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所谓抗日神剧,是指在当下中国制作,在政治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生产,将残酷的战争进行游戏化处理,对抗日历史的纪念和反思被游戏狂欢所掩盖的抗日题材电视剧。

传统抗日题材影视剧承担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和教化功能,讴歌抗日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还原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而抗日神剧名义上是以抗日为主题,实质上却包含了武侠、言情、奇幻等因素,逻辑混乱,情节经不起推敲。"抗日神剧"演绎夸张的战争场面,除了可以让同胞们感觉到"出一口恶气"外,无法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相反,随着这些电视剧的大幅度泛滥,还会误导青年学生,让那些年少无知的学生们真的以为战争如此有趣,打败日本鬼子如此轻松和容易。"抗日神剧"客观上并不能让人真正的认识历史,更不能发自内心的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成为一种"精神鸦片",麻痹观看者的心灵。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一、抗日神剧现状

大部分抗日神剧有以下特点:人物过分神化、剧情离奇搞怪、淡化抗日艰苦性、夸大胜利事实、刻意丑化敌人、满足娱乐奇观、题材雷同、情节俗套、缺乏创新。之所以有抗日神剧的出现,一方面的原因是对历史的不了解,一味地追求商业化。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物过分的神化。抗日英雄好像从没失败过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他总是把敌人当成"傻子"去 "玩弄"他们,在故事中扮演着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英雄形象,显示出过度娱乐化现象。

2010年11月上映的《抗日奇侠》,不但不回避自己神剧的性质,反将其作为宣传卖点,公然将"手撕鬼子"作为剧照,并宣称此剧将侠义与抗日结合,是为打造出一部全新的"武侠抗日传奇剧"。《抗日奇侠》上映后,观众对其争议不断,然而不管受到怎样的批评,这部神剧在首播第一轮时便横扫各电视台,成为江苏、广东等多家电视台的收视冠军。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抗日奇侠》在收视上的成功给其他导演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后各种神剧层出不穷。什么手榴弹炸飞机、女主被日军强奸后大发神威,用弓箭射死一个中队的鬼子、美女特工的爱情等等,一切以收视率为准,怎么引人注意怎么来,甚至出现了美女赤身裸体给全体八路军战士敬礼的场景。这些雷人的情节,只有观众想不到的,没有导演拍不出来的。这种情况连中央电视台都看不下去了,在《新闻 1+1》栏目中严厉批评了抗日剧的粗制滥造,直指抗日剧越来越俗、越来越神的现象。

抗日神剧往往都是用抗日的皮裹住武侠、言情、奇幻、悬疑等内核,对历史持以消费与娱乐的态度,抗日只是一个故事发生背景,其包裹的故事才是关键。因此陷入了越拍越烂、越烂越拍的怪圈,只片面强调收视率,其他一概不管。在这种前提下,抗日神剧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武侠科幻化,二是偶像滥俗化,三是人物脸谱化。

近年来,由于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快餐文化全面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文化的娱乐、休闲、消遣功能渐渐上升。抗日神剧则是迎合了快餐文化的特点,具有商业性、娱乐性与大众性等一些特点。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抗日神剧这种快餐文化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经济利润,因此,抗日神剧中始终贯穿着各种电视广告的宣传。抗日神剧的高收视率,成了企业和商家所看重的商机,企业和商家也因此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成为神剧的主要经济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神剧尽量追求娱乐效果,乃至刺激人的感官,满足受众的欲望,营造轻松搞笑式的快餐文化精神,迎合人们的爱好、行为和思维方式。

武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抗日剧中适当演绎也很正常。东方文化本就是一种求内的含蓄型文化,中国自古又有一种强烈的尚武传统,武侠剧的诞生为中国人找到了一种释放生活中的各种暴力压抑的完美渠道。抗日神剧利用中国人的心理,为了收视率,不顾抗日历史的真相,片面夸大功夫和冷兵器在抗战中的作用,剧情夸张、超乎逻辑,让部分国民误以为依靠这些功夫和冷兵器就能杀鬼子如同儿戏,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我国一部沉痛的历史,在影视作品中过分脱离现实,过多加入武侠因素,只会让整部剧都显得荒谬无比。《箭在弦上》中近距离杀了数十人的弓箭,《抗日奇侠》中铁砂掌、手撕鬼子等神功,这些奇幻化了的抗日神剧不仅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更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抗日神剧多选择长相出众的年轻演员出演,为神剧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这是因为对于电视传媒而言,面临受众老龄化的问题,然而广告要吸引的却主要是年轻人。为了达到吸引年轻人的目的,抗日神剧中便加入了许多时尚成分。

《向着炮火前进》中的吴奇隆面貌俊朗,身穿皮夹克,骑着哈雷,发型从不凌乱,即使是在战场上,也会自带欧式豪华沙发摆好造型。这完全是文化资本下化的恶俗产物,毫无思想性却充满噱头,一切只为收视率。

二、用场域理论分析抗日神剧

要想弄明白为什么抗日神剧越拍越多,越拍越烂,我们有必要把抗日神剧置于社会学的场域理论之下分析,用场域理论的视角进行考察,才能清晰地发现抗日剧如何在迎合与妥协中演变成了"神剧"。

"场域理论"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这个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从解析的角度入手,可以将在每一种地位间所拥有的关系认定为一个客观的大网,或者说是一种结构框架,这就是场域的定义。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场域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特游戏规则的敞开空间,在这样地空间里充满了犬牙交错的权力、起伏不断的力量和身处其间的游戏者利用规则的谋划和角逐,这些都在随时随地的改变着场域中的不同资本的存在形态和份量格局。因为场域中的行动者的位置是由其在这个空间中的权力或者资本的质量与数量的分布来决定的,所以一切场域都被权力场包含在内,都和权力场有着控制与妥协、制约与反抗的关系。从这种角度看来,场域像是一个"角斗场",内部时刻进行着关于权力、力量和地位等资本形态的较量。

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是一个紧密的链条,剧集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场域。根据场域中的资本比重和力量对比,可以划出管理机构、生产机构、播出机构和观众等几个主要的行动者。

几个行动者中,生产机构、播出机构在场域内的位置最为相近。制作公司要先把剧集卖给电视台,电视台再推向观众。只有获得观众的高收视率,才能通过其他形式保证资金回流,保证商业循环完整地持续进行。也就是说,传媒经济场域通过收视率牢牢地控制着电视剧生产场域,同时电视剧生产场域又会对与其有关的部分场域施加影响。在传媒经济力量的支配下制作公司和电视台为获得高收视率而在剧集生产场域中进行的一系列运筹和操作,正是传媒经济和剧集生产两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观众的反响、媒体的评价、业界的判断都是剧集生产对其它场域的影响。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抗日神剧为了能够吸引最多观众的注意,产生了炒作严重和过度娱乐化等问题。电视剧《抗日奇侠》是一部神剧,"手撕鬼子"等雷人情节一直备受批评,但这却在无意中促成了它的收视火爆。有《抗日奇侠》这个先例,制作公司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控制制作成本,电视台的购剧成本也会相应减少。制作方和播出方的"合谋"使抗日神剧横行荧屏,陷入了一个越拍越烂、越烂越播、越播越火的怪圈。

尽管广电总局早就严肃批评抗日剧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但是相比之下,抗日剧的过审是最安全的。正因为抗日剧是投拍"最安全"的题材,所以大量资本涌入,而这些资本为追逐市场风向,所以抗日剧的外衣里面会被塞入言情、奇幻、武侠、悬疑等新元素。在权力的默许面前,市场怂恿着资本流向了抗日神剧,渴求资金的快速回笼和收获暴利。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抗日神剧"是一种扭曲的文化现象,借助场域理论的分析,管理机构、生产机构、播出机构、观众等几个分别代表不同权力和资本类型的行动者,在场域中受到政治导向、利益追逐、审美志趣等因素的左右,从而发生了抗日神剧这种畸形变异的文化生产。

三、抗日剧能不能拍出好剧

抗日剧能不能拍出好剧呢?当然能。以《亮剑》和《雪豹》这两部抗日剧为例:《亮剑》中的李云龙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雪豹》中的周卫国从阔少爷一点点经过战争与党的改造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党员,两者虽然剧情不同,但"亮剑精神"、"雪豹精神"都深入人心。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这便是"亮剑"精神,也是中国军人的军魂。李云龙的部队在他的带领下悍不畏死、勇往直前,在抗战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李云龙是一个极具个性色彩的有血有肉的军人,他大胆想,大胆做,不循规蹈矩,对上级指示不盲从,灵活而又"狡猾",在强敌面前有着不容置疑的战斗决心,这正是我们共产党军人的气质。

李云龙和周卫国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他们的个性都有一种缺陷,但是他们身上的不完美主义,却正是一个正常人的表现。英雄过于完美,并不符合生活的实际。英雄也是在战争过程中成长的,李云龙常违反军纪,爱喝酒,爱骂街,曾经因为喝酒把杀死土匪违反纪律。他为救妻子,没有请示领导就攻打平安县城;《雪豹》中周卫国愧对未婚妻萧雅,他本人身体上也有缺陷,这些人物的缺陷,反而更加增添了他们的真实性。因此在抗日神剧层出不穷的当下,《亮剑》、《雪豹》成为观众认可的经典。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四、如何避免抗日神剧的出现

广电总局早就表示过:"抗日剧中,历史的真相与当下的真实已经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这种泛滥和幼稚化倾向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影响是非常恶劣的,不能任由电视台和投资方为了收视率肆意的涂抹"。

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里如是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面对抗日战争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沉重的历史主题,以及中华民族抗战的悲壮和牺牲的惨烈,我们怎能以这种游戏、娱乐、狂欢的方式来解构战争的残酷,来消解民族英雄的崇高,来亵渎血与火的苦难历史!

用场域理论分析:为什么越来越雷人的抗日神剧无法禁止?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这些毫无逻辑性、娱乐历史的抗日神剧是如何通过审核走进各电视台的?这种毫无逻辑的抗日神剧背后,是审查者、制作方与播出方三者合谋生产出的一种媚俗文化。

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永远是其最终导向,严肃的政治宣传并不符合娱乐时代的逻辑,于是,为吸引观众,抗日剧不可避免地走向抗日神剧。因此,审核机构应该给反映真实历史的影视剧松绑,影视制作方也要有文化担当和对艺术良知的坚守,重建影视剧的评估体系,影视剧的评价体系应该开放、多元,不能把票房和收视率作为唯一的风向标。观众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在收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懂得鉴别、思考。特别是年轻观众,要学会欣赏、鉴别快餐文化,提高自己的判断力,自觉抵制低俗快餐文化的侵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