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博物館尋奇

對甘肅博物館的瞭解僅僅知道是馬踏飛燕的所在地,來後才知道甘博太牛了。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展品超豐富。而且有5個展館都是當年全國十佳優秀展廳,確實布展特別有特色,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彩陶區各種炫紋讓人炫目;佛教展示區,將甘肅幾大佛教聖地,幾乎搬到展廳,就是未去景點也有個淺顯的瞭解;絲路的展廳是甘博最大也是甘博最重量級的展覽了,彙集了超多的文物,好些國寶,當然包括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和中國郵政的標誌。而且不光只是文物還有許多生物化石,真算的上綜合博物館。博物館無線覆蓋,重量展品都可掃二維碼聽講解,蠻方便。反正甘博是一定要來之地。

甘肅博物館尋奇

到博物館領票,發現身後來了一群旅遊團,搶先幾步先行進入精華展廳。

第一參觀彩陶博物館,門口發現展廳居然是05-06全國精品陳列,一進入就眼前一亮。

甘肅不愧是“彩陶之鄉”,真的太精美壯觀,許多書上所見躍然眼前。

甘肅是中國彩陶的發祥地,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持續時間最長、類型最為眾多、器型最為豐富、製作最為精緻、圖案最為絢麗、藝術價值極高的地區。“甘肅彩陶”展廳中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青銅時代諸文化彩陶交相輝映。

甘肅博物館尋奇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的天水市的秦安縣,坐落於渭河流域河谷的臺地和山地上。這個遺址是甘肅先民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間生活過的一個村落遺址,總面積有110萬平方米。 這個遺址是1958年被發現的,考古工作者在1978年到1984年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的總揭露面積為1.37萬平方米。就是在這個遺址出土了我國最早的彩陶,同時還出土了我國最早的旱地農作物粟和油菜籽、文字的雛形、圖畫、最早的宮殿式建築和混凝土地面。

甘肅博物館尋奇

大地灣村落遺址

甘肅博物館尋奇

大地灣遺址房屋的地面,它用特殊的方法分五層加工而成,距今在地下已經埋藏5000年了,專家曾對它進行了抗壓能力的實驗,發現它至今每平方釐米的抗壓能力是120公斤,相當於我們今天的100號水泥,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於混凝土的地板。

甘肅博物館尋奇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應該是最熟悉的彩陶了,在我國的歷史書籍中多見它的照片。它徵集於大地灣地區,距今7000年到6500年之間,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典型的代表作,若不是破損絕對就是國寶級的文物。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

甘肅博物館的16件國寶級文物之一,也是彩陶館裡唯一的一件國寶,距今5500多年仰韶文化中期的“鯢魚紋彩陶瓶”。有學者認為瓶子上的花紋是龍的最初形象。

甘肅博物館尋奇

【馬家窯彩陶】

馬家窯彩陶距今5000年到4000年之間,因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洮縣的馬家窯村而命名。她是我國最美的彩陶,被稱之為彩陶之冠。馬家窯彩陶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場三個類型。馬家窯彩陶的器型主要以盆、缽、碗及飲食器為主到半山類型時儲藏甕、罐、瓶逐漸增多,器型的線條更加流暢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勻稱。馬家窯彩陶的紋飾經歷了由最初馬家窯寫實的水波紋到半山時期的抽象裝飾紋再到馬場時期四大圈紋的演變過程。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半山類型】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馬場類型】

甘肅博物館尋奇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因首先發現於甘肅省的廣河縣齊家平遺址而得名,距今4000年到3700年之間。 齊家文化時期我國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在齊家平遺址除了發掘出陶器以外還出土了青銅器的斧、刀、鐮、錐、銅鏡等。齊家文化的陶器多素陶,器型小,質地細膩。彩陶已顯衰落的跡象,所出土的彩陶以紅褐色為主,紋飾簡單,以菱形網格紋和三角紋及兩紋的變化紋為主,圖案簡單而疏朗。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眾所周知,甘肅作為西域到中原的“咽喉”與“門戶”,也是佛教內地傳播的必經之地。我國四大石窟敦煌和麥積山都在甘肅,可見其地位。

佛教展示區,進門就表現了修建石窟的場景,內部將甘肅幾大佛教聖地敦煌、麥積山、炳靈寺和甘南藏傳佛教幾乎搬到展廳,就是未去景點也有個淺顯的瞭解。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當發現甘肅博物館內有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廳,覺得很驚訝,一般都會放在專門的自然博物館,可見甘博很綜合,從另一方面表明甘肅沒有自然博物館嗎?

展廳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為主線,陳列展出了大量甘肅境內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分展廳。分別介紹了地球與生命進化和地質時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發現的各類古生物化石,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相關知識。

喜歡古生物的同學應該很喜歡這個展廳,我是還好啦,就當普及知識。

展廳內有兩個體量很大的化石很吸引人分別是馬門溪龍、黃河古象,只可惜都是複製品。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黃河古象又名劍齒象,它那長長的象牙有3米多長,身高4米,身長8米。這座黃河古象的骨架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象化石,也是亞洲發現的最大象化石。只可惜古象化石原件標本現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展出。

這頭黃河古象是1973年甘肅省合水縣板橋鄉的幾位農民在挖掘沙土時發現的,他們先發現了一節潔白的象牙,立即向政府報告,後來在當地政府的指揮挖掘下,化石終於全部露出:除尾巴沒有找到外,這頭大象的骨架很完整,它斜斜地插在沙土裡,腳踩著石頭。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鸚鵡嘴龍是一類分佈於亞洲早白堊世地層中的鳥臀類恐龍,最早發現於蒙古國境內。它是鳥臀類恐龍中一支特殊類型的小型恐龍,用兩足行走,體長約1米左右,故稱作鸚鵡嘴龍。我國最早發現和記述鸚鵡嘴龍的地區是甘肅省,1931年楊鍾健根據在河西發現的材料,建立了兩個新品種:奧氏和丁氏鸚鵡嘴龍。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葉菊石。2005年李膺副省長率衛生部和甘肅省政府代表團赴馬達加斯加,出席中國醫療隊赴馬達加斯加30週年慶典活動時,馬達加斯加總理西拉贈送給李膺的禮品。

甘肅博物館尋奇

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已經生存了5億年,在2億3千萬年前,海洋裡到處都生長著海生棘皮動物海百合,由於海百合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們只能在深海里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

甘肅博物館尋奇

華光礁I號沉船對於我的印象還比較深刻,當年好像還現場直播過,對於那一片謎一樣的大海蘊藏的寶藏一直很嚮往。

最近在看盜墓筆記,剛好看到倒海鬥,一幕幕又浮上眼前,確實水中之物都附著珊瑚,不好清洗,不過更有歷史韻味。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博最最精華展廳就是“甘肅絲綢之路文明”。

甘肅是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門戶,也是東西方交往的主幹道和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譜寫出輝煌的古代文明。

“甘肅絲綢之路文明”陳列分為四個單元,展示了絲綢之路從前奏、開拓、繁榮到綿延發展的歷程。此展廳有好多國寶級文物,當然最著名的便是中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和中國郵政標誌——驛使圖。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蠶紋雙連陶罐:出土於臨洮馬家坪,屬齊家文化泥制紅陶器,大約距今4000年左右,在兩個罐體的腹部,分別採用陰線條刻有蠶體6條,每罐三條,能明顯看出吞頭、嘴 眼。這些蠶紋很可能是人工家養蠶,表明中國養蠶的悠久歷史說明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就已懂得了養蠶繅絲。

甘肅博物館尋奇

三足紅陶鳥形器:廣河齊家坪出土,高12釐米,屬齊家文化類型,器物質地以紅陶泥制。器型鳥頭較小,但特徵明顯。(嘴部、眼睛等)尾部呈器口,鳥型腹部容腔飽滿,以三足相托,給人以敦厚穩健之感。此器物與波斯古文化的鳥形陶器有諸多相似,這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影響。

甘肅博物館尋奇

三狼紐蓋彩陶鼎獨具特色,深深打上游牧文化的烙印,陶鼎還是第一次看到。

甘肅博物館尋奇

西周的“阝爰”伯銅提樑卣,呈圓筒形,帶動帶蓋,在方稜扁條式提樑面上飾鳳紋,在提樑與滷身結合的兩端鑄有牛首,形象生動逼真。器形很精美,不過感覺好像暖水瓶啊。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人頭形銅鉤戟:是我國古代獨有的一種多功能長柄武器,可勾可刺可橫砍,是殺傷力很強的兵器。刃部鑄成形象奇特的人頭形,深目濃眉,披髮卷鬚,大耳巨鼻,嘴唇突出,腮部有線條粗而深的唇形紋飾,這一形象顯然非華夏人相貌,據考證分析,可能是當時對西周王朝威脅最大的獫狁(xian yun)人。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戰國鼎形銅燈:銅燈的燈盞為反扣的器蓋,從器腹兩側伸起的兩個活動支架將銅蓋托起,蓋內可燃油點燈。這件銅燈,作戰時攜帶方便,放下支架,合閉於器腹上,器蓋上的一對寬嘴鴨首,扣住活動支架,在鼎內裝滿燃油時,由於器物製做得嚴絲合縫,油不易漏出,是一件實用和美觀相結合的匠心獨具的精品。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對於甘博最重要的一個便是武威雷臺漢墓,因為出土了甘博鎮館之寶,中旅遊標誌,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馬踏飛燕。

甘肅博物館尋奇

【國寶級文物】銅奔馬和成組車馬俑

馬踏飛燕的力學結構就不在累述,飛燕卻一直看不出,原來鳥是回過頭來的怪不得不怎麼看得出來。既然面對如此國寶一定要好好參觀,可謂四面八方都不放過,發現正面的馬還蠻憨的嗎。

奔馬是按照良馬式的標準去塑造的,集河西走馬、大宛馬、蒙古馬等馬種的優點於一身,特別是表現出河西走馬的對側步的特徵,使涼州駿馬遨遊絲路,勢凌萬里的不凡氣質,通過巧妙的構思經營。精練的藝術造型和卓越的鑄銅工藝完美地體現出來。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銅車馬儀仗隊:是由38匹銅馬,一頭銅牛,14輛銅車,17件的手持矛與戟的武士俑和28件奴婢組成,它是迄今發現的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顯示出漢代群體銅雕的傑出成就。象這樣成批、成組、精緻的銅質車馬俑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木獨角獸:磨嘴子漢墓出土。長57釐米,為漢代木雕中的代表作品,代表它通常放在墓門前用來鎮墓,辟邪,獨角獸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又被稱為“獬豸”,國內考古學家認為可能與犀牛有關。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博另一大為世人所知的文物便是中國郵政標誌——“驛使圖”。

“驛使圖”出土於嘉峪關魏晉墓,當然此景點也是計劃參觀的點。

畫面是一個郵驛使騎在紅鬃馬上,頭戴進賢冠,身穿右襟寬袖衣,足登長靴,左手舉木牘文書,驛騎四蹄騰空,信使則穩坐馬背,反襯出驛馬速度的快捷與信使業務的熟練,特別是傳說圖中的驛使臉上五官獨獨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驛傳的保密性,這種真實而又寫意的手法,對後世中國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1982年8月25日,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選中“驛使圖”為郵票圖案專門單獨發行J8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小型張一枚。原國家郵政儲匯局於1994年起發行首款全國通存通兌銀行借記卡性質的儲蓄綠卡,卡面又選用"驛使圖","驛使圖"已然成為中國郵政的logo。

甘肅博物館尋奇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最早見於史冊記載並頗有影響的一處早期石窟,按我國石窟寺開鑿先後順序,天梯山石窟居第二位,稍晚於莫高窟,始建於北涼時期,1959年甘肅修建黃羊水庫,即將淹沒這些寶貴的文物,出於對他們的尊重和保護,專家把他們都請進了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博物館尋奇

【國寶級文物】唐代彩繪一佛二菩薩

唐代彩繪一佛二菩薩 主尊坐佛,全跌坐,陰刻波線紋肉髻,豐頤秀目,低垂下視的雙眼和緊閉的雙唇,流露出莊重深思的神情。右手結禪定印,左手膚膝,也表現出恬靜的心境。身著圓領通肩大衣,衣紋為梯形線條流暢,表現出質地柔軟厚重,造像比例適當,體態雍容寬鬆。右側菩薩:天梯山石窟菩薩大多體形高大,體態豐滿,肌膚瑩潤,亭亭玉立。是唐代所謂“豐肌秀骨”的典型。

甘肅博物館尋奇

【國寶級文物】五重舍利寶函

五重舍利寶函,1964年出土於甘肅涇川的一座唐代大雲寺塔基地室。共5件,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琉璃舍利瓶組成,大小相隔套裝在一起。最外層為石函,由質地堅硬的灰色大理石製成,方形履鬥形,頂上正中方格內寫“大周涇川大雲寺舍利之函一十四粒”。第二層為銅匣,通體鎏金,間刻忍冬紋,蓋頂嵌一銀質蓮花,十二瓣,蓮花中心鑲一桃形銀珠。正面掛鎏金銅鎖鑰。第三層銀槨,覆瓦蓋式,通體忍冬。兩側各安兩圓環,底座呈長方形,四面有勾欄一週,空間鑲嵌菱形花紋,第四層金棺,棺蓋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綠松石鑲嵌成大蓮花,周圍又飾以金片組成的小蓮花。金棺內有一檀香木小隔板,一琉璃瓶裝舍利十三粒,形如米粒,質似珍珠。瓶上蓋古銅色絲質小帕。

我是沒有看到五個,很多文物都拿出去展覽了。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金書西夏文佛經:用泥金抄寫在紫青紙上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存八頁,該經保存完好,色澤如新,書法精美,是西夏時期的作品。宋代的經書漢文佛經也不多見。所以,這件金書西夏文佛經是中國古代佛經中的精品。

甘肅博物館尋奇

摩竭紋銅鏡 (金):帶翼的龍頭魚身紋是金代銅鏡上流行的紋樣,源自印度的巨魚摩竭紋演化的樣式,這件魚龍變化鏡卻是絕無僅有的珍品。

甘肅博物館尋奇

【國寶級文物】玻璃蓮花托盞

玻璃蓮花托盞,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這套盞託造型優美,色彩豔麗、工藝精湛,是至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盞。

甘肅博物館尋奇


甘肅博物館尋奇

【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

這是我國第一件以犛牛為造型的青銅器,風格寫真,造型質樸,冶煉技術高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藏族藝術瑰寶。

甘博,確實讓人興奮。

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預想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