這樣的。

劉鋹覺得,當年馬楚政權趁著強勢的時候侵佔了許多南漢土地,他的父親劉晟趁著馬楚內亂時候奪回了部分被侵佔領土。現在,他也想趁著湖南內亂之際佔點小便宜,奪回部分領土。

可惜劉鋹的算盤打錯了,他低估了宋軍實力。接二連三的出兵都被宋軍打敗,小便宜非但沒佔到,還損兵折將,更關鍵的是,讓宋軍試探出了南漢的實力。

五代十國存在感最弱的政權:“拿雞蛋碰石頭”也不與大宋和談

南漢二陵博物館

"夜郎自大"的南漢後主

南漢一向偏安自居,素來和鄰國保持友好的邊境政策,很少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行動。趙匡胤建立大宋以來,也未曾與南漢交手,對於南漢的軍事實力也只停留在印象之中。

此次南漢主動挑釁宋軍,讓趙匡胤既意外又驚喜。意外的是,宋軍兵峰正盛,南方諸國紛紛上表臣服,唯獨南漢反其道而行之。驚喜的是,趙匡胤早就想奪取嶺南,只是苦於師出無名,且不知南漢軍事實力才不敢貿然行動。恰好南漢的主動出擊給了趙匡胤一個合適的出兵藉口,還讓宋軍摸清了南漢的軍事實力。

在外部形勢如此嚴峻下,南漢後主仍執迷不悟,自已大國之尊,拒絕接受趙匡胤的"橄欖枝"。

  • 誤判形勢:拒絕審時度勢

南漢接二連三的挑釁行為已激怒了趙匡胤,只是宋軍正忙於和後蜀作戰,不想形成腹背受敵的局面,故命南唐後主李煜出面勸告。

五代十國存在感最弱的政權:“拿雞蛋碰石頭”也不與大宋和談

南唐後主李煜畫像

南唐是南方諸國當中實力最強的政權,此刻也不得不向大宋低頭稱臣。作為南唐國主的李煜便以"過來人的身份"寫了封勸諫信給劉鋹,告誡他要審時度勢。

李煜在信中,大致表達的觀點:

1、轉達趙匡胤的意思,歸還湖南舊地,奉宋正朔,稱臣納貢;

2、分析當前局勢,指出大宋一統天下勢在必得;

3、對比南漢和後蜀的國力,指出後蜀無論在地理還是兵力上都強於南漢,最後還是兵敗於宋;

4、勸誡劉鋹只要能保存宗廟社稷,低頭稱臣也不是不可;

李煜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讓劉鋹要認清形勢,才能暫時保住這一畝三分地。劉鋹收到信後,非但不領情還出言不遜。自以為南漢據險而守,境內又擁有鄰國忌憚的水軍和象軍,覺得南漢可以穩固自守,便拒絕了趙匡胤拋出的"橄欖枝"。

面對劉鋹這樣"冥頑不化",趙匡胤決定出兵南漢,收復嶺南地區。宋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南漢後主則在宮廷之中向大臣自我安慰道:"宋軍不過是想奪回我們從楚地攻佔的地盤,大家都不要擔心。"

正因劉鋹的自大,宋軍才能不費吹灰之力攻打至南漢國都,這時的劉鋹才醒悟過來,後悔莫及。最終 ,南漢被宋軍收復,劉氏政權結束。

五代十國存在感最弱的政權:“拿雞蛋碰石頭”也不與大宋和談

趙匡胤出征

  • 自斷手腳:親佞臣,遠賢臣

在南漢與宋軍的對峙下,宋軍之所以如此順利的就攻破南漢,還得感謝南漢後主劉鋹的一通"神操作"。自從劉鋹繼位後,大肆培養宦官勢力,無論是朝中重要崗位還是前線帶兵作戰,都充斥著大量的宦官,因此有人戲稱這一時期為"宦官王國"。

宦官干政成為南漢的一大特色,要想仕途走得遠,就得巴結這些宦官。一旦和宦官群體唱反調,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死路一條。在宋軍攻打南漢時期,南漢能打仗的良將要麼受宦官挑撥,被劉鋹廢掉或殺掉;要麼就是轉投宋軍,以謀求活路。所以,良將缺失,宦官執政軍隊,才讓宋軍如此迅速的攻破南漢。

五代十國存在感最弱的政權:“拿雞蛋碰石頭”也不與大宋和談

廣州,曾經的南漢國都

"存在感"最弱的南漢

相對於中原來說,南漢地處偏僻的嶺南地區,兩地相隔數千公里,崇山峻嶺的地形加上中間隔著馬楚、閩國等政權,使得南漢與中原朝廷的交流甚少。

另外,中原朝廷頻繁的政權更替,也使得對於遠在邊疆的南漢愛莫能助,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南漢"的存在。而南漢自從劉巖稱帝建國以來,也與後梁斷交,成為獨立王國,不受中原朝廷的束縛。

當宋太祖趙匡胤開始進行統一之戰時,南漢國主劉鋹尚不知外界形勢如何,被國內的宦官矇蔽其中,仍沉迷於紙醉金迷的享樂當中。作為一國之君的劉鋹,不僅沒能深耕南漢的經濟產業,帶領南漢繼續走向強國之路,反倒把奢侈腐敗的享受發揮到極致。更可悲的是,在南漢亡國時,劉鋹竟然不知自己的南漢國疆域有多大。

所以,南漢最終的滅亡,一來是南漢後主的"自大",長期不與外界溝通接觸,讓其誤判形勢,導致引火上身;二來是對朝臣的不信任,寧願把大權交給宦官來治理,也不願相信賢臣的諫言;

三來是奢侈腐敗的生活,讓其沉醉於"安樂窩"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