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一級殘疾,年收入曾只有1000多元,雁江這個村民靠養豬住上小洋樓

摘要:為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資陽各區縣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湧現出一批“不等不靠”、在脫貧一線發光發熱,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攻堅克難力量。7個月走爛4雙鞋,安嶽縣大平鎮紅鶴村第一書記陳利為窮山溝“走出”一條“脫貧路”;身殘志堅,雁江區小院鎮天古村村民楊清文自主脫貧,家庭年人均收入翻10倍,還發動貧困戶加入村集體經濟......從5月6日起,四川在線資陽頻道推出《決勝2020·脫貧攻堅閃光人物》專題報道,集中展示資陽市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閃光人物與經典故事。

身體一級殘疾,年收入曾只有1000多元,雁江這個村民靠養豬住上小洋樓

楊清文正在餵養魚苗

四川在線資陽頻道消息(記者 王瑞琪)“他是真的能幹,周圍的人都對他刮目相看。”4月26日上午,當記者向雁江區小院鎮天古村村長吳文田問起該村村民楊清文時,吳文田讚不絕口的說道,這是他見過最勵志的脫貧榜樣。

“黨和政府幫助了我很多,但生活還在繼續,都長著一雙手,不能老是靠著政府,我也要靠自己努力掙錢。”這位向“等、靠、要”說不的小院鎮天古村村民楊清文,在各級的幫扶下,靠著自己的努力於2018年實現了脫貧。

身體一級殘疾,年收入曾只有1000多元,雁江這個村民靠養豬住上小洋樓

楊清文家的小洋樓

脫貧不能“等、靠、要”貧困戶養豬“養”出小洋樓

今年62歲的楊清文,早年因患有眼疾被摘除了一隻眼睛的眼球,另外一隻眼睛也患有較為嚴重的白內障,多年前就被確定為一級殘疾,妻子身體一級殘,駝背並患有精神疾病,無兒無女,2013年底通過國家精準識別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被識別為貧困戶後,楊清文並不因為夫妻兩人都是殘疾人就安心吃政策飯,由於身體殘疾,又要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楊清文只能留守家中,不能外出務工。

“村上因外出務工人員多,導致大部分的土地荒蕪,看著太可惜了。”早年間,楊清文決定利用村上的撂荒土地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由於家庭貧困,並無存款讓楊清文當做啟動資金,村兩委瞭解到他的難處,主動向他宣傳無息小額貸款,楊清文下定決心擺脫貧困,當即決定辦理小額貸款,村兩委積極為他辦理了相關手續。有了啟動資金,楊清文就物色了幾片撂荒土地,並與土地承包人聯繫,由於在村上樂於助人,人緣好,在外務工的村民願意把自己的土地無償給楊清文發展種植業。

“這兩天在忙著收油菜籽,預計今年能收1000斤,有2000多元的收成。”楊清文說,家庭年人均收入從2013年之前的1000多元,到如今的13000多元,這是“鉅變”。如今他栽了藕、養了魚,種了10餘畝的稻穀、玉米、花生、油菜、蔬菜等。春季收油菜,夏季收玉米,還要隨時關注魚苗的生長情況……每天在田間地頭忙碌著,雖然辛苦,但楊清文覺得很值得的。

2014年,在精準扶持危房C級改造中,楊清文將多年來養豬的積蓄拿出來,最多的時候養了10頭,收入了近30000元,這些錢他用來修建了一棟兩層住房,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條件。“以前都是土牆房,住在裡面都覺得害怕。”楊清文說,現在好了,住進“小洋樓”,自己掙票子。

身體一級殘疾,年收入曾只有1000多元,雁江這個村民靠養豬住上小洋樓

楊清文種植的秧苗

身殘志堅成脫貧榜樣發動貧困戶加入村級集體經濟

脫貧不能等靠要,勤勞致富是王道。2017年,天古村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推廣種植經濟作物,楊清文響應村兩委號召,加入集體經濟組織,積極向農技員學習榨菜和小米辣種植技術,種植榨菜和小米辣十餘畝。

“雖然脫貧政策好,但是脫貧奔小康,不能只是等、靠、要,要靠自身努力和辛勤勞動,才能擺脫貧困,早日走向致富之路。”楊清文通過不斷地學習種養殖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村民譽為莊稼種植能手,村民時常向他學習技術,他也樂於講授,發動更多的貧困戶加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經濟作物,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周本文也是本村一名因殘致貧的貧困戶,種了莊稼餵了豬,但是因為沒有經驗,每年收益同比不是很可觀。“他就經常跑到我家來交流學習養殖經驗,後來發展越來越好了。”楊清文說,目前周本文家的土地被村上金龍現代農業合作社承包種了柑橘,除了在合作社做零工,他和妻子還選擇了在城區打工增加收入。

“感謝黨的政策,也感謝往我家送來豬崽、肥料、慰問品以及慰問金的相關工作人員,這每一次幫扶關注,我都牢牢記在心間。”楊清文說,未來還要把種養殖業擴大,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幫助更多的貧困戶擺脫貧困走上小康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